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素萍
摘要:傾聽花開的聲音,我們能讀懂花兒的心思,傾聽溪水的歌聲,我們能讀懂山林的呼吸,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
關鍵詞: 讀懂;語言;傾聽
有這樣一首詩:
孩子有
一百種語言
一百雙手
一百個想法
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
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
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發掘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創造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夢想。
孩子有
一百種語言。
讀了《跟隨佐藤學做教育》這本書,他的學習共同體讓我收貨頗多,我卻關注到了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它讓我感受到,尊重和孩子有關的每一件事,把孩子看作和任何人一樣的獨立個體,尊重孩子的想法,納孩子的個別差異,感激來自孩子、老師、家長以及社區的任何微小貢獻。
“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代表著孩子可以使用一百種不同方式表達出他們對于事物的態度,精確地說,假如教室文化允許的話,孩子可以使用一百種不同的象征符號進行表達。能力上的限制,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一定的權利和能力即使是有身心障礙的特殊孩子也有他的特殊能力。教師鼓勵孩子們為自己的信念辯駁、假設、并加以實驗。
教師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技能的擁有者、傳授者輔導與觀察的角色,孩子也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語言文化傳遞,而是具體執行者,孩子的興趣、需要、經驗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這里的教師的角色是多樣化的,是孩子的傾聽者、觀察者更是伙伴與向導。
回想自己的日常生活雖然我也在了解孩子觀察孩子可是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觀察孩子不僅需要敏感的眼睛和耳朵,還需要敏感的心靈,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和孩子零距離接觸。
好的教育活動離不開充分的課前準備和教師間的默契配合,二者缺一不可。例如,一次我上課,雖然課前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在活動中時由于每次播放音樂總是慢半
拍,活動中出現了小小的等待,打擾了孩子的注意力,動變的有些不流暢,效果也因此受到影響,象這樣的小細節也是今后要注意的問題。
時代在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隨之進步,單一的模式不能進行套用,需要不斷演變、不斷進步。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要不斷反省自己在現場教學時所面臨的種種復雜的情境將學到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根據自身的情況學以至用。 教師的專業能里尤為重要了。
教育的困境考驗著教師的專業能力,能夠化解這些問題的我們將逐步走向成熟。我們在看待兒童的視角也不相同。《跟隨佐藤學做教育》一書中指出了這樣幾種視角。
一、多元的視角
它告訴我們要全面客觀地看待每個學生。抓住他們的獨特與閃光點。雖然每個孩子都很平凡,但每個人的平凡之處都有獨特的地方。無需感嘆神童,只要以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就會不禁驚嘆:原來好孩子就在這里。
二、發展中的視角
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簽,即使你貼上了,也要記得把它取下來。因為每個人都是發展的,都會有變化。不要用孩子的過去來衡量他的現在與將來,每個孩子都有可塑性與可能性。他們的變化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三、關系中的視角
我們生活在一張密集的關系網中。了解孩子,不僅要了解孩子本身,還要了解他的家庭關系、同伴關系。只有找到癥結,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要讓傾聽孩子的語言,讓他們體味到學習的快樂與幸福,關心孩子所關心的問題。我明白,在我的心中,僅僅只有愛是不夠的,我還要讓孩子的一百個世界永駐我的心底。
羅曼羅蘭說過:“要把陽光撒到別人心里,自己心里得有陽光。”愛意味著尊重每一個孩子的選擇,愛意味著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一百個世界。當我給嬌弱的孩子以摟抱和親吻,使他感到母愛般的溫暖時;當我給活潑開朗的孩子鼓勵和幫助,讓他體驗母愛式的親切時;當我給膽小的孩子留下無拘無束的空間,使他感到快樂自由時,我發現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是歡欣,那目光中有喜悅、有自豪、有羞澀,更有憧憬。我知道只有還給孩子自己的一百個世界,孩子的眼睛才能越過“圍墻”,孩子的腦、眼、耳、手才能真正地動起來,孩子才能用整個的身心去建構自己的心智和人格。
參考文獻:
[1] 尹洪峰-《黑龍江教育:小學》-2016-《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2] 王正希-《教育界》-2014-《傾聽孩子,共同成長--淺談影響力大過教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