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穎
【摘 要】孟姜女傳說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傳奇之一,兩千多年來廣為流傳,堪稱中華文化傳統道德和愛情價值觀的典范。舞劇《孟姜女》描寫了美麗善良的孟姜女,與范喜良結為夫妻后,日夜思念北上修筑長城的丈夫,縫制寒衣孤身踏上千里尋夫路,九死一生,受盡磨難。聞知丈夫被掩埋于長城中,悲痛欲絕竟哭倒長城一壑,憑借丈夫手中的紅手帕認得尸骨,背負殘骸回歸故里,慘烈殉情,幻化為灼灼桃花永開不敗。
【關鍵詞】陜西文化;文化符號;價值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35-01
一、《孟姜女》的劇本創作
舞劇《孟姜女》是一部四幕的大型舞劇,舞劇的創作是以現實為依據,根據神話傳說故事來進行改編與創作,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傳統道德和愛情價值觀。舞劇中的兩位主人公分別是孟姜女美麗善良,忠貞于愛情,新婚一夜之情可以擔當終身,千里送寒衣,哭倒長城,把丈夫尸骨背回故里,慘烈殉情;范喜良忠厚樸實,勇于承擔公民服役義務,保家衛國,北上修筑長城,滿腔家國情懷。圍繞著孟范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獨舞、雙人舞為綱,組舞、群舞為目,運用肢體語言的藝術形式加以演繹,注重人物命運與情感的審美。舞劇中對于舞臺服裝的設計,根據秦代人們的穿著打扮進行設計加工并加以舞臺上的裝飾效果,例如:一幕中踏春和集市設定服飾為較鮮艷的桃紅色調,烘托出熱鬧、喧囂的生活場景;四幕中“靈魂”舞段將演員的的服飾設定為大紅色,兩人天人永隔,在孟姜女找到范喜良的尸骨背回家鄉,大紅色意味著是用丈夫的鮮血染紅的衣服,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
舞劇中音樂的創作,選取了秦腔、碗碗腔為主要音樂素材,分別在二幕和四幕中具體展現,注入了陜西當地特有的文化血液。
二、舞劇形式中的陜西文化符號
舞劇《孟姜女》在主題、音樂表現、舞美設計及舞蹈道具等方面,緊密圍繞著敘事主線,創作素材通過秦腔、碗碗腔、皮影、鍋盔、花饃都是通過一系列具體形象生動描繪了秦人、秦風,表達陜西特色的文化內涵,凸顯濃厚的陜西民族文化與人文精神。
(一)舞劇主題。舞劇《孟姜女》是以孟姜女與范喜良的凄美愛情為主題。刻畫了兩位主人公之間互相的情感,并以此為基礎,通過種種情節的設置,將這些針對于個人的情感逐漸地升格為針對群體的關懷。這部舞劇也體現了對于陜西文化、中華傳統道德和愛情價值觀方面的思考,這種理念和思想的融入使得整個作品的思想性變得更加深刻,將整個作品帶入了一個更深的層次。
(二)舞劇音樂特征。在舞劇中音樂創作選取以秦腔、碗碗腔為主要音樂素材,吼秦腔是秦人最直接的表現,舞劇中既要根據劇中的主題、人物、情節進行創作,還要凸顯秦人秦地的風格風貌。舞劇第二幕中首次出現碗碗腔——“眾征夫修筑長城”的音樂創作,運用秦腔本身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的特點,此處的男主獨舞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在修筑長城時慷慨激昂的壯士心態。
(三)舞美設計特征。陜西皮影戲起源較早,造型精巧瑰麗、古樸典雅、玲瓏剔透和完整美觀。舞劇中在第一幕中出現了皮影,打破了傳統皮影戲將皮影人物道具通過細長的簽子來固定和控制的表演方式,進行了現代化改編——數字皮影。將皮影戲搬上了舞臺,結合現代舞臺的燈光設計,將皮影戲以投影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并“運用了重復構成、放大元素”,從視覺效果上構成了多維的洞房的結構,對孟姜女和范喜良的洞房之夜進行渲染。這也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媒體的有機結合,對陜西地域特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四)舞蹈道具特征。陜西地區多稱之為“花饃”或“花花饃”,不僅是手工藝術也是民間文化精神的載體。在舞劇第二幕中使用了民間道具“花饃鍋盔”,因風俗文化所產生的一些特定的舞蹈道具。把生活的饃進行放大呈現在觀眾面前,饃本身是用來填飽肚子的,但征夫們在修筑長城時,利用饃跳起了舞蹈,把“饃”作為一個道具的來表現出來。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可以直接體現其地方性的舞蹈文化和風俗習慣,讓觀眾對地方舞蹈及文化有了一個更直接、更準確的判斷,充分體現了舞蹈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五)本土創作團隊。舞劇《孟姜女》就是以陜西本土素材為基礎,無論是編排、劇本的選取、演員的采用都是本土的。對于舞蹈創作來說,本土化是其重要的基礎之一,主要表現在其為舞蹈創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內容”。這里的“內容”,具體表現為本土的文化符號,將它們融入到舞蹈創作過程中,最終在舞劇作品中呈現出來,成為舞劇作品中吸引觀眾的“關鍵點”,才能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
三、使用陜西文化符號的價值
文化是一種建筑,而符號是它的橋梁。文化總是通過多種多樣的符號來表現,承載著豐厚的內涵。舞劇中在舞蹈動作(從生活中直接獲取)、舞蹈結構、音樂表現(秦腔、碗碗腔)、舞美設計、道具上(利用了生活中的實物,如稻谷、玉米、篩子、馬車、鍋盔、花饃),遵照陜西地域文化的特征,充分挖掘出符合陜西文化精髓的象征性文化符號。將生活中的味道呈現在舞臺上,注入民間舞蹈的文化意識和藝術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