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李金柱
摘要: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電影音樂作為音樂中極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要環節。它可以通過具象的、可觀的、可感的表現形式來對觀眾引起強烈共鳴,從而使電影中關好向上的主旋律能夠潛移默化的地影響觀眾的心靈。
關鍵詞:當代;電影音樂;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J6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108-01
廣泛的群眾性讓電影音樂為普通大眾提供了相當廣泛的平臺,電影音樂對觀眾音樂欣賞的能力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電影音樂的基本屬性
電影音樂:顧名思義就是電影中的音樂,因而導致電影音樂天生就帶有和電影的交叉性。無論電影音樂怎樣變換形式,交叉屬性是不可變的。這是無論時期和國家區別的。這也決定了電影音樂所具有的抒情、韻律性等音樂藝術的特征,還具有綜合、畫面性的電影藝術屬性。
二、當代國外電影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伴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影這一新興事物應運而生,作為科學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最早的電影都是默片,即無聲的。很多影院為了掩蓋放映機噪音,同時也為增強電影張力,所以專門配備留聲機或者是根據影片曲譜進行即興伴奏的鋼琴師。在巴黎上映的《列車到達》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默片,它的配樂就是由樂師進行現場演奏。這成為了電影音樂的雛形。
二十世紀前期,電影音樂發生質變,電影和音樂不再是1+1=2的結合,而是水乳交融般的結合在了一起。大量作曲家紛紛參與到為電影創作樂曲的隊伍中。二十世紀中期,電視的快速崛起打破了電影獨霸世界的局面。西方的電影音樂開始進入一個充滿挑戰性的階段。出于成本考慮,制片商棄用雇傭樂隊,而是將曲風定為標準,接下來的八、九十年代成了流行曲橫行的天下,電影音樂以流行音樂為標桿。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二十一世紀,《星球大戰》的橫空出世,以好萊塢代表的“大片”開始騰飛。標志著電影音樂邁入數字時代。現如今,音樂已經成為了電影的重要組成。數字化已經成為了電影音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當代我國電影音樂的發展特點
中國第一部的電影《定軍山》同樣是無聲電影。1934年的《漁光曲》標志著我國有聲電影時代來臨。這一時期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特點是探索性。新中國成立后,電影音樂才煥發活力,以《劉三姐》音樂劇為代表,成為了幾代中國人對電影的回憶。突出的民族性則是這一時期的鮮明特征。改革開放之后,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給當時的中國電影注入強心劑,同時也給帶來了優秀的電影音樂。到了九十年代,電影音樂更是大放異彩,成為中國電影音樂的巔峰時期。制作方式由簡單的作曲變為龐大的電子音樂,從小調配唱到群星閃耀的主題曲。無一不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電影音樂的強大之處。新世紀后,國際間交流和合作的日益頻繁,電影、音樂技術高速發展,國家之間文化的大量交流,使得當代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席卷全球,中國也開始巧妙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在電影《臥虎藏龍》中就產生十分強烈的震撼力。所以現階段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特點由數字化以及借鑒性為主。
四、當代中外電影音樂的發展對比
中國電影音樂從探索性到數字化的曲折,無疑證明了電影音樂的發展是需要緊跟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的,如果電影音樂需要突破,少不了對數字化、民族性、多元化的繼承與發展。
1.多元化發展。從現在每年上映的電影來看,當代電影音樂兼具流行性、古典性、民族性等多元化的風格。電影音樂制作者早已不再滿足于把電影音樂當為電影的附屬品。而是根據影片的內容,并采用不同風格的音樂,未來,電影音樂一定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因為電影音樂的多元化可以滿足不同觀眾的喜好,只有這樣,電影和電影音樂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2.民族化發展。未來電影音樂想要走進普通百姓中,需矢志不移地堅持走民族化,緊跟時代步伐。只有發揮民間音樂。才能夠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所以當代電影音樂必須在堅持民族化的基礎上尋求創新發展。
3.數字化發展。數字技術能夠將電影變成無所不能的虛擬世界,只要是人能想到的東西,數字技術都可以輕松達到,未來的電影發展勢必決定了它會越來越注重于視聽感官。這也意味著電影音樂同樣離開不數字化。因為數字化的電影音樂更加容易被當觀眾接受,且制作過程,更加簡便,令作曲者與演奏者成為一體。
五、結語
電影是商業與藝術的結合,電影音樂作為流行文化的主要特點尤為突出。電影廣泛使用電子音樂,這些音樂的雖然未必與影片有關,但卻能因為演唱者和電影相互作用。總而言之,電影音樂的發展與電影的蓬勃是密不可分的,二者都需要適應當下世界的潮流而前進,但也不可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