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權至上觀點貫穿于洛克的《政府論(下篇)》之中,全書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即是什么樣的政府有利于保障人權,圍繞這個問題,洛克提出了他富有特色的“自然狀態”學說、社會契約學說以及有限政府和權力分立的概念,通過嚴格限制政府的權力,以及不同權力之間的制衡來防止政府權力的過度膨脹。其思想極具開創性,影響深遠。
關鍵詞:自然狀態、自然權利、社會契約、權力分立、有限政府
一、自然狀態與自然權利
自然狀態和自然權利學說是洛克關于政治社會起源的理論。洛克為了闡述政治社會的興起,引入了一個背景——“自然狀態”階段,這是一個完全平等、自由的狀態,“所有的權力和管轄權都是相互的,沒有哪個人享有的權力比別人多”、但是,這種自然狀態不是完全放任的狀態,人們在自然狀態下須受自然法則即理性的約束。與霍布斯筆下充滿著弱肉強食的自然狀態不同,洛克筆下的自然狀態是和平的、善的,“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他們在自然法的范圍內,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而無需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或聽命于任何人的意志”。人在自然狀態下是自由、平等的,但同樣需要受自然法原則的支配,而如果有人一旦違背理性,企圖通過武力來將別人置于自己的權威之下,那么這就使得自己與他人處于戰爭狀態了,在戰爭狀態之下,人的自然權利是無法受到保障的。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人們選擇組成社會,尋求一個權威機構來。洛克筆下的自然狀態解決矛盾。政治社會建立的目的在于彌補自然狀態下由于缺乏公共權威而造成解決爭端的不便,其實質是要保障人們的權利。因此,洛克認為政府建立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共利益。
二、政治社會起源與人民權利
如上文所說,洛克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人意志的支配,那是什么原因導致人們愿意放棄自然狀態,加入政治社會?洛克指出,盡管在自然狀態下人們自由權和財產權,但這些權利卻極易受到他人的侵犯。因此,人們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利,相互之間達成同意與共識,將權力交給少部分有能力的人行使,并依照共同制定的規則來統治社會。
當人們進入政治社會時,會不可避免地讓渡部分權力,即懲罰權和執行權,但這并不意味者人們的權利便會受到侵害,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保護人們的權利,它只享有人們所讓渡的部分權力,不能超出其范圍。政治社會制定的實在法看似是對人民自由的一種限制,約束人們的種種行為,但是洛克認為“自由不是人們為所欲為的自由,自由意味著不受他人束縛和暴力威脅,而沒有法律就沒有這種自由”。以自然法為準則的自由是不穩定的自由,在缺乏公共權威之下,人在自然狀態之下,他的權利實際上是不受保障的,而在政治社會之下,由于有政府的強制力及穩定的法律作保障,人的權利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同時,洛克認為政治社會的創立是基于組成這個社會的人們的一致同意,人們有權利選擇合適的政府形式,而根據政體參與行使權力的人數,洛克將其分為民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君主政體,同時他認為,由大多數人參與制定法律并委任精英統治的政體是最有利于維護民眾權利的政體。
三、有限政府與權力分立——對人民權利的保護
洛克認為,人們之所以加入社會,是為了能夠保護他們的自由權、財產權不受侵犯,而社會制定的法律在維護人們的權利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洛克眼里,立法權是不可侵犯的,但即使這樣,在洛克的政治哲學中,卻處處透露著對立法權的限制。首先,立法權的唯一目的是保護,它不享有毀滅、傷害民眾生命和財產的權力。這明確的對政府的權力范圍進行了限制。其次,立法機關不能按照命令來進行統治,而必須按照正式公布的法律來進行統治。政治社會中的法律必須是穩定的、具有權威性的,否則人們的財產、自由依然像在自然狀態下一樣不穩定。
為了防止人民的權利被政府侵犯,洛克還在前人分權思想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權利的分立與制約理論。洛克堅信絕對的權力必然會對公共利益造成侵犯,一個國家內,如果一批人同時享有制定法律和執行法律的權力,那么這會對人性造成極大的誘惑,使他們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追求私利。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洛克提出要對政府的權力進行分割。洛克把政治權力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和外交權。立法權是“指導國家如何運用強制力保護共同體及其成員的一種權力”;執行權是指負責執行法律的權力,外交權是“包括戰爭與媾和、聯合與聯盟以及與所有本國之外的人們和共同體達成和解協議的權力”,議會行使立法權而君主行使執行權與外交權。由于執行機關從屬于立法機關,因此君主必須服從議會的意志,在他看來,這是保護人民權利的最好政體模式。
四、小結
洛克為了保護人民的權利,從政治權力的起源、政府的運轉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系統的政治理論,可以說人權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始終貫穿著《政府論》下篇。他的政府論不僅啟迪了一代啟蒙思想家,促使他們去探索在保障人權方面更為完善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權放在一個如此高的高度,政府建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的權利,政治權力實現了有“私”向“公”的轉變,是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
參考文獻:
[1] 約翰·洛克:《政府論(下篇)》,豐俊功,張玉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140
[2]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14-300
[3] 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李洪潤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470-510
作者簡介:
劉奕(1997.4.4-),女,漢,山東煙臺人,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2015級外交學專業大三學生,研究方向為外交史,政治思想史與中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