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要:在抗戰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共南方局一直戰斗在國統區的心臟。在周恩來的領導下,中共南方局連同八路軍重慶辦事處以其光輝的業績和形象,留在了中華民族抗戰的歷史畫卷上。
關鍵詞:中共南方局;成立;始末
中圖分類號:D231;D8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137-01
中共中央決定設立中共南方局是1938年10月15日,到1939年1月在重慶正式成立,期間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
一、中共南方局成立的特殊背景
為加強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戰全面爆發后,根據洛川會議期間中央的有關決定,1937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長江沿岸委員會成立,南京失陷后遷至武漢。12月中旬,中央決定成立長江局,領導南方各省的工作。鑒于武漢可能不保的形勢,1938年7月19日,中共長江局東南分局書記項英致電長江局和中央,建議武漢一旦失守,將已有的長江局和東南分局合并,在長江以南設南方局。中央于8月5日致電長江局和項英,要求長江局討論。9月2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同意了長江局的意見,決定將長江局一分為三,設東南局、中原局、南方局,代表中央領導國統區和淪陷區黨的工作。1938年10月15日,張聞天在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正式向全黨公布了這個決定。
然而此時,武漢戰局日益吃緊,國民黨行政機關開始大搬遷。根據中央指示,葉劍英率八局軍辦事處人員撤離武漢,南下入湘。董必武則在之前率黨報委員會和新華日報館先期赴重慶。10月25日,周恩來離開武漢赴長沙,11月13日,在向衡陽撤退途中,與白崇禧就八路軍在桂林設立辦事處口頭達成協議,并派李克農、吳奚如等籌備組織桂林八辦。鑒于當時日本政府發表第三次對華聲明,日汪精勾結日益明顯。12月底,周恩來離開桂林到達重慶。1939年1月5日,中央書記處決定,西南局(后改為南方局)設在重慶,周恩來為書記,統一領導華南和西南各省黨的工作。
二、中共南方局的主要工作
中共南方局成立時,正值日本近衛政府對國民黨分化瓦解的關鍵時期,中共南方局貫徹中央提出的“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方針,有力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開展政治斗爭。自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蔣介石就一直想把共產黨與國民黨合為一個組織。1937年5月至1938年12月,蔣介石先后三次向中共提出“中共既然實行三民主義,最好與國民黨合并成一個組織”,甚至表示:“此乃我的生死問題,此目的如達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戰勝利了也沒有什么意義。”。對此,周恩來明確的表示:“要求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而退出共產黨,這不可能也做不到,少數人退出共產黨而加入國民黨,不僅是失節、失信仰,于國民黨也有害而無益”。1939年1月25日,中央致電周恩來并轉蔣介石:“共產黨絕不能放棄馬克思主義之信仰,絕不能將共產黨的組織合并于其他任何政黨舊,挫敗了蔣介石的“溶共”圖謀。
創造性提出“三勤”(勤學、勤業、勤交友)“三化”(職業化、群眾化、社會化)工作方針,通過交朋友、談形勢,為我們黨贏得一大批愛國人士的支持。國民黨談判代表張沖悄悄告訴好友:“中國不會亡,民族大有希望,人民大有希望,這是我去陜北后親自領略到的。”陶行知與周恩來交談后,發出“去時腹空,回時力無窮”的感嘆。
積極開展文化運動。1941年10月,霧季戲劇演出拉開帷幕,《大地回春》《天國春秋》《棠棣之花》等進步戲劇相繼演出,《屈原》的上演更是引起觀眾強烈反響。與此同時,涌現出郭沫若的《高漸離》、夏衍的《法西斯細菌》、翦伯贊的《中國史綱》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在中國戲劇運動和新史學研究方面寫下光輝的一頁。
爭取國際舞臺。周恩來為南方局外事組制定了“宣傳出去,爭取過來”的方針,積極爭取國際社會進步力量道義、輿論、人力、物資等各方面的支持,通過努力,美國駐重慶戴維斯、范宣德、謝偉思等外交官轉變了對中共的看法,樹立了中國共產黨良好的國際形象。
三、中共南方局的歷史地位
中共南方局戰斗在險惡的環境下,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盡管在抗戰的八年間國民黨曾經出現過三次反共高潮,但是南方局牢牢把握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方向,堅定貫徹黨的方針,有效維護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大局,同時發揮了黨中央的代表和喉舌作用,提高了黨在全國的威望及世界的影響,制止了國民黨的分裂活動,為新中國外交積累了經驗,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外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