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熱娃衣提?卡哈爾
摘要:講述了高職預科漢語分層次教學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以本校的理論為依據,進行了選擇性試教學,分析了這種教學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預科;漢語分層次教學;問題
一、漢語分層次教學研究的研究目的
近幾年來隨著高職教育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我院辦學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進入我院的高職預科的民族學生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漢語水平高低不一、參差不齊,學習方法不得當、自主學習能力欠缺等。由于不同專業,不同就業崗位的漢語水平需求存在著較大差異。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意愿和就業崗位需求,促進漢語教學的整體優化,有必要對漢語分層次教學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細致的研究與分析,并加以探討與實踐。
二、漢語分層次教學研究的意義
通過分層次教學,最大限度地根據不同學生的語言潛能、動機、認知風格、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充分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智力、思維、學習興趣、愛好、動機、性格等的方面的差異,正視學生智力、意志、情感等多方面的實際差異,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區別對待,從而使每個學生獲得最佳的發展狀況,達到分層遞進、全面提高的教學效果,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其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條件,真正做到“ 以人為本,承認差異,發展個性,著眼未來 ”,實現目標的共性和個性完美的統一。
1.現實的需求
面對培養目標從原來的培養高等技能型人才發展到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學模式從教師中心、課堂中心轉變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提倡教師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個案;教學內容與要求要個性化、共性化統一。師生間進行雙邊活動,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方法的培養 ,充分體現“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只有進行分層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對全體學生,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2.尊重個性差異
環境、教育條件的不同等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學生所表現出的能力有明顯差異也是正常的。
目前我院民族高職學生來源大致是三種:一是常規高考的學生,這部分學生高考成績普遍較低,尤其是漢語水平較低;二是直升專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因為都是中職優秀推免學生,無論是漢語水平或是專業水平都較高;三是參加“三校生”考試錄取的學生,這部分的學生漢語水平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且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州,北疆學生的漢語口語普遍較高,而南疆學生的漢語基礎整體偏低。從生源情況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入學考試的標準不一樣,選擇的學生在能力趨向上有較大差別。
3.適應教材的要求
目前的統一教材難以顧及全體學生。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往往是因為思維結構與學科知識結構的不適應造成的。由此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適應學生不同的認知和思維結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不同層級的教材,讓每一位學生在漢語課堂中都能學有所成,有所收獲,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最終達到提高漢語水平的目的。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高職學生培養成為漢語應用能力較強的實用性人才。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對改進當前的漢語教學方法及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更具有現實意義。
三、漢語分層次教學背景及實施的理論依據
漢語作為高職預科生的必修課,目前所采用的大學漢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充分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只有因材施教,通過分層次教學,才能保障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以我校為研究對象,從2016 級新生開始要求引入大學漢語等漢語課程課程實施分層次教學;教務處又多次召集部分漢語教師對大學漢語等漢語課程分層次教學改革方案進行了專門研究。選取醫護系、經管系、機電系、交通運輸系及2016 級的高職預科生為試點教學。方案為學生按照各自原組合班級,根據高考漢語成績和通過摸底考試成績劃分為1、2、3、4、5班。
1、2、3、4、5 班分別由不同教師任教,統一授課計劃,實行集體備課。1、2、3 班重視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而4、5班授課強調基礎知識。漢語分層次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因材施教,是在班級授課制下按學生實際學習程度施教的一種重要手段。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才能、興趣、性格、特長等不同特點,開展與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活動。
四、漢語分層次教學改革及應注意的問題
1、漢語分層次教學的改革實施。將學生分為1、2、3、4、5 層,同時,各個層次有其特有的目標及要求。
(1)學生分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各種測試手段,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和學習態度等,將學生大致分成兩個層次:A 層次學生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成績優秀(預科一班-預科三班);B 層次學生基礎薄弱,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預科四班-預科五班)。
(2)授課分層。教師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對各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內容、課堂提問、技能訓練并注意層次和梯度,并在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備組織教學、備作業練習,備教學評價上狠下功夫。
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因材施教。對A 層次學生,采取“多變化,促能力,主動走”原則,在完成基本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加快教學進度,拓寬知識面,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對B 層次學生,采取“慢變化,重基礎,多鼓勵”的原則,加強基礎教學,力求講解細致、耐心,強化情感教育。培養學習興趣,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習能力,以使學習基礎差的同學有同等的機會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樹立自信心。
(3)訓練分層。教師在鞏固所授知識的過程中,按高、中、低不同層次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練習,使其各得其所。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或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兩部”是指練習或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三層”是指教師在處理練習時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 層次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第一、二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B 層次學生有練習的機會,A 層次學生也有充分發展的余地,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受到激勵和鼓舞,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4)評價分層。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按分層次教學內容進行測試。測驗時試卷設計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卷。必做題屬檢測達標的基本要求;選做題則屬較高要求,為加分題。這種設計方法可使B 層次學生有更多的成功機會,進而增強其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使A 層次學生不易滿足,激發其求知欲。大學漢語等漢語課程分層次教學班級實行教考分離,期末試卷由外校教師擬題。同一教材的A、B 班統一試卷,采用閉卷形式,考試結束后由任課教師流水閱卷,根據期末實際成績再一次分班,原合班的班級學生重新對半劃分。學生的總評成績結合平時和期末,各占一定比例。
五、總結
我校通過采取高職預科漢語分層次教學的試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智慧和才智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展示,實現因人而異、尊重個性化差異,有滿足了教材要求,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勞動者人才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是從試點學科中也發現了一系列問題,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注意學生分層、授課分層、訓練分層、評價分層。通過對問題的改進,培養出更全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鄔湘濤.新時期衛生職業教育預科漢語教學探索[J]. 衛生職業教育,2009,(8):94-95.
[2]張巖.高職英語教學互動教學法創新應用策略[J]. 遼寧高職學報,2009,(5):32-34.
[3]何正賢.關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9.
作者簡介:
麥熱娃衣提·卡哈爾 1985-10 女 維吾爾族 本科 新疆哈密職業技術學院國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