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都全
摘要:“三單”指的是“自學單、共學單和延學單”。“自學單”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共學單”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延學單”,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自學單;共學單;延學單;學習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新課標的重要體現。古人說得好:“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學生有了學習能力,他們就可以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生有了學習能力,即使在身邊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可以自己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解決新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日常教學,談談如何巧用“三單”,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一、巧用“自學單”,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閱讀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實質,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設計好一個符合學生實情的“自學單”。學生通過教師量身定制的自學單與課本結合課前自主學習,長期堅持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得到極大的提高。
例如:把4支鉛筆放進3個筆筒中,不管怎么放,總有1個筆筒里至少有2支鉛筆。為什么呢?自學單設計如下:
1.可以怎么放,有幾種情況?
2.結合上面例子說說“總有……至少……”是什么意思?
又如人教版第11冊《百分數的意義》,我設計的自學單如下:
1.寫出下面百分數表示的意義。
2.觀察第二幅主題圖(衣服商標),請寫出百分數的意義。
3.找一個生活中的百分數。
我找到的百分數的是 ,它表示 占 的( )。
二、巧用“共學單”,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共學單”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重要環節,它是課堂學習過程的重點,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課堂上筆者是這樣做的。
1. 以同桌為單位,課堂上先在規定時間內交流分享課前自學成果。
2. 學生提出不會的數學問題。如,在學習《百分數》內容時,同桌交流自學學習成果后提出不會的數學問題,教師歸納整理,寫在黑板上作為交流匯報學習主線。
3. 全班交流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也是學生需要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例如第11冊第41頁例6的教學。張心怡學生代表上講臺與大家交流分享如下。
根據題意,可知下半場得分是單位“1”,可設下半場得X分,上半場得是 X分,根據題意,可列方程X+ X=42
三、巧用“延學單”,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數學的能力。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生在經歷了“自學單,共學單”的學習過程后,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形成了技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延學單”設計一些題目類型,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比如學習了《打折》這個學習內容后,我在“延學單”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兩位老師帶48名學生去公園游玩,公園門票成人每張10元,兒童每張5元,公園還規定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可以實行八折優惠,想一想怎樣買票比較合算?請你設計買票方案。
第一種方案:根據題目提供的信息,學生都能設計出這種方案:10×2+48×5=260(元)。
第二種方案: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題目告訴了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就可以實行八折優惠,如果多買2張兒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錢是否少一些呢?要求學生算一算:用5×50×80%=200(元),10×2=20(元)200+20=220(元)。
通過計算,學生發現,多買2張兒童票,看起來好像要多給錢,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優惠,最終還是只付220元,比第一種方案要少付40元,兩種方案相比,學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種方案解決問題。
第三種方案:這時有個學生高高舉起手,迫不及待地說出我還有第三種方案,還可以再少付錢,全班同學一片嘩然,他說道:我們還可以再把買團體的兩張票賣給別人,于是只付:5×50×80%=200(元),5×2×80%=8(元)10×2=20(元)200-8+20=212(元),說完全班響起熱烈掌聲。
類似這樣延學單的設計,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有所用。學生不但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提高了應用技能。總之,通過設計這樣的延學單,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巧用“自學單”,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巧用“共學單”,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巧用“延學單”,可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數學新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出版社
[3] 曹建,淺論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
[4] 華應龍等《小學數學教與學》[J];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