王帥
摘要:成人教育作為國內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內容,屬于成人教育的中高層次學歷教育以及高等院校后的繼續教育。作為高等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途徑,將數學學科滲透在成人高教各種教學活動內,怎樣結合成人教育主體學習特征,更優、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數學技能,對于促使數學教學發展與改革發揮出不可取代的作用。
關鍵詞:成人高教;數學應用思維能力;數學思維培養
1.培養數學應用能力
針對成人學生角度進行分析,數學知識的獲取非常重要,直接決定了學生是否可以借助于數學知識來處理實際生活的各種問題。因此,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系統的基礎數學知識、解題技巧以及應用能力。培養成人學生的數學應用思維能力可以由以下幾點內容入手:第一,深入挖掘數學教材內能夠培養和鍛煉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內容,實際教學階段需要重視數學學科與現代社會的滲透點、結合點。比如:數學中社會經濟模型,主要包括人口增長、生產增長、利息(復利、單利等)、收入增長;統計模型,主要包括生產試驗、市場供求、生產設計、市場預測以及市場統計等;現代數字普及化。初等化模型,主要包括實驗報告、線性規劃、質量評估、優選法以及統籌法等;第二,全面收集和整理各行業中應用數學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練習與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和推算,更加透徹的掌握數學問題所給出的數字信息,掌握問題解決的基本數據與關系。明確分辨數學問題類型,找尋正確且簡潔的解題途徑。比如:偏微分方程、線性代數、復變函數、概率統計、積分變換、計算方法、最優化方式以及數值代數等內容,成為當前科技人員科學研究所應用的應用數學分支;第三,重視探究數學內在特征。進行數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時,關注學生思維結構與知識體系的同步發展,比如:函數性態重要定理的分析-微分中值的定理,其是微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更是導數應用核心依據,此定理衍生的麥克勞林公式與泰勒公式在近似運算、極值計算等領域廣泛應用;第四,及時轉變教學方式。由傳統封閉性教學方式轉變成開放式教學方式,封閉性教學方式會嚴重限制學生思維靈活性與開闊性,影響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將現代數學理念、模式與現代科學有機融合,幫助學生靈活且正確的進行學習,引導學生構建數學基本結構,進一步提高學生數學應用水平。
2.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處于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類商品不斷涌現,使得各行各業開始需要創造性專業人才。概況來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需要由逆向思維和跳躍思維兩方面入手。其中,創造性思維無法直接在頭腦內固有思維模式中尋求答案或提出問題,只可以結合問題本身展開分析,大膽且大跨度的進行各種可能性猜想、估計、遷移,直到問題有效解決,獲得新思考角度與結論。想要培養學生跳躍式思維,首先需要對數學問題展開毛估,片面且盲目的進行問題推算,無法全面激發思維活動。同時,善于應用聯想、類比以及遷移等方式,大跨度思考問題。而逆向思維則是同人們順向思維、正向思維相反的思維方式,因為學生長期受到常規性定勢思維的影響,對于同類數學問題通常只有一個解題方式,并且強調采取常規性方法來進行問題解答,不會采取反向思維模式進行分析。這要求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挖掘與利用可以誘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的題材,比如:充要條件、定理和逆定理、反證法、解題綜合法(從因導果)和分析法(從果索因)等。
3.培養數學創造與自學能力
現階段,數學教學最為明顯的問題是過于重視數學知識與解題方式的講解,忽視學生創造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在課堂中獲得的數學知識非常有限,更多數學理論與公式的研究需要學生借助于課后時間的自學。而由于學期考試壓力,學生通常疲于應對。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以難點、重點講解為主,充分啟發學生展開課堂前預習、課堂中理解以及課堂后復習等活動,系統且全面的培養成人學生實踐技能與自學潛力,最大限度上展示學生個人才智。比如,在不等式應用的學習,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某消費品單價是85元,不征收附加稅的條件上年銷售量為62萬件。而政府加征附加稅之后,規定銷售90件需要納稅W元,每年銷售量減少1.5萬件。如果想要保障年稅金110萬元及以上,應該怎樣確定W值?”學生可以嘗試列出解題不等式,尋求答案。此題作為經營決策范疇的問題,同時可以對學生簡單介紹稅收相關知識,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和意識。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行數學教學和成人高教對象有著記憶力減退、基礎能力差異過大、家庭拖累、自學能力過低、工學矛盾以及實踐經驗等問題,造成教學質量和效率大打折扣。處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必須及時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正確應用數學知識、數學技能來處理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紀巧云. 讓數學思維走向深刻——在應用題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的研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7(8):70-70.
[2]梁向莉, 周潤其. 成人高等教育“多元”教學培養模式的構建及其實現途徑[J]. 高等繼續教育學報, 2016, 29(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