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肅 劉巖
[摘 要] 現代學徒制是學校理論和企業實踐緊密結合的一種現代職業教育模式,是產和教的深度融合,對充分發揮校企協同育人,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經濟學為破解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的校企深度融合問題,提供了看待這一問題的獨特視角,以及許多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因此從經濟學視角思考五個方面問題,即: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問題;校企招生招工一體化的制度問題;校企共同設計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人才培養的制度和標準問題;校企師資隊伍互聘共用的組織與管理問題;建立行之有效的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管理制度問題。有效地破解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中存在的運行機制不順暢,育人效果不明顯,不能有效達成試點工作目標的難題。
[關鍵詞] 現代學徒制培養;校企深度融合問題;經濟學角度思考
[中圖分類號] D7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7-0179-03
Abstrac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combining theory teaching of schools and the practices of enterprises, which is a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ynergy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pilot work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economics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a number of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five aspects ar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system in enrollment and recruitment, the system and standard in the joint design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mutual employment of teacher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that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t aims to provid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ersonnel,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in the goal accomplishment of the pilot work.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踐中,校企深度融合一直是困擾現代學徒制培養試點工作有效推進的主要問題之一。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校企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五個方面試點工作內容。一是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問題;二是校企招生招工一體化的制度問題;三是校企共同設計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人才培養的制度和標準問題;四是校企師資隊伍互聘共用的組織與管理問題;五是建立行之有效的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管理制度問題[1]。
經濟學為破解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的校企深度融合問題,提供了看待這一問題的獨特視角,以及許多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從經濟學角度思考和用經濟學方法解決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踐中校企深度融合問題,是破解這一難題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經濟學中的成本分擔理論是按照成本分擔的受益結構原則和能力結構原則來確定成本分擔份額的。成本分擔的受益結構原則,是根據主體受益的大小來確定各自分擔的成本份額,即誰受益,誰分擔,受益多少,分擔多少;成本分擔的能力結構原則,是根據主體分擔的能力來確定各自的分擔成本份額,即誰的能力大,多分擔一點,誰的能力小,少分擔一點。遵循市場經濟制度的內在公平性客觀要求[2]。成本分擔的受益結構原則和能力結構原則是一個國家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兼顧教育發展與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教育成本分擔的兩個基本原則。
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學徒學生都是受益方,都要分擔各自的成本收益。現代學徒制培養從政府的角度看,是我國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人力資源保障利器;從院校的角度看,是培養又多又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從行業企業的角度看,是人力資源培養、儲備、選人和用人好方法,并使行業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用人成本收益;從學徒生的角度看,是更好地將院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工作崗位所需技術技能有效結合,進而提高擇業就業素質和能力的好機會,也為學生個人帶來經濟上的收益。
目前,我國經濟結構正由高速發展時期向高質量發展時期轉型,迫切需要掌握高技術水平生產與服務工藝和設備操作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使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升級換代、質量提高,具備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國務院和教育部從經濟轉型發展對人才的戰略需求出發,及時出臺了現代學徒制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在試點城市、院校、行業企業有效開展,目的是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由于我國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模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有所不同,采取的是由政府推動的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政府成為推動現代學徒制開展的重要一方,在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學徒學生等主要利益主體中,政府已經成為成本收益的主要分擔方。由于我國現代學徒制培養還處于試點階段,政府對開展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單位和試點專業的資助大部分是以項目的形式,還沒有形成常態化的成本收益機制。2018年2月結合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情況,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提出了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學徒學生等具體成本收益分擔措施,對以政府為主導的現代學徒制成本收益分擔機制建立和完善必將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校企招生招工一體化制度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一)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的經濟外部性
經濟學中一個重要概念是經濟外部性,它是指在社會活動中,一個經濟主體(國家、企業或個人)的經濟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相應的經濟主體,卻沒有給予相應的支付或得到相應的補償,就出現了外部性[3]。經濟外部性亦稱外部成本、外部效應或溢出效應。經濟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正外部性是指有關的經濟主體的某種經濟行為給予這種經濟行為無關的主體所帶來的有利影響,受益方對此行為無須分擔經濟成本。負外部性與正外部性相反,有關經濟行為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損害方對此無須分擔經濟成本。
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是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的重要內容,院校和企業都存在經濟外部性問題。相對于院校而言,招生招工一體化的實施給企業帶來的是學徒生培養成本將部分轉移給了企業,這部分成本收益獲得的前提是培養的學徒生畢業后能夠留在企業,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和管理崗位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有生力量。但是在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實施過程中,有三個方面的因素給企業帶來了經濟外部性。一是部分學徒生對自我素質和能力認知過高的偏差,以及不守誠信追求高薪資、高待遇的就業心態問題,在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本領后,畢業就應聘到其他企業,企業分擔了學徒生培養成本費用,卻不能留住學徒生;二是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培養需要企業導師對學徒生上崗前的技能培訓,選聘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師傅,并給予相應的待遇,以及學徒生管理、補貼等成本費用;三是企業在畢業頂崗實習期間要為學徒生提供住宿、交通等分擔成本費用。
解決現代學徒制主體之一的企業學徒生培養成本分擔經濟外部性,就要切實落實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把教育經費部分出讓給企業,提高納入企業正常經營管理成本費用的培訓費用比例,提高企業積極參與現代學徒培養的主動性,達成企業用人學生就業都滿意的雙贏目標。
(二)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的產權清晰
經濟學中的產權概念,是指財產的所有權及其派生的財產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理等權利總稱。人力資源是無形資產,人才產權是借用經濟學的產權概念,特指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的人才產權所有權及派生使用權[4]。傳統的企業招聘用人機制是學生畢業后通過企業到校現場招聘會、參加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用人招聘大會、企業在各種媒體公布用人招聘信息學生投簡歷應聘、人才網絡公司、獵頭公司代理推薦用人等方式獲得企業所需要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并以簽訂勞動合同等方式明確企業人力資源的使用權。畢業生在與招聘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前,雙方有完全的自主選擇權。現代學徒制培養要著力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目的是通過簽訂培養協議,企業擁有了學徒生(準員工)在培養期間的人才所有權及使用權。通過企業導師培訓,企業師傅的傳幫帶使學徒學生較好地掌握各工作崗位技術技能,同時對學徒生在培養期間的表現給予綜合考核評價,畢業時雙向選擇使學徒生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
現代學徒制培養的招生招工一體化架構,明確了人才產權的制度,較好地保護了企業對學徒生的所有權及使用權,使企業投入人才培養的分擔成本得到合理的回報,進而激發了企業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現代學徒制培養通過運用經濟學的產權制度,使學徒生的企業準員工身份得到確認,校企人才培養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才能使現代學徒制培養更加精準、高效,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三、校企共同設計人才培養制度和標準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從經濟學資源整合、提高效率的角度看,現代學徒制培養按照“合作共贏,職責共擔”原則整合校企人才培養制度和標準,并通過校企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崗位標準等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使培養的人才質量更加符合行業企業所需和要求,破解了傳統職業教育資源整合、人才培養質量、效率等存在的問題[5]。同時,也推動了校企優勢互補、協同育人機制的形成。
傳統的職業教育難以做到校企資源有效整合。首先,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要符合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專業設置目錄和質量要求,由于專業設置和質量要求調整周期較長,不能很好地適應各地經濟結構調整、行業企業產品服務升級換代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導致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強,學生就業創業競爭能力不足。其次,校企合作“剃頭挑子一頭熱”,學校為解決學生實習就業找企業幫忙,企業需要用工才與學校簽訂實習就業基地、“訂單班”、參加各種招聘會等活動,使得學生較難找到滿意的實習就業企業,企業也難留住滿意的人才,出現了人才需求和供給相脫節的情況。
傳統的職業教育不能很好地將企業對人的才需求規格反映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較難與企業職業崗位工作相適應,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都有待提高。現代學徒制培養實施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一體化育人機制,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較好的體現。一方面,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既體現了學校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完整的特點;另一方面,又體現了企業培訓、師傅帶徒弟的針對性、實踐性長處。因此,培養的職業技術技能人才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同時,既有較好的行業企業崗位就業創業能力,又有較高的職業成長潛質和職業素養,更好地滿足區域經濟和行業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動態需求。
四、校企師資隊伍互聘共用的組織與管理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經濟學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實行分工協作發揮各方優勢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提升工作質量[6]。因此,當各方共同承擔某項工作任務時,應當由具有相對比較優勢方完成其所具有優勢的工作任務,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的能力。對校企互聘共用的師資隊伍進行組織與管理,一方面學校專任教師作為學生的學業導師、企業員工的培訓師、職業資格培訓師的“三師”,要充分發揮學校專任教師的理論教學和知識傳授比較優勢;另一方面企業兼職教師作為學徒師傅、學校兼職教師、職業資格培訓師的“三師”,要充分發揮企業兼職教師的職業素質養成和實操動手能力培養的比較優勢。通過校企師資隊伍各自的合理分工,并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最大限度提高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效率和質量。
現代學徒制探索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學校和企業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承擔著各自職責、分工,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學校主要應承擔其理論教學和知識傳授的職責,企業主要應承擔其實踐實訓教學和頂崗實習職責,并提供職業發展崗位機會,從而使培養的學生既得到了專業理論知識,又得到了技術技能職業能力和素養,有效地提高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效率和質量。這種校企互聘共用師資隊伍的有效組織與管理,既能夠發揮學校專任教師、教學場地和設施方面的比較優勢,又能夠發揮企業兼職教師在崗實操培訓、生產經營場地和設施方面的比較優勢,實現校企主體雙方各自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
五、建立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管理制度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經濟學中的契約理論,是指通過特定的契約安排解決經濟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7]。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充分考慮各方權益,信息對稱是保證契約公平性的重要保障。企業作為現代學徒制的雙主體之一,在學徒生培養過程中實際上會處于一種信息不對稱的狀態中。由于校企協議明確了雙方的職責、分工,企業所承擔的學徒生培養成本是可以預計的,但學徒生畢業后是否能夠真心留在企業,會不會出現學到本事跳槽到其他企業的回報是不對稱的。因此,在現代學徒制試點過程中會因為學徒生忠誠度問題,使得企業不情愿全身心的投入。對學徒生的培養更多地從企業用工和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一味地強調學徒生頂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對學徒生技術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使得學徒生感受不到企業是在培養后備人力資源力量,以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校企共同建立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學徒管理辦法較難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
企業是現代學徒制校企、學企契約的聯結中心點,企業對信息的了解程度會影響其參與學徒生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現代學徒制試點中,一般是學校先錄取,然后通過學企雙向擇優方式成為學徒生。雖然學企簽訂了人才培養協議,但是可能由于學企雙方各自的客觀原因,學徒生培養后能否留在企業具有不確定性因素。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使企業的培養成本付出得到回報。不同利益方對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出發點和動機各有所側重,這就要求在契約中合理安排不同利益方所重視的內容,全面貫徹落實《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補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S].教職成〔2014〕9號.
[2]夏志強.高等教育學費的形成機制[J].財經科學,2005(2):85-91.
[3]王玨.基于經濟外部性的價格彈性分析[J].時代金融,2017(9):12-13.
[4]吳漢東.經濟新常態下知識產權的創新、驅動與發展[J].2016(7):31-35.
[5]朱景虎.整合職教資源探索集團化辦學之路—基于黑龍江省職業教育現狀的研究[J].2015(5):20-22.
[6]劉華.經濟學基礎[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7]何其彥.基于契約理論的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途徑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4):11-14.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