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欣賞楊啟亮教授的一個觀點:語文教學應當把培養學生熱愛語文作為重要目的之一。經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三年,教師引領學生在經典文學的浩瀚海洋中盡情游弋,使之充分感受文學之美,努力提升文學素養,進而持久地熱愛文學,乃至終生與之為友,也應是中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近年來,在語文教育界,最火的概念當屬“語文核心素養”了。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在讀、寫、聽、說的言語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的語文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與審美品質的發展、文化意識的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的言語經驗的建構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構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這四個方面不是并列關系,而是一個整體,四位一體,不可分割。
基于這樣的背景,經典閱讀的作用就顯得尤為舉足輕重,它將思維、審美、文化等要素糅合在一起。經典閱讀的主體是文學閱讀,文學閱讀只是語文閱讀的一部分,盡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文學閱讀課程不能代替語文課程,二者不能劃等號。經典閱讀教學,激發興趣和培養習慣是關鍵。解讀文本、細讀文本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是第一要著。

新課標特別倡導和突出“整本書閱讀”的理念。讀整本書有其獨特的優勢。一本書,構建了一個整體的系統。只閱讀節選部分,則很難真正窺視全書整個系統藝術奧妙之所在。整本書閱讀教學,實際上不是怎么讀的問題,而是怎么教的問題。整本書閱讀教學應處理好與單篇教學、單元教學的關系,要避免泛人文化,要充分關注文體樣式、文章形式,要充分關注對語言的品味與揣摩,要引領學生在文本中多“走幾個來回”,不要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中學生天生喜愛文學。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有很多經典文學篇章。一首詩,就是一顆晶瑩的珍珠;一篇文,就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寶庫。教師應首先做一個真正的閱讀者,真正成為“平等中的首席”,珍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初讀體驗和感悟,但不能代替學生閱讀。
教師可以設置情境引領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可以讓學生充分提出疑難問題,可以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學文本的無窮魅力,產生濃郁的閱讀興趣并努力鉆研,走進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文學文本的語言,師生可以和屈原一起質問蒼茫的上天,可以和蘇軾共同游歷永恒的赤壁;可以與曹雪芹深情對話,與余光中相遇成友;可以因父親那肥胖、笨拙的背影而潸然淚下,可以讓母子三人頭碰頭吃面的場景在心中永遠定格;學習《荷花淀》,學生們擬出了諸如“霧籠荷葉顫,風吹蘆花飛”“花飛葉黃宜割葦,月明風爽好編席”“灑輝成霜,月光未及寒水;送夫參軍,巾幗不讓須眉”“手中葦眉上下翻飛如雀躍,指上銀絲左右纏繞似魚翔”“把愛恨情仇寫入華章,讓人間江郎奇文失色;將荷香月色裹進葦席,令天上織女錦緞無光”的佳聯妙對,有的同學懸賞征上聯,幾年過去了,“中庭地白,如霜如水,霧籠荷塘,疑夢疑仙,風過處,暗香浮動,蘆花更比荷花香”的下聯依然形單影只……學生們沉醉其中、享受其中,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延伸到課外閱讀、終身閱讀的廣闊天地。
高中學段,學生的形象性思維品質和邏輯性思維品質都進入了黃金發展期。進行文學教育,沒有興趣不行,但只有興趣則遠遠不夠;教師不應只滿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而且要為學生自覺通向經典鋪一條路,使他們系統掌握鑒賞的方法,增厚文學文化底蘊,以使他們離開中學校園后還能夠持久地與經典為友,還能夠自覺主動地和文學大師對話。而進行系列專題閱讀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我這里所說的專題閱讀主要是指對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同一主題的作品或同一文體的作品進行集中、系統、深入地閱讀、鑒賞、感悟。
我引領學生先后進行了魯迅、蘇軾、李白、《紅樓夢》、《雷雨》、朱自清、史鐵生等幾十個專題的閱讀,其中用力最多的是魯迅作品專題。近年來,我相繼開設了《魯迅小說選讀》《魯迅寫人散文選讀》《魯迅雜文選讀》等系列校本課程。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第一,在這樣一個重物質、多快餐文化、逐浮躁功利的時代,學生更需要魯迅精神,更需要吸收和補充魯迅作品魯迅精神這樣的鈣質,這是學生人格健全、精神成長的需要;第二,魯迅是中國現代最杰出的語言大師和文學大師,他的作品是現代漢語最杰出的范本,他的文學創造性體現了現代漢語運用和創造的最高成就,而且他卓越的思想成就是用他卓越的文學作品獨特別致的文字來支撐和體現的,這是學生學習語文課程、提高語文素養、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的需要。
我主要采取獨立自讀、課內精讀、舊文重讀、課外拓讀、魯迅研究文章品讀等方式來實施,前四讀都是緊緊扣住第一文本,后一讀遷移到第二文本。幾個月下來,班里出現了“質疑”“評點”“鑒賞”“探究”四大“流派”,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寫了幾百萬字的感悟鑒賞文字。專題閱讀,讀慬文本是根本,讓學生練就細讀經典文本的基本功,先走進文本再走近作者。讓魯迅先生的文本自己說話,讓魯迅先生的文字自己去征服學生,讓學生在細讀文本中產生濃厚的興趣,嘗到無可替代的甜頭,真正體驗和享受到魯迅先生作品“這一個”的獨特魅力,從而打下精神和方法的底子。

經典作品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學生語文實踐的天地卻無比廣闊。單篇、單首作品閱讀是點,重在激發興趣;專題閱讀是面,縱橫交織成網,重在綜合提升;未來發展、大寫的人是體,點和面是構建體的基本元素,將“體”留給未來讓孩子們自己去寫、去創造。一路走來,學生共寫了逾千萬字的閱讀感悟文字,編輯了個人文集,多次在全國性作文大賽中獲獎,在正式報刊上發表習作百余篇。篇篇都是難忘的記憶:忘不了孫曉濛的自讀提問,一篇文本,從第1自然段提到最末自然段,8開的紙寫了滿滿的4大張;忘不了牛暢的評點閱讀,單《吶喊·自序》一篇的評點文字就達6000多字;忘不了武躍的一篇《站出來的看客》,從文本中找出八條理由反駁老師;忘不了馬晨陽的一文十讀,加上“研讀之旅”,一篇《祝福》,寫了18000多字的感悟文章,由初讀時的被動完成任務變成了享受鑒賞與探究的樂趣;忘不了任兆清,大學畢業后在重點中學工作,教數學課,當班主任,還同時指導“點點文學社”,指導編輯《滴滴》文學社刊,對我說:“老師,文學于我有恩,我相信文學的力量……”
文學經典閱讀更大的成果與影響是隱性的。它能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積累思想情感;能豐盈學生的心靈,提升其精神境界;能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對文學經典的熱愛;能播下一粒種子,打下一種底色,能使人自信、優雅、高貴、大氣。我曾經讓學生在個人文集封面上寫一句話。趙悅名寫道:“世界上任何一種風景,非親臨其境無法感知其美麗,語文學習亦是如此。”牛暢寫道:“不是因為喜歡上才接近它,而是接近了才慢慢地喜歡上。” 吳夢瑤寫道:“最好的開始,是我在涉世未深時留下了你;最好的結束,是我在白發蒼蒼時翻開了你。”孟子豪不假思索地寫道:“沒興趣談什么學語文!”在全國第三屆校園文學頒獎典禮上,孟子豪作為獲獎代表特別說了這么一段話:“當然,我們還要感謝文學!我們是喝著文學的乳汁長大的。文學是一面鏡子,是一座橋,是一泓清潭,又是一張白紙。文學像是我們身邊的一位神秘的引路人。她帶給我們的是一腔熱情、一筆經驗、一份成熟、一種意識、一陣緊張熱鬧的激烈,還有一刻激烈之后的冷靜。是經典豐盈了我們的生活,是文學促進了我們的成長。”這又何止僅僅是熱愛經典的學生們的心聲呢!
(1)經典文本作者的心和中學生的心是相通的。教師激發學生閱讀經典作品的興趣,能影響孩子一生。學生在中學階段反復地閱讀、充分地感受經典作品文本,就埋下了閱讀經典的種子,烙下了人文思想的印記,打下了精神的底子。
(2)高中語文教學的使命不是培養文學評論與研究專家。高中生研讀經典作品,關鍵還是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方面。引領學生在經典作品中多“走幾個來回”,讓學生沉浸在經典作品中,品味語言、體味思維藝術,學習用大師們的眼光理性地觀人看事,語文素養、讀寫能力也就有了本質的提升。
(3)對經典作品,老師不必要也不可能講深講透,但教師要發揮主體性,在讓學生充分品讀文本后,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有效的點撥,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中的首席”,要保障學生的閱讀活動始終處于良性循環的軌道。
在和學生一起研讀文本時,如果語文教師真正成為了“平等中的首席”,能夠引領學生在經典文本中盡情徜徉,讓他們陶醉其中;引領學生特別關注文本的語言形式,讓他們沉浸其中;引領學生向文學經典的青草更青處漫溯,讓他們享受其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厚了,語文能力增強了,體味到經典閱讀和語文學習的獨有魅力,擁有了自己郁郁蔥蔥的漢語精神家園,我們語文老師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