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月
摘要:學生對待物理的態度以及學習效果不僅取決于學生先天的智力因素,還受到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智力因素是學生與生俱來的,而非智力因素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取得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雖然無法改變先天的因素,但是可以通過開發學生其他方面的并對物理學習有一定影響的因素,使其能夠充分被運用到學習中,從而物理教學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所謂非智力因素,包括對待一件事物的興趣、情感、動機、從中獲得的情感意志、性格的形成,使得心理素質得到提高等智力因素以外的方面,更是新課程標準下三維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通常情況下,高中物理教師只是注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這一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而往往會忽略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殊不知,正是被教師和學生所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物理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物理教師應該結合物理科目的特點適時地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使得兩者相輔相成。
一、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學生只有自己愿意學習物理,對物理有一種獨特的興趣,其學習效果才能夠顯現。但是從物理這門學科來看,邏輯推理特點突出,學生很難從中找到樂趣,因此需要教師運用合適的方法來激發并保持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超重和失重》時,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月球漫步、游樂場中過山車和跳樓機的視頻,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失重的感覺。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活動興趣盎然,必然會想學習、愛學習。同時,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高中學習氛圍中得到片刻的解放,從而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的期待,學習興趣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見,通過這些走出課堂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得物理課堂變得鮮活有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這正是學生學好物理的前提和基礎。
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一個較高的動機驅動,有確切的目標,那在完成過程中必將會事半功倍。同樣在物理學習中,在強動機的影響下學生執行力會增強,從而一步步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
例如,在進行《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的實驗時,先讓學生明確了一個目標就是通過這個實驗能夠熟練掌握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學生看到了事先準備好的打點計時器之后學習和動手的動機明顯增強,學習動機的增強對這節課的學習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這節課學生在確定的目標的指引下都很快的完成了學習任務。可見,學習動機的增強對學生的物理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而動機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生學習動機的提高也就意味著學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大的開發,使學生長期保持較強的學習動機需要教師不斷的探索和開發新穎的教學方式并在課前幫助學生明確一個使其感興趣的目標,使學生在特定目標的引領下完成學習任務。
三、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從新課標中要求的三維目標來看,當代教學對學生的培養不只是單單的停留在知識技能層面,還應該注重情感的表達與培養。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學完一節課之后不僅應該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從所學知識中提煉出情感價值觀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和物理知識在學生心中的高度。
例如,在學習《無線電波與現代通信》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技術發展改革的紀錄片,引導學生去感受時代在不斷的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而作為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也應該不斷的提高自己,以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由此可見,在每節課后都引導學生這樣去感悟,久而久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擁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從而激發其努力學習的上進心。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質
學生的性格形成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環境的制約。高中生的性格品質有很強的可塑性,但是變化也較快。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所學知識中涉及到的案例或者故事,向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能夠從中學習,以塑造自己的健全良好的性格品質。
例如,在學習《法拉第的探索》時,通過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的過程以及他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法拉第為了追求真理不懈努力和不怕失敗的精神以及探索的勇氣,使學生從中學習法拉第的高尚品格,從而使其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會輕易的被失敗打倒,越挫越勇,不斷學習,不斷挑戰。此外,一個良好的性格品質在物理學習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學生在遇到難懂的理論或者問題時,不應該退縮,應勇于探索,不要被困難擊垮,這種精神對物理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學生出生時的狀況,并且由于先天因素可能導致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但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尤其是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學生在興趣、動機、情感和性格品質上得到大幅度提高,這樣可以彌補部分學生的欠缺,使其能夠緊跟大部隊,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進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深化教學。
參考文獻:
[1]魏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2]李天旭.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與教育[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