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緊緊抓住小學低年級階段關鍵時期,運用好德育課著力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奠定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礎是德育教育的關鍵,本文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結合所教班級實際,提出并實踐了“自信、自律、自強”暨“三自”德育教學模式的具體的措施與做法。
關鍵詞: 德育 方法 完善
一、前言
在2016-2017學年度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隨機交流、家長會、家訪等不同途徑和方式,對不同學段學生、學生監護人(家長)、家委會成員、在職教師,作過這樣一次跨時一學期、跨分校區、跨班級、跨年齡段、跨職業合計約500人次的調查,通過調查統計歸類整理相關數據信息發現:學生未說過假話的占52.7%;本該做作業的時間用來看電視、上網、玩手機、玩游戲等占37.2%;沒養成課后復習、課前預習、被動應付突擊做作業的占35.6%;對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憂少,漠視父母和老師的關愛,不懂得感激和珍惜的占27.5%;對老師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對同學關心少,考慮自己多的占32.8%;父母忙于掙錢,跟隨爺爺奶奶長大或者駐接送站,性格倔強、固執、好動、責任感薄弱的占24.5%;比較聰明但不愛學習,上課不注意聽講,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占31.4%;有和同學打架罵人言語行為不文明,做事偏激,不愛接受批評的占11.4%……
二、德育教學模式課題的提出
通過以上調查,我認真反思了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德育工作,認為:德育工作體現在學生身上,內容上離不開“自信、自律、自強”;體現在教師教育方式上,主要是最大化減少課堂說教與學生認知內化的差異;體現在德育活動成效上,主要是在“經常化學習,日常化落實”深下功夫,必須逐步從“空中”課堂“著陸”現實生活,既要講好書本理論知識,更要講解現實生活道德問題,既要注重道德技能訓練,更須注重培養道德思維與實踐能力。根據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對小學教育的德育目標和內容、德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分別進行研究,提出并實踐了“自信、自律、自強”暨“三自”德育教學模式。
三、措施與做法
1.實事求是,用“自信主題實踐”確定低年級學段的德育目標和內容。
在創新活化落實國家青少年德育綱要、集團德育規劃上,十分注重在“高大上”道理教育與接地氣上花心思,按“年有細化計劃,季有主題行動,月有隊日活動”的工作思路,細化分解教學年計劃,落腳點放在“經常化學習,日常化落實”上,重心放在“自信”上打基礎、“自律”上明規范、“自強”上有突破。著力在“教學”與“實踐”上下功夫,精心梳理凝練活動項目,設計誠信感恩、文明成長、紀律責任、習慣養成、安全教育等具有低年級學段特色的、充分體現學生“自信、自律、自強”的德育內容。
2.打破常規,用“主題隊日活動”努力探索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和途徑。在“教學”與“實踐”上,敢于打破常規,著力在讓“喜聞樂見”的主題隊日活動融入德育教育教學工作中。比如結合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課堂上講“中國夢”與“少年兒童自信成長”的道理、關系,組織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參與每月一次的主題隊日活動,講析存在的問題不足,選樹點評典型人物和事跡榜樣,讓孩子們暢談自己心中的“中國夢”和“三好行”;通過VCR影像、文字等同步記錄,讓家長朋友們見證學生的健康成長過程,推進學校德育、家庭德育工作和效果實現上三位一體同頻共振。學生們的知識素養、安全意識、思想品德在接受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的過程中得到交匯、螺旋提升的同時,學生個體通過身臨其境、入腦入心的體驗感悟、內化吸收,最終形成自己自覺踐行的良好品質,從而實現了道德重塑的升華。
3.融入生活,用“記實日記”積極打造滴水澆灌的德育自我督導考核模式。采取 “滴灌”式融入生活的自我督導考核運行模式,即抓在“經常”,用在“日常”,著力在“生活化、日常化、趣味化”下功夫,組織和號召學生“我學、我做、我監督、我自覺”行動,踐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按照凡事有人落實、凡事人監督、凡事有人考核的思路,賦予給班級學生“每人都有職權,每人都有義務,每人都有責任”。具體到班級事務管理,全部到人到位,使得每一名學生都懂得責任在肩、奉獻在肩,力求達到德育教育的完美結合。改變過去單純讓家長和教師評價學生德行的做法,在學生中推行了“記實日記”活動,用“我思、我想、我見、我寫、我評、我改、我進步”的方式,發動學生大膽寫自己的話,寫真正有意義的話,總結自己的進步,反思自己的認識和行為。這種“學習”與“反思”同步運作的方式,形成了全新自我評價自我提升機制,既提高了語文語言組織和寫作能力,又促進了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體悟,一舉理清了小學低年級段學生家長認為“不聽話”、“寫作難”等矛盾問題,孩子們獲得思想品德上的成長進步得到了家長朋友的積極反映和認可。
4.創新實踐,用“差異化故事匯”激勵不同類型學生在德育效果轉化上彎道超車。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德育工作路隊比賽、文藝比賽、赴“三青”教育基地等實踐,高質量地完成落實好“規定動作”的同時,大幅增加學生和家長喜歡的“自選動作”量,用差異化激勵機制推動不同類型學生在德育效果轉化上實現彎道超車。針對每個學生的成長進步的差異性,延伸遞進每月主題隊日活動,安排主講兩個勵志小故事,一個是由教師主講的是名人故事,另一個是我們學生主講自己成長進步的故事。同時將故事發往工作微信群、QQ群,實現家長、學生、教師聯動共享。同時,教師和家長也協同定期梳理學生自我激勵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斷豐富學生在德育活動“學創述”過程中不斷總結感悟對德育活動的體驗和內省,共同推動德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不斷增添學生個人身心成長的自信力量。
四、推進與完善
學生是點,班級是線,校園是面,在德育工作上進行了的有益探索和實踐的體會是,單純的說教式教育只會顯得蒼白無力,只有“貼近學生”,德育才會真正地被學生接受和家長認可;只有“融入生活”,美好的德育才能融入學生們精神血脈,內化為他們的心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完善“年有計劃,季有主題,月有活動”的德育特色方案,形成“訂單式和類目式”教育內容,抓好“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典型導向”,按照“PDCA”螺旋運作模式,用好主題隊日活動實體平臺和德育工作微信群、QQ群、校園網虛擬平臺,全力發揮好德育工作“鑄魂塑人”的正能量作用,與學生、家長一道,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地做好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的“經常化組織,日常化落實”工作。
作者簡介:
湯穎(1971.06~),一級教師,在鄒城市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從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