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英
(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1965年10月,安徽省參與援助坦桑尼亞廣播電臺項目,是該省首次參與對非洲經濟援助。其后,該省還參與了中國對坦桑尼亞的其他援建項目,如友誼棉紡織印染廠(1966—1968年)、莫希警校(1966—1968年)、烏本戈農具廠(1967—1968年)、南青奎營房(1968—1969年)和T682 軍港(1969—1972年)等[注]參見《安徽省志·對外經濟貿易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和《上海市志·紡織工業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等。,上述援建項目的土建工程由安徽省建筑工程局等作為協作單位承建。作為援建省份之一,安徽省雖未發揮主導作用,但為20世紀70—80年代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奠定了基礎。此間安徽省共承擔20余項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其中以多哥農技推廣站[注]前身是駐多哥臺灣農耕隊(1965—1972年),共45人,有密圣托威(維)、曼古和達龐哥等8個農技點。詳見《援多哥水稻技術組簡報》第3期,1973年3月1日,安徽省檔案館藏,檔案號J080-1-172。以下僅標注檔案號的,均來源于安徽省檔案館。、布隆迪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Complexe Textile de Bujumbura,COTEBU)和貝寧洛科薩棉紡織廠(Société des Industries Textiles du Benin,LITEX)[注]蕪湖紡織廠援建人員朱荷生同志提供的援建老照片所載該廠法文全稱及簡稱,國內一般簡稱SITEX。等成套項目最為典型。安徽省籌建的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在安徽與非洲經濟交往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重要成果之一。
關于地方省份對非洲經濟援助的研究,理論分析層面的研究側重闡釋地方省份充當中央政府對非洲經濟援助執行人的角色[注]簡軍波、陳志敏:《中國省份在對非政策中的作用》,《非洲研究(2010年)》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實證研究則以20世紀60—70年代上海、廣東等省市對非洲援助成套項目、培訓非洲國家實習生等案例分析地方省市援非體制的變化及援助成效的反思等。[注]蔣葉:《20世紀60—70年代上海對西非部分國家經濟援助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葉爽:《中非“友誼”的地方敘事——20世紀60—70年代上海對非交往活動的歷史考察》,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胡輝:《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東省對非洲國家的援助》,《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2期。上述研究雖探討了地方省份在對非洲經濟援助中的作用等,但關于地方省份對非洲經濟援助特點和影響的分析著墨不多,也未涉及20世紀80年代地方省份對非洲經濟援助的研究等。本文以安徽省館藏檔案、新聞報道和部分援建人員訪談資料為基礎,梳理20世紀70—80年代安徽對非洲經濟援助概況,分析其特點,探討其成效,助力進一步開展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相關問題的研究,為地方省份及國家層面制定和完善對非洲經濟援助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20世紀70—80年代,安徽省先后參與對坦桑尼亞、多哥、布隆迪、貝寧、突尼斯和馬達加斯加等國經濟援助(見表1),其中參與坦桑尼亞援助項目最多,涉及農業、基礎設施和軍隊生活設施等。上述援建項目中安徽省多以協作單位身份參與土建等任務,而多哥農技推廣站、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和洛科薩棉紡廠是安徽省負責籌建的農業和紡織工業領域的大型成套援非項目。
1.多哥農技推廣站
這是安徽省首個農技援非成套項目。根據周恩來總理關于“我派出的農業技術人員一定要比蔣幫農耕隊搞得好,不能使生產受損失”[注]《關于頂替蔣幫在非洲農耕隊的工作及派遣農業考察團赴非的請示》(1973年2月20日),J080-1-163。的指示精神,該項目經歷了考察、“頂替”和“建站”三階段,1979年5月移交。1972年12月29日—1973年元月30日,是考察階段。安徽省7人先遣組(組長1名,水稻、旱稻栽培技術員各1名,農機、植保、農田水利、法語翻譯各1名)[注]《商請選派農技組赴多哥工作》(1972年10月20日),J080-1-163??疾祚v多哥的臺灣農耕隊農業生產情況和多哥政府援助要求等。[注]《援多哥水稻技術組簡報》(第一、二期,1973年元月30日),J080-1-172。1973年2月—1975年,“頂替”臺灣農耕隊階段,該省農技組(正副組長各1人、49名農技人員、3名司機、1名廚師)赴多哥試種中國雜交水稻良種以及包括茄子、辣椒和甜瓜、西瓜等30種蔬菜、瓜類。[注]《關于選派農技組赴多哥工作的通知》(1972年10月25日),J080-1-163。同時,安徽農學院培訓35名農業技術援外人員[注]《關于援外技術人員培訓問題的請示報告》(1973年8月20日),J080-1-172。,安徽大學外語系培訓30名法語人才,派往多哥各農技站點。1975年—1979年5月是第三階段,援建水稻種植中心[注]《我援建水稻種植中心移交多哥》,《人民日報》1978年3月20日,第5版。和農技推廣站,并移交給多哥政府。
2.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和洛科薩棉紡廠
1972年,中國和布隆迪、貝寧簽訂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紡織工業部指派安徽省負責為布隆迪和貝寧援建紡織廠(見表2)。80年代,安徽省完成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和洛科薩棉紡廠[注]周恩來總理生前簽訂的最后一個援建項目。參見《蕪湖紡織工業志(1896—2004)》,蕪湖市紡織工程學會2006年印,第116頁。的援建任務,后作為中國紡織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安徽辦事處[注]《關于請求援辦登記注冊的函》(1989年3月29日),J181-2-720。負責的技術和管理合作項目。

表1 20世紀70—80年代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一覽表[注]本表是根據安徽省志《對外經濟貿易志》、《水利志》(黃山書社1994年版)、《外事僑務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紡織工業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和上海市志《紡織工業志》、《醫藥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等省份地方志及《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安慶市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和《蕪湖市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等相關資料整理而成,已注明出處的除外;由于資料分散等原因,本表是不完全統計。

表2 20世紀70—80年代安徽省紡織援非成套項目一覽表[注]該表主要根據安徽省志《紡織工業志》相關資料整理,已注明出處的除外。
①該表主要根據安徽省志《紡織工業志》相關資料整理,已注明出處的除外。 ②《關于紡織考察組工作情況的回報》( 1974 年2 月20 日) ,J080 -1 -156。 ③《呈報布隆迪共和國來華實習生的學習安排》( 1986 年11 月12 日) ,J181 -2 -473。 ④布隆迪第二副總統參觀阿弗里紡織廠,http: / /bi.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304/20130400104927.shtml. ⑤《關于要求重新核定貝寧洛科薩棉紡織廠“節約提成”的報告》( 1989 年5 月27 日) ,J181 -2 -720。 ⑥張有浩:《貝寧洛科薩紡織廠正式投產,貝寧代總統和我政府代表團剪彩》,《人民日報》1987 年5 月12 日,第6 版。 ⑦《關于派員赴貝寧共和國洛科薩紡織廠合作管理的函》( 1987 年3 月11 日) ,J181 -2 -531。 ⑧《中貝合作成果展示》,http: / /www.fmprc.gov.cn/ce/cebenin/chn/zbgx/t216949.htm.
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作為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組成部分,既帶有鮮明的中國援非政策的時代共性,也體現地方省份對非洲經濟援助的特色。
首先,惠民性特點。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目的是“盡力為受援國培養本土人才和技術力量,幫助受援國建設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本國資源,打好發展基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獨立發展的道路”。[注]《中國的對外援助》,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4/21/c-121332527.htm.因而安徽省作為國家援助執行者,對非洲經濟援助體現惠民性特點。無論是以協作單位參與的農業、基礎設施和軍隊生活設施援建工程,還是安徽省籌建的農業、紡織業援助項目,都是民生項目,改善非洲受援國基礎設施,提升民眾生活水平。農技推廣站項目推動多哥擴大水稻種植,1979年水稻種植面積比1978年擴大5000 公頃[注]吳增田:《多哥的“綠色革命”》,《西亞非洲》1984年第2期,第47頁。,在實現埃亞德馬政府(1972—1979年)糧食自給的綠色革命目標上,安徽省的農技援非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紡織廠項目帶動了就業,增加了收入,惠及當地民眾。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使用了該國生產的大部分棉花,解決了布國內市場的棉織產品需求,紡織品出口代替了原棉出口。[注]邢厚媛:《布隆迪經濟概況》,《國際經濟合作》1986年第10期,第54、55頁。洛科薩棉紡織廠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產品銷往周邊國家,在地區內發揮了重要影響,成為貝寧人值得驕傲的民族工業產業之一”。[注]《中貝棉花領域合作、面臨的問題及深化合作建議》,http://www.chinayarn.com/news/ReadNews.asp?NewsID=17213.
其次,協作性特點。筆者根據安徽省志等地方志的資料統計所知,安徽省作為協作單位對非洲經濟援助的項目近20個,既有基礎設施工程,如突尼斯麥崩水渠、索馬里諾弗力水利工程等;也有農業項目,如坦桑尼亞姆巴拉利農場等;還有軍隊生活設施,如坦桑尼亞人民國防軍宿舍等。因此,以協作單位身份參與是20世紀70—80年代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的主要方式。
這一時期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多由地方省市協作完成,因而這種協作性不僅體現在安徽省參與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上,也是國內其他省份對非洲經濟援助的一個特色。其他省份作為協作單位參與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如多哥農技推廣站、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和洛科薩棉紡廠等項目。多哥農技推廣站需要的機電產品多達45個品種,共196757臺件,約300噸,由上海、黑龍江和江蘇、安徽等14個省市、48家工廠提供和生產。[注]《1975年第一批援外機電產品訂貨明細表》(1974年9月21日),J080-1-163。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和洛科薩棉紡織廠的土建工程分別由山西侯馬建筑公司和福建省第五建筑公司承擔,所需建筑材料如鋼材、與土建項目配套的鋼結構制作、拼裝產品等由遼寧省沈陽金屬結構廠和建筑機械廠提供。[注]張貴新主編:《遼寧省對外經濟貿易志》,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53—454頁。
當然,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的實施也需要其他地方省市協作,幫助非洲受援國培養人才、完成援建任務而選調專業技術人員同樣需要其他地方省市協作。以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為例,總工程師德奧的經歷說明了多省市協作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德奧1981年畢業于上海紡織工學院,后到廣東韶關紡織廠實習,又到蕪湖紡織廠培訓半年,回國后成為該廠骨干。該廠技術合作階段,還從陜西省[注]《請部幫助解決周士英工程師調換的專題報告》(1982年11月13日),J181-2-240。和蕪湖紡織廠[注]《關于徐槐林同志赴布隆迪紡織廠工作的通知》(1980年10月17日),蕪湖市檔案館藏,0321-w01-0348-094。借調紡織工程師參與生產。綜上分析,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是國內地方省份通力協作的產物,因而,協作性也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特點。
第三個特點,從援建單位和選派人員看,以基建施工單位為主,以農業、紡織和基建工程技術人員為主。筆者通過對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資料的梳理發現,安徽省參與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始于承擔土建工程,選派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工程技術人員。隨后,專業技術援助人員的派遣領域逐漸擴展到農業和紡織業等。
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20世紀60年代,安徽省援助坦桑尼亞項目如廣播電臺、友誼紡織廠及宿舍、莫希警校、南青奎營房、烏本戈農具廠、T681槍彈廠和桑給巴爾奔巴供水工程等均是基建工程。20世紀70年代,安徽省仍承擔了坦桑尼亞各地的援建施工項目。據該省滁縣地區地方志記載,1972年12月—1975年11月,滁縣選派建筑技術人員、廚師和服務人員等7人援建坦贊鐵路。安徽省還承擔了桑給巴爾縫紉廠、蘭哥尼廣播發射臺和馬達加斯加陶瓷廠的土建任務。[注]《請承擔援桑給巴爾及馬達加斯加三個項目的土建任務》(1977年1月17日),J080-1-219。隨后又承擔坦桑尼亞建筑隊等技術培訓任務。[注]《商請承擔坦桑尼亞建筑隊技術培訓任務》(1977年4月25日)、《復關于為桑給巴爾建筑隊技術培訓問題》(1977年6月1日),J080-1-215。筆者據蕪湖和蚌埠市志統計,1972—1979年蕪湖市派出85人,1970—1979年蚌埠市選派62人,涵蓋各類工程技術人員援助非洲。20世紀80年代,安慶市分別派出29名、33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等援建科摩羅供水工程和坦桑尼亞多瑪軍營。[注]《安慶市志》,第1306頁。蚌埠市選派工程技術人員35人赴馬達加斯加承擔糖廠的土建工程。[注]《蚌埠市第一個援外性的基建工程承包項目——馬達加斯加糖廠》,參見《蚌埠市志》,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12957&channelid=40210.安徽省水利廳選派工程施工技術人員94人赴突尼斯麥崩水渠、13人赴索馬里弗諾力水利工程。[注]《安徽省志·水利志》,第630頁。此外,合肥和蕪湖選派紡織技術人員援建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和洛科薩棉紡廠并為其培訓實習生。
安徽作為農業大省,各地市都有優秀的農技人才,對非洲農業項目的援助以派遣農技人員為主。20世紀70年代,安徽省派遣茶葉技術人員(徽州、六安各1人)援助馬里茶葉加工廠,安徽省農技人員(3組,11人)參加幾內亞農業教員組。[注]《選調茶葉精制加工技術員的通知》(1971年9月18日)、《請速選派赴幾內亞農業教員組事》(1972年3月8日),J080-1-106。據巢湖、宣城和滁縣等地方志所載,1972年8月—1973年8月,巢湖市選派農技人員2人赴多哥和1人赴摩洛哥支援農業和茶葉生產。1973年3月—1975年4月,宣城地區派出5名農技人員支援多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多哥農技站項目,安徽省共派出126名農技人員(共22批次)[注]《中國農業全書·安徽卷》,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頁。援助多哥水稻生產,助力該國實現糧食自給目標。
1965年,安徽省首次參與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基建施工項目,至80年代末,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基建技術經驗,輸送了一批批基建工程技術人才;在農業領域,20世紀70年代省內各地、各領域農技人才在安徽對非洲農業援助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為21世紀安徽省占據和開拓非洲工程承包市場和農業市場打下了基礎。
國內學界關于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的研究表明,中國在非洲“通過援建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非洲國家的發展環境;通過人才輸出和技術合作提高非洲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通過民生項目建設和減貧等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黃梅波、唐露萍:《南南合作與南北援助——動機、模式與效果比較》,《國際展望》2013年第3期,第14頁。與此相關的論文還有:王小林、劉倩倩:《中非合作:提高發展有效性的新方式》,《國際問題研究》2012年第5期;KwayeraKambauwa:《中國對非援助的有效性——以馬拉維為例》,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劉婷:《中國對非洲援助的有效性分析》,《現代經濟信息》2015年第2期;朱丹丹、黃梅波:《中國對外援助能夠促進受援國的貿易發展嗎?——基于非洲16個受援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的重要體現。就安徽省而言,作為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地方省份,其對非洲經濟援助的成效,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重要成就和有效性的例證之一。
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實現了中國對非洲援助目標,使非洲受援方受益和認可,體現了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有效性。在多哥,安徽省農技組實地示范選種、浸種、催芽和收割等水稻生產技術,受到合作社農民歡迎,認為“這些方法看得見,容易學,見效快”;多哥官員評價說,“中國人沒有架子,在田里勞動,地頭吃飯,是真心援助我們”。[注]⑤《援多農技組密圣托維點一九七三年水稻試驗小結》(1973年12月),J080-1-172。國內培育的雜交水稻良種朝陽1號、矮南珍14號等,經過試種,畝產分別高達742斤和824.8斤,超過多哥水稻品種1R8(646斤/畝),也高于臺灣農耕隊的水稻品種。⑤ 在安徽省農技人員的努力下,實現水稻增產。1973年種植面積724.85公頃,其中水稻288.85公頃,總產1517噸,比1972年增加12.95%。[注]《中國援多哥農技組簡報》第22期,1974年5月,J080-1-172。1979年5月,新開荒造田680 公頃,試驗田7.8公頃,稻谷年總產量2834 噸。以至于密圣托維合作社主席說:“合作社已搞了9 年,像你們這樣真心誠意教我們技術的還是第一次?!盵注]《安徽省志·對外經濟貿易志》,第313頁。
在布隆迪,安徽省紡織組考察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建廠條件時,其副外長說:“希望通過你的工作趕快的把廠建設起來,使我們在經濟上能真正獨立,逐步擺脫殖民主義的統治?!盵注]《關于紡織考察組工作情況的回報》, J080-1-156。1976年5月—1980年6月,該廠歷經施工、投產、移交等階段,到1983—1984年安徽省紡織技術組又擴建了該廠,從1984年起花色品種由700多種增至1280種,1985年盈利1.9億布郎,1986年盈利4.9 億布郎,1987年是3.5億布郎。[注]《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連年盈利》,《國際經濟合作》1988年第12期,第12頁。該廠生產的34×34坯布榮獲1986年西班牙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注]石林主編:《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頁。愛德華·恩贊比馬納總理(1976—1978年)認為,“中國對布隆迪的援助有助于使布隆迪擺脫由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剝削而造成的不發達狀態?!盵注]《布隆迪總理視察布瓊布拉紡織廠工地》,《人民日報》1977年6月24日,第5版。多米蒂昂·恩達伊澤耶副總統(2001—2003年)認為,中國援建的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集紡織、印染、服裝為一體,自1979年建成以來,為解決當地人民的衣著需求和出口創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注]李新烽:《借鑒中國經驗——布隆迪紀行之二》,《人民日報》2002年5月14日,第7版。而在坦桑尼亞,這種經濟援助有效性不僅對坦桑尼亞有益,也對安徽省有利。1982—1984年,安慶市建筑安裝公司55人(專業技術人員16人、工人39人)提前完成人民國防軍宿舍施工任務,工程質量好,還節約開支,受援國滿意,獲得獎金28萬多元人民幣。[注]《安徽省志·對外經濟貿易志》,第318、317頁。因此,無論是安徽省籌建的農業和紡織業等援非項目,還是作為協作單位參與的基礎設施、軍隊生活設施等項目,在改善民眾生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受援國工業自主能力方面,都成效斐然。
當然,安徽省對非洲經濟援助也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延續的例證。安徽省作為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執行者,在完成國家委派任務的同時,也深化了安徽和非洲友好關系,推動了安徽省發展對非洲經貿合作,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得以延續的重要表現。一方面,促進安徽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友好城市聯系。安徽省與南非林波波省(2000年)、埃及達卡利亞省(2003年)結為友好省際關系;合肥市與塞拉利昂弗里敦市(1984年)、布隆迪布瓊布拉市(1986年)、亳州市與南非維岑堡市(2007年)結為友好城市。另一方面,皖企通過參與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迅速壯大,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非洲工程承包市場的典范。安徽建工集團[注]安徽建工集團是由安徽省建筑工程局、安徽省建筑工程總公司等單位發展來的。20世紀60年代以來,安徽省建筑工程局承擔了多項對非洲經濟援助基建工程。80年代,安徽省建筑工程總公司以援外承包的方式承建阿爾及利亞魯伊巴200套住房項目。參見《安徽建工集團:在非洲叫響安徽質量》,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5/07/28/006891162_01.shtml.、安徽外經建集團[注]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體育館項目(1994—1996年)是安徽省外經建設(集團)公司參與的首個援外項目。截止到2016年底,該公司參與的援非項目已近50個。上述資料由該公司企管部朱新福先生提供。等以援外項目為先導,在非洲國家開展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等業務,成為安徽省在非洲市場的質量名片。安徽省還以參與國家援外項目為基礎,布局“主攻非洲”戰略[注]安徽省“十二五”規劃確立的“走出去”戰略:突出周邊、主攻非洲、開發拉美、拓展南太、探索歐美。,推進在非洲農業、礦產、建筑等領域的投資和合作。此外,烏本戈農具廠、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都是在援建的基礎上,仍由安徽省進行改擴建,也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的一種延續。
盡管安徽省等省份在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的延續更多體現在國家層面,而非地方省份視角,就具體援助項目而言,更是如此。安徽省在多哥、布隆迪和貝寧援建的農、工業成套項目完成后,交由上述國家自己經營和管理;進入21世紀,中國持續推進在上述國家的農業、紡織業援助項目,如江西省華昌集團援建多哥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注]《中國援建多哥農業示范中心項目舉行奠基儀式》,http://tg.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10/20081005854212.html.,中國恒天集團與貝寧洛科薩棉紡廠合資組建貝寧紡織公司。而安徽省援建的資料和事跡則塵封在歷史檔案和一些當事人的零星回憶文章[注]馬如月:《在布隆迪建廠的日子》,《開心老年》2016年第10期。,安徽省與上述國家未有更緊密經貿往來,更非當下安徽與非洲經貿關系發展的聯系紐帶。就安徽省而言,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并未得以延續,而是處于斷裂的境地。當然,此種情形,亦非安徽一省個案,國內其他省份亦或遭遇此類問題,因而可視為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鑒于此,深化國內地方省份與非洲受援國經貿合作是避免或化解此類問題的一種可行性選擇。不過,限于本文篇幅,筆者擬另文探討地方省份與非洲受援國深化合作問題并提出對策和建議,在此不作贅述。
安徽省作為國家對非洲經濟援助執行者,20世紀70—80年代對非洲的經濟援助既體現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惠民性的特點,也有其獨特性。從受援國看,坦桑尼亞是安徽省參與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項目最多的非洲國家;從參與形式看,以協作參與為主,籌建項目為輔;從援助參與單位和選派人員看,基建施工單位為主,農業、紡織和基建工程技術人員為主。
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發達,在農業、基建和紡織工業等領域有技術和人才優勢,隨著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政策逐步調整,安徽順勢而為,以協作單位身份參與中國對非洲援建項目的土建任務,培養和鍛煉了一批批工程承包領域的技術人才,壯大了一批安徽企業。2013年,非洲成為安徽省對外承包工程的最大市場。[注]《非洲成為安徽對外承包工程的最大市場》,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307/20130700209240.shtml.安徽省農技人員參與、籌建非洲農業援助項目,為安徽農業企業開拓非洲市場打下了基礎。[注]《農墾津巴布韋項目成安徽首批境外經貿合作區》,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5/02/05/006677435.shtml.安徽省在援建過程中,發揮勞務大省技術優勢,完成國家委派的任務,使非洲受援國受益,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的例證;還依托國家援非項目,推動安徽企業進軍非洲市場,并在工程承包等領域嶄露頭角,安徽與非洲經貿關系進入新階段,是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有效性延續的體現。地方省份作為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的執行者,所起作用毋庸置疑,但也不宜過于夸大。而安徽這樣一個經濟并不算發達的中部省份,能取得對非洲經濟援助的上述成效,尤為不易,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