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楠
摘要:《告白》講述了女教師森口發現自己年幼的愛女被兩個學生謀殺,因其未成年得不到法律的制裁,所以選擇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復仇的故事。《告白》屬于復調電影,采用板塊式性結構講故事,采用了內部聚焦視點。在時間方面多采用逆時序,多次使用擴張展現電影的媒介優勢,同事異說的文本重復。表現技巧上嫻熟運用懸念,同時運用震驚一次一次沖擊著觀眾的心里防線,時不時冒出一些誤會讓觀眾進行旁觀和分析。
關鍵詞:內部聚焦視點;文本重復;懸念
中圖分類號:J905;1313.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113-01
中島哲也的《告白》改編自2009年獲得日本書店大獎的同名小說。本文以熱奈特的敘事話語研究與弗朗索瓦·若斯特的電影敘事學為理論支撐。從結構與視點、時間、表現技巧三方面對影片進行分析。
一、板塊結構與內部聚焦視點
“復調”一詞來源于音樂術語,與主調音樂相對,復調指的是兩個或多個單獨的聲部同時展開,在整個樂章的緊密結合之中,各聲部依然能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并且通過藝術加工后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電影總共分為五個板塊,屬于復調電影。
所謂敘事視角,就是指敘述者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切入點。電影《告白》通過五個人不同的立場對同一事件發展的始終進行講述,即“同事異說”,所以影片有五個聚焦者。采用了內部聚焦視點,聚焦者所知等于劇中人物所知。整體來說觀眾所知道的和劇中的每一個人物知道的內容是對等。在森口的講述中,觀眾不知道修哉和直樹殺人的真正動機。在美月的講述中,觀眾不知道到底是誰在作業中塞入了告白紙條。
內部聚焦的敘述方式,使得觀眾能夠更好的進入劇情,保持懸疑片的神秘感同時又能進入劇中人物的內心。
二、時間
復調電影的敘事中,通過敘事視角的變化來打斷時間的連續性以及事件發展的連貫性,將事件進行拆分和變形,對其發展過程進行多角度闡釋。熱奈特從時序、時長、頻率三個層次闡述了敘事時況和故事時況之間的關系。
時序是將虛構世界里的事件序列與它們在敘事中出現的順序相對比。熱奈特把“故事時序和敘事時序之間的各種形式的不協調稱為逆時序”,把事后提到某個事件的敘述手段稱為“追述”。一開始,觀眾只知道兩個學生一起殺死了小女孩,后面才知道直樹把昏過去的小女孩扔進水池才導致小女孩的死亡。
時長通常來說有情節時間和敘事時間,影片《告白》的敘事時間是大于情節時間的。熱奈特認為文學有四種主要的敘述運動:休止、場景、概略和省略。而電影有一個特殊的類別:“擴張”,“敘事的時間比情節的時間大”,也就是慢速的場景。電影對“擴張”的多次運用是媒介優勢的一大體現。電影結尾的爆炸場景,擴張的處理使片子能夠詩意化甚至悲壯化。這是導演表達的對于暴力和死亡時的一種冷靜的態度。讓死亡在爆炸和坍塌中具有審美意蘊。此處的擴張處理,使修哉的悔恨被放大。
頻率是“比較某一事件被敘事提及的次數與它在虛構世界里發生的次數”。文本重復是指對于同一事件的多次講述。完全的文本重復幾乎不可能,更多的是每次講述的視角、呈現的內容有所不同。《告白》就屬于文本重復。
三、表現技巧
電影的開始觀眾只知道兇手和受害者。電影中的懸念是一直存在的。森口的講述中,我們知道修哉覺得殺人無所謂,只是想得到報紙更大的版面報道。具體原因我們無從知曉。森口的講述中,直樹一直瑟瑟發抖一臉驚恐又害怕的表情,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直樹鼓起勇氣殺死小女孩呢?最大的懸念是老師又會采用什么方式完成復仇等。隨著不同人講述的層層遞進,就會解開上一個懸念,帶來新的懸念。
電影多采用有因果聯系的震驚,也就是說前面有伏筆后發生的震驚。觀眾知道了小女孩的直接死亡原因是直樹把微微睜眼的小女孩扔進了水里。所以后來電影出現的直樹殺死母親的場景是讓人震驚的。修哉殺害動物和小女孩讓觀眾意識到他的殘忍。后來觀眾又看到修哉家里冰箱露出的一只手。讓人震驚的是那個人竟然是看起來相處和睦的美月。
電影多次采用誤會:觀眾誤會而劇中人清楚。修哉的講述中,觀眾真的誤會他沒見母親是因為想完成那次爆炸。后來森口的講述中,觀眾才知道修哉的母親是去度蜜月了。還有觀眾和劇中人都誤會的情節。電影的結尾炸彈爆炸的時刻,觀眾和修哉可能都很茫然。森口說她放在了修哉母親的辦公室,但一句“開玩笑的”表明了開放式結局,所以觀眾并不知道真正的結局。
這三種表現技巧會讓觀眾主動參與影片之中,會質疑、會反問、會思考。當觀眾提出的問題被解答,或者推測的結論被驗證,觀眾會產生被滿足的觀影快感。觀眾會自然的進入劇情,會更加深入的思考劇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考悲劇發生的原因,進而反思。
四、結語
影片以獨特的表現手法用“告白”的形式,慢慢卻有力的將每個人物的畸形的心理與人格的缺失傳到到觀眾的心中,告訴世人們殺人的殘酷遠遠敵不過內心的破碎。影片不僅主題深刻有意義,在敘事方面也是可圈可點,不失為一部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