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陳健
授課年級:高中二年級
課時:一個課時
【課標分析】
課標的基本要求: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能夠借助舉例說明的方式來闡述南亞的區域特征以及人地之間的關系。
課標分析:1.在高中階段,就世界主要區域的的學習,課標中沒有做明確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中卻分配了相應的課時。因此,以上所提及的課標的基本要求是筆者基于教學實際和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來加以確定的。2.在認知內容方面,則需要學生掌握南亞的區域特征和該區域中的人地關系,其中主要包括區域橫向和縱向之間的聯系。3.在認知方法方面,由于區域特征及其關系之間具有多樣化的額特點,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主要采取舉例說明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區域地理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分析等。4.在認知目的方面,則需要加深學生對南亞區域特征和區域人地關系的認識,借此形成對南亞地區的區域價值判斷的能力和區域價值觀。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以學生在初中階段所形成的南亞認知為基礎的,通過對南亞區域特征以及人地關系的介紹,加深學生對南亞的認知。在本課教學活動開展中,筆者主要借助地圖生動直觀地引導學生對南亞的區域地理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南亞的輪廓、地形圖、宗教分布、氣候分布及其特點等,使學生在直觀的地圖分析和區域綜合分析法的作用下,能自主地掌握區域地理分析方法,深化對南亞區域地理的認知,為其學以致用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的不斷發展其,其思維趨向成熟,在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系統學習過程中,初步掌握了利用各種內容的地圖對區域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其地理分析能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由于南亞地區屬于非中國區域,在有限的認知和生活經驗的作用下,學生難以對南亞區域有一個深刻的認知,且對該區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由于南亞地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高,且與中國的關系愈加密切,而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報紙等對“西游記”、“泰戈爾”、“中巴友誼”等內容耳熟能詳,且有著加大的研究興趣。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立足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將生活中的南亞內容引入課堂之中,借此在發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作用下,提高其對南亞地區的認知水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說出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及其分布特點,以及形成該氣候類型的原因;
(2)說出南亞地區的宗教分布,以及這些宗教的影響力;
(3)說出南亞地區的地形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4)說出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地形特點以及宗教分布等對該區域人民生存、生活、生產的影響,并對南亞地區的人地關系加以總結,提出解決人地關系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南亞地區的氣候、地形以及宗教分布等內容地圖的分析,培養學生識讀地圖、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對南亞地區的人口分布、工業分布以及農業分布地圖的分析,培養學生識讀地圖、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南亞地區的人地關系問題,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種地圖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并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開展中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樹立起正確的人地觀。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歸納總結南亞地區的地形、人口分布、宗教等對該區域人類生產、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2.教學難點:探究南亞地區的人地關系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教學過程】
1.課堂導入
師:借助多媒體以故事的形式,將“西游記”中國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路線圖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故事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唐僧師徒四人取經路線要繞道到中亞地區呢?為什么在取經的過程中他們會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呢?
生:在形象直觀的圖像觀看中,借助歷史的角度對南亞區域進行感知,并在小組合作中探究解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借助故事情境的方式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其從耳熟能詳的人類活動實例中自主地感知南亞的地理位置,為其區域地理認知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堂教學
活動一:繪制南亞輪廓圖
師:借助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南亞地區的輪廓圖,并將該區域的地形、氣候以及主要國家的分布放大,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生:觀察南亞地區的輪廓圖,對其中所展現的地形、氣候以及主要國家進行繪制。
設計意圖:借助這樣的遞進策略使學生在直觀的圖像下對南亞地區有更深入的認知,并在這些圖像的觀察下,解決導入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知到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所施加的影響,為其自主地做出價值判斷打下堅實的基礎。
活動二:介紹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
師: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南亞地區的氣候圖,并輔以相應的記憶方法來引導學生自主記憶。在了解了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之后,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自主地分析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的成因及其異同。
生:進一步熟悉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
設計意圖:在對比分析中,提升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活動三:思考印度河的分布問題。
師: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印度河的分布圖,思考為什么印度河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對南亞地區國家的歷史發展做一些補充,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生: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印度河的分布引導學生由小到大地感知區域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并形成區域認知的畫面感。
活動四:分析印度河平原與恒河平原農作物的種植情況,并分析二者之間的差異。
師: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印度河平原與恒河平原的農作物種植圖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印度河平原主要種植小麥,而恒河平原主要種植水稻,且水稻的單產量要高于小麥?
生: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知區域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認知到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的影響,為做出區域價值判斷打下堅實的基礎。
活動五:思考:為什么南亞北部地震多發,且破壞程度高。
師: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南亞北部地形圖,引導其思考問題。
生: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