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曾謎解

2018-09-26 01:36:58陳隆文
安徽史學 2018年5期

陳隆文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曾與曾國是古史上的一樁謎案。圍繞春秋戰國時代隨棗走廊的古曾國,學術界討論已久。李學勤早年撰有《曾國之謎》一文,困惑于文獻中姬姓曾國史料的缺失,認為《左傳》所記載的淮漢之間諸侯國,如江、黃、鄧、唐、厲等,多已在出土的銅器銘文中出現,只有這個曾國,銅器出現最多,分布地域最廣,《左傳》中卻似乎沒有反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謎。[注]李學勤:《曾國之謎》,《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頁。此后,在《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一文中,他再次談到曾國之謎的問題:“曾國青銅器自宋代即見于著錄,近年又屢有發現。特別是1978年隨縣擂鼓墩曾侯大墓的發掘,所出器物空前精美,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重視。曾的地理位置在楚方城以南,它究竟是否獨立的諸侯國?是周王的支裔,還是楚國的封君?在歷史考古學界存在著不同看法。曾侯簠等器表明,這個曾不是古書里常見的姒姓鄫國,而是另一個姬姓的諸侯國,然而姬姓曾國于史無征,確實成了難解的謎。”[注]李學勤:《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新出青銅器研究》,第153—154頁。依據曾器出土的范圍、族姓、活動時間,并與隨州曾侯墓葬及古文獻中關于隨國的記載相比較,李學勤認為青銅器銘文中的曾國即古文獻中的隨國,曾、隨為一國。在《新見楚王鼎與“曾國之謎”》一文中,他又根據新見的隨仲嬭加鼎及新發現的葉家山墓地進一步申論了曾、隨一國說。[注]李學勤:《新見楚王鼎與“曾國之謎”》,《青銅器入門》,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40頁。這一說法得到了石泉[注]石泉:《古代曾國——隨國地望初探》,《武漢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徐少華[注]徐少華:《曾即隨及其歷史淵源》,《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頁。的支持。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曾即古文獻中的繒,曾、隨雖同姓,但非一國。隨在今湖北隨州一帶,戰國初滅于楚,而曾初在南陽盆地以北的繒關一帶,后南遷至隨國故地,再由隨遷居淮域。西陽(即曾侯鐘銘之“西陽”),在漢西陽縣,今河南光山一帶。[注]參閱楊寬:《關于曾國問題的一點看法》,《江漢論壇》1979年第3期。引自徐少華:《曾即隨及其歷史淵源》,《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第2頁。總之,有學者將曾、繒混同,并以曾、隨為同姓異國。

除此之外,李伯謙、楊杰、錢林書、顧鐵符、趙慶淼、笪浩波、黃鳳春等學者也圍繞曾國問題做了辨析,對于解開歷史上的曾國之謎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以湖北隨州地區的曾國考古出土資料與甲骨卜辭、歷史文獻記載相印證,筆者認為曾作為地名最早見于殷墟卜辭。于卜辭所載曾地之外,近年來湖北隨州市文峰塔、葉家山、義地崗以及棗陽郭家廟等地新發現的大量曾國墓葬和出土文物,又使我們對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存在于漢水流域的姬姓曾國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但問題并非如此簡單,除了上述殷墟卜辭中的曾地與考古發現漢水流域的姬曾古國外,《國語》《左傳》《史記》等古代文獻中又有鄫、繒、繒氏的記載,三者糾纏在一起,致使近人在論述相關問題時往往混淆界限,使人難分真假,故在學術界留下了所謂的“曾國之謎”。本文依據相關史料,從時空差異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辨析,以圖努力廓清這樁古史上的謎案。

一、殷墟卜辭中的曾地在河南溱水流域

古代文獻資料中“曾”作為地名最早見于殷墟卜辭,其地應位于今河南新密、新鄭之間的溱水河流域。于省吾《釋曾》說:“甲骨文字作、、、等形。葉玉森誤釋為苗(《集釋》六·四九)。按即曾之初文,甲骨文字常見,每用為地名。”[注]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8頁。以曾為地名的看法應該說是正確的。《甲骨文合集》中有關于曾地的辭例:

□辰貞:又妾,伐(卯)……(《合集》32164,歷組)

□辰貞:咸奏于曾,又 …… (《合集》32164,歷組)

丁山認為卜辭中的曾地應在今河南新密與新鄭之間的溱水流域,此說頗合于卜辭中所反映的商代地理形勢。溱水就是《水經注》中的潧水,《水經注》卷22“潧水”條下載:“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酈道元在潧水注釋中說:“潧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東南流,徑賈復城西。東南流,左合水,水出賈復城東,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左會承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東南歷渾子崗東注,世謂岡峽為五鳴口,東南流,注于潧。潧水又東南流,歷下田川,徑鄶城西,謂之為柳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若克虢、鄶,君之土也。如前華后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謂此矣。潧水又南,懸流奔壑,崩注丈余,其下積水成潭,廣口十許步,淵深難測,又南注于洧,《詩》所謂溱與洧者也,世亦謂之鄶水也。”[注]陳橋驛:《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25頁。按《水經注》“潧水”條下注釋,潧水的源頭在鄶城西北雞絡塢下,鄶城即今天新密市境內的鄶國故城,東南流合承云山水后注入洧水。潧水先后流經鄶國故城西、賈復城東,又有柳泉水和鄶水的別稱。以今天河流大勢而言,古潧水就是今天的溱水或溱河,它是淮河支流雙洎河的一支,溱水與洧水在新鄭代灣村西交匯后稱雙洎河,與淮河聯通。1906年雙洎河最大洪峰流量5320立方米/秒,水量充沛,舟楫不斷,下通淮河,上行密縣大隗鎮。1948年后,河床淤塞,河水變淺,舟楫絕跡。[注]鄭州水利志編輯委員會:《鄭州水利志》,河南省地礦廳印刷廠1995年版,第21頁。在殷周之際,潧水流域正處王畿之南,舟楫不輟,是經營南國淮漢的必經之途。在史伯看來,這里前有華山,后有河水,左據濟水,右擁洛水,以芣騩山為家,靠潧、洧二水養活,制定典章刑律來治理,國家就能鞏固強大,因此這是古史上的一處重要區域。由于溱、洧二水并流且在新鄭、新密之間交會,故此區域又兼鄶地之名,古鄶城就在溱洧交匯處不遠。古史上的鄶國,亦寫作會、檜、澮,通指溱洧流域的鄶國。溱水,亦寫作曾、潧、鄫,通指溱洧流域的溱水。其字根是“會”與“曾”。“曾”:《說文》列入會部,會又注作曾,益也。很可能古文字為一個字“會”,從“邑”曰鄶,古國名,從“水”曰潧,河流名。潧與鄶的意義應該是相同的。由此可以看出,溱水來源于鄶地,鄶國來源于祝融之后,會人是也。應該先有會人在此居住,而后將此水命名為檜水,或曰潧(溱)水。[注]鄭國順:《有族與洧水·溱水與鄶國·奠族與鄭國》,《溱洧文化》2001年第1期。此地與隨棗走廊的姬姓曾國及山東沂水流域的姒姓鄫國無涉,只是因潧水流經且在鄭密之間與洧水相會,才有曾之地名。

由于潧水與淮河相通且又處于商代王畿之南,故商王親蒞曾地巡省,指揮對南土的戰爭,歷組卜辭中,商王在曾地舉行祭祀活動:

□辰貞:又妾,伐(卯)……

□辰貞:咸奏于曾,又……(《甲骨文合集》32164,歷組)

“咸奏于曾”大意是說在曾地舉行祭祀。由此可見,曾與商人政治、宗教的關系頗為密切,對商文化具有較高的認同感。[注]④趙慶淼:《卜辭之曾地望考》,《中原文物》2015年第4期。武丁時期的一組同文卜辭也有關于曾的記載:

乙未卜,貞:立事□□,右比我……左比□。十二月。(《合集》5512正,賓組)

乙未□,貞:立事于南,右□□,……左比曾(《合集》5504,賓組)

上揭兩條卜辭的時間和所卜事類皆同,兆序相次,顯系一事多卜之例,故可作殘辭互補如下:“乙未卜,貞:立事于南,右比我……左比曾。”“立事”可讀為“蒞事”,當與軍事活動有關。“比”有親密聯合之意,左、中、右三者系商王的三軍,《合集》33006“王作三師右中左”可以為證。據文例可知,這里的“我”并非用作第一人稱代詞,而是甲骨刻辭中習見的國族名號。故該卜辭大意是說,商王對南方實施軍事行動,其三軍與“我”“”和“曾”的武裝力量相配合。④由此看來,殷墟卜辭中的曾應該是指古潧水,即就今天溱水流域而言的,這一區域不僅居商王畿之南,是商王田獵之處,前華后河,右洛左濟,修典刑以守可以為固,居淮河上游的地理形勢便于商王蒞臨指揮對南土淮河流域的征伐。故卜辭中之曾地不在今隨棗走廊,而在鄭、密之間的古潧水流域。

二、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的姬姓曾國在江漢流域

對于西周江漢流域姬姓曾國的認識,始于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楚王墓出土的一對大型曾姬壺,聯系早在北宋初年在今湖北安陸縣一帶出土的兩件“曾侯鐘”,劉節得出了在河南省中南部應存在一個姬姓曾國的結論,其大致的活動區域為“北起鄭郊、南及光州、西起南陽、東抵雎州”。1949年至今,一批批帶有姬曾的銅器在湖北隨州、京山、棗陽、谷城、襄樊和河南新野等地陸續出土。特別是1978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后,使得人們確信這個姬姓曾國的存在。只不過并非劉節所言的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而是在湖北境內漢水以東的隨棗走廊區域內,其政治中心當在今湖北隨州市。[注]黃鳳春、陳樹祥、凡國棟:《湖北隨州葉家山新出西周曾國銅器及相關問題》,《文物》2011年第11期。以今隨州市為中心的古曾國及其與文獻上“漢東之國隨為大”的古隨國關系,一度成為一樁學術謎案。李學勤指出:“《左傳》所記載的淮漢之間諸侯國,如江、黃、鄧、唐、厲等,多已在出土的銅器銘文里出現,只有這個曾國,銅器出現最多,分布地域最廣,《左傳》中卻似乎沒有反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謎。”[注]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第146頁。20世紀80年代所提出的這個“曾國之謎”,現在由于考古資料的不斷豐富,面貌已逐漸清晰。

首先是曾國的族屬。2013年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所采集的1號編鐘(曾侯與鐘)使我們確知隨州曾國應為西周姬姓。1號編鐘銘文:

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伯適上通,左右文、武,逹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毖淮夷,臨有江夏。周室之既卑……

銘文中所記是春秋晚期吳楚攻伐之事,編鐘的年代當不早于公元前506年,為春秋晚期,器主為曾侯與。銘文開篇追述了曾侯與先祖曾經輔佐過文王和武王,并參加了滅殷之戰,使得我們第一次知道了曾侯祖先與周王室的關系。從葉家山M111所見曾侯犺為其父“南公”所作之器分析,只有武王弟聃季載才是符合“南公”身份的曾國世祖。由此可見,西周早期漢東曾國應為姬姓。[注]黃鳳春、胡剛:《說西周金文中的“南公”》,《江漢考古》2014年第2期。

其次,曾、隨為一國。隨著文峰塔曾侯與編鐘銘文對曾國族姓問題認識的深化,曾、隨為一國說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特別是在文峰塔墓地M21中“隨”字銅器的發現,為“曾即隨”說增添了新證。2012—2013年隨州文峰塔墓地的考古發掘,首次在隨州境內科學、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的曾國墓葬,出土大批帶有曾字銘文的銅器,在M21還發現1件帶“隨”字的銅器,銘文“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隨”字在此無疑作國名,這是經科學發掘出土的第1件隨國銅器。隨國器出于曾孫邵的墓葬中,為曾即隨說增添了又一重要證據。[注]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墓地》,《考古》2014年第7期。

曾、隨之謎的爭論雖然可以告一段落,但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根據年代學的判斷,出土“隨”字銅器的文峰塔M21墓年代較晚:文峰塔東周曾國墓葬的年代上至春秋中期,下至戰國中期后段,楚墓的年代大多在戰國中期后段至戰國晚期,可進一步說明楚滅曾的年代大致在戰國中期偏晚。③而此前的西周早期葉家山墓地、西周晚期棗陽郭家廟墓地中都沒有發現過帶“隨”字銘文,這一現象令人深思。李伯謙在《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筆談》《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第二次發掘筆談》中認為,商和西周早期的曾屬于同一個曾國,只是商、周更替后又接受了周王朝的封號而已。“曾”和“”兩個字可能反映了曾國歷史演進中的重大變化,時間大體在西周中晚期這段時間之內。[注]楊勇:《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5年第2期。這里談到的西周中晚期后曾國歷史演進中的國號變化問題似未引起我們的充分關注。《左傳》中“江漢諸姬,以隨為大”的記載應該是對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間江漢諸侯國政治地理格局的描述,而非西周早、中期曾國受封之時的政治態勢,這一點應是我們研究曾、隨關系的時代背景與問題關鍵,因此從這一角度看,曾、隨之謎并未完全破解。

西周中晚期,曾、隨國號的變化很可能與姒姓繒聯合申國召來犬戎攻滅西周有關,對于此事,文獻記載很清楚。《國語·鄭語》記西周末年史伯曰:“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將以縱欲,不亦難乎?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注]⑥⑧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75、475、251頁。《國語·晉語一》對申人、鄫人召西戎伐周之事也有記載:“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寵,生伯服,于是乎與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⑥《史記·周本紀》:“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注]《史記》卷4《周本紀》,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31頁。申、繒召犬戎伐周,西周滅亡是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國語·鄭語》《史記·周本紀》的記載,與申國召來犬戎攻滅西周的繒國當出于夏族,是姒姓禹后,姒姓繒原居河南方城,即春秋繒關一帶,后遷移至山東蒼山縣向城鎮鄫城前村北一帶。故《國語集解·晉語一》說:“鄫,姒姓,禹后也。鄫及西戎素與申國婚姻同好,幽王欲殺宜臼以成伯服,求之于申,申人弗予,遂伐之。故申、鄫召西戎以伐周,殺幽王于戲。”吳曾祺曰:“《漢書·地理志》,南陽郡宛縣,故申伯國,有屈申城。今山東嶧縣東有鄫城。”元誥按:“《史記》鄫作‘繒’,《正義》引《括地志》云:‘繒縣在沂州承縣,古侯國。’”⑧由此看來,作為禹夏后裔的姒姓鄫是亡周的主謀之一,而今湖北隨州一帶的姬曾從血緣上來講屬“漢陽諸姬”,與姬姓同宗。西周滅亡,與隨州的姬姓曾實無太多瓜葛,只是姬曾與姒曾同有曾之名號,姬曾恐負有滅宗之名,故棄曾國之名而以隨為國號,所謂歷史上的“曾隨之謎”便由此而來。這個謎底的揭穿乃是因姒姓曾參與了犬戎滅周事件,而曾、隨國名的變化就應該發生在此段時間之后,這也是“隨”字國名的銅器僅出現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曾國墓葬中的原因。至于姬姓曾國改國號為隨的原因,黃鳳春根據文峰塔新出隨器及銘文“隨”字的寫法,指出“隨”和“溠”字音近而得名。[注]楊勇:《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5年第2期。曾、隨國號的變化正是西周晚期社會歷史巨變的結果。

三、禹裔姒姓曾春秋后在山東沂水流域

姒姓曾,文獻中作繒或鄫,原在河南南陽方城一帶,即春秋繒關一帶。《史記·夏本紀》記載了禹后姒姓有繒氏的由來,“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注]《史記》卷2《夏本紀》,第80頁。《史記·夏本紀》中姒姓曾的族屬于青銅器曾子斿鼎銘文可證。1964年湖北運滬的廢銅中撿出春秋早期的曾子斿鼎銘文中有“惠于剌(烈)曲”之辭,作器者自稱祖先是烈曲;《通志·氏族略》卷3引《世本》說:“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世本》中的“曲烈”當為“烈曲”之誤。可知古文獻上稱鄫國姒姓,是不錯的。[注]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6頁。繒氏用國為姓,所封之地很可能在今河南方城八里橋一帶。河南方城八里橋發掘簡報中稱,八里橋遺物中以陶器為大宗,其中夾砂陶明顯多于泥質陶,多為灰色陶,其次為黑陶,有一定數量褐陶。紋飾以繩紋居多,其他還有附加堆紋、旋紋、壓窩紋、雞冠耳、花邊口、刻槽等裝飾。器形以鼎、夾砂中口深腹罐、小圓腹罐、花邊口沿罐、刻槽小罐、豆、爵、大口尊、盆、甕、缸等構成器物群。這些文化特征與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類型相符合,可判定其文化性質屬于二里頭文化。將本遺址的代表性器類如夾砂中口深腹罐、大口尊、豆與二里頭遺址出土同類陶器相比,特征與二里頭文化三期同類遺存相近,由此推斷本次發掘所獲二里頭文化遺存時代約相當于二里頭文化三期。[注]⑤《河南方城縣八里橋遺址1994年春發掘簡報》,《考古》1999年第12期。但這里發現的直桶狀、平底或尖底灰坑;制陶工藝中諸如黑陶、黑皮紅胎陶和大口尊、甕、盆肩部飾牛鼻形耳、貼小泥餅飾相對比例較高;鼎、罐出現折疊口沿和帶氣孔的蓋鈕構成了地方特色。此外,Ⅲ式簋、C型器蓋還見于江漢平原的石家河文化,顯示出兩地區之間文化交互影響的線索。⑤有的學者推測八里橋遺址為夏代古繒國遺址[注]白振國:《中華曾姓祖根地》,海燕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頁。,這一看法是有文獻根據的。因此,河南南陽方城八里橋周邊地區很可能就是《史記·夏本紀》中繒氏的最早居地。

春秋以后,禹后姒姓曾的記載雖屢見于《左傳》,但其居地都發生了變化:

僖公十四年:鄫季姬來寧,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注]⑧⑨⑩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47、350、370、776、940、947、346頁。

僖公十五年:季姬歸于鄫。⑧

僖公十六年:十二月,會于淮,謀鄫,且東略也。城鄫。⑨

宣公十八年: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⑩

《左傳》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鄫國在今山東沂水流域的蒼山縣。《春秋左傳注》載:“鄫,國名,姒姓。襄六年滅于莒,昭四年魯取其地。后又屬齊,見《吳世家》。故城在今山東省棗莊市東,蒼山縣西稍北。《戰國策·魏策四》云:‘繒恃齊以捍越,齊和子亂,而越人亡繒’。即此鄫地,但已是戰國初事。恐非姒姓之鄫矣。由傳世彝器考之,古代有姒姓之鄫,亦有姬姓之鄫。”這里提出了應該區分文獻中姒姓曾和姬姓曾的問題,但如何區分呢?注釋者并沒有提出明確的標準。筆者認為姬姓曾與山東姒姓曾,不僅在地域上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受封時間也有不同。西周初年的姬姓曾以湖北隨州為中心,而姒姓曾在夏代少康時即已獲封,居地先在河南方城,春秋時期遷往山東沂水流域的蒼山,古史中寫作曾、繒、鄫是指不同區域之古代部族或古國。姬姓曾只是簡單地寫作曾,春秋以后又作隨,即為西周至戰國的曾國或隨國,姒姓曾則寫成繒、鄫,這是不能混淆的。山東沂水流域之古鄫至漢代文獻仍有記載,《漢書·地理志》東海郡下轄38縣,其中就有繒:“繒,故國,禹后,莽曰繒治。”[注]《漢書》卷28《地理志》,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588頁。《說文解字》:“鄫,姒姓國,在東海,從邑曾聲。”[注]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35頁。這樣看來姬曾與姒曾在地域和族屬上的差別,到漢代時仍十分明顯,山東沂水流域姒姓鄫國后雖被莒國所滅,但其遺跡猶存。《齊乘校釋》“古鄫城”條下載:“古鄫城,嶧州東八十里。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傳國至春秋,襄公六年莒滅之,后屬楚。漢、晉并為繒縣,其后省入蘭陵。隋初鄫州理承縣城,大業二年始移蘭陵郡理此,后為山賊左君衡所據。唐武德初平賊,復置鄫州,理此城。”[注]④于欽撰,劉敦愿等校:《齊乘校釋》卷4,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39頁。對于古鄫城遺址,劉敦愿等學者考古調查后指出:鄫國故城遺址,位于蒼山縣向城鎮鄫城前村北。平面略呈梯形。東墻長600米,南墻455米,西墻414米,北墻435米。現城墻東南角、東、北墻保存較好,西墻斷續可見。城墻底寬約30米,高約9.5米。南、北墻中部各辟一門。文物普查僅發現有春秋遺存。④古鄫城遺址只有春秋遺存,說明此姒姓鄫國的最早居地并不在今山東蒼山縣向城鎮鄫城前村一帶,楊寬據《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引《竹書記年》“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的記載,認為“魯侯”當為“曾侯”之誤。魯侯遠在今山東曲阜,不可能與申、許共立平王于申。申人、曾人既召來犬戎而滅亡西周,同時申人、曾人又擁立平王于申,建立東周。《荀子·堯問》載:“繒丘之封人見楚相孫叔敖”,楊倞注:“繒與鄫同,繒丘,故國”。“丘”與“墟”同義,地名繒丘,就是因為是繒的故國所在。[注]楊寬:《西周史》,第575頁。由此來看,姒姓曾很可能是在與申國聯合召犬戎滅亡西周后,從河南南陽方城繒丘故國遷至今山東沂水流域蒼山縣一帶,這一點于古鄫城遺址中只存春秋遺存可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黄色片|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97se综合| 国产精品美乳|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二区|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综合久久五月天| 欧美成人A视频| 九色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99视频只有精品|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天堂av综合网| 伊人久综合|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夜夜爽免费视频|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欧美区一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一级全黄毛片|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玖玖视频|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97国产在线视频| 综合色88| 91九色视频网|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99免费视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亚洲啪啪网|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中文字幕2区|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在线97|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a级毛片免费播放|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