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 志愿服務代表的助人和自助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隨著00后大學生步入校園,網絡生活占據學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如果吸引學生走下網絡,主動投身志愿服務和社會社會實踐,并讓他們從中獲得成長,需要高校在志愿服務的組織上不斷嘗試創新。
關鍵詞:志愿服務;參與偏好;創新
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志愿服務代表的助人和自助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隨著00后大學生步入校園,網絡生活占據學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如果吸引學生走下網絡,主動投身志愿服務和社會社會實踐,并讓他們從中獲得成長,需要高校在志愿服務的組織上不斷嘗試創新,了解學生的偏好,使志愿服務達到更好的實踐育人效果。基于此,本文從青年成長需求視角,結合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與偏好,探討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創新。
一、當前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參與度與偏好情況
高校志愿服務基本都是有團委統一組織,部分結合工作安排或者節假日等重要節點開展的,是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一部分。但是從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角度,學校和社會是脫節的,學生參與動機與活動本身的吸引力是成反比的。因此,了解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真實認知顯得尤為重要。
2016年底,作者對湖北醫藥學院1038名學生做了《志愿服務參與情況及偏好調查》。
年級 參與情況 參與志愿活動內容 每人每年參與次數
大一 75.2% 撿垃圾、幫扶老人、大型會議志愿者等 <=2次/人
大二 43% 撿垃圾、幫扶老人、大型會議志愿者等 <=2次/人
大三 13.6% 支教、助殘、社區體檢、創新創業體驗類等專業相關活動 <=5次/人
大四、大五 0.9% 支教、助殘、社區體檢、創新創業體驗類等專業相關活動 <=1次/人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性是隨著年級遞減的。大一、大二年級參與志愿服務的人數比列較高但是內容僅僅局限于盲目的、初級的、隨意性較強的活動,活動參與的次數不高,參與預期和實際獲得感失衡,導致不想再去參與更多的志愿服務。而到了大三年級以后,隨著參與活動內容的變化 以及對志愿服務有了深刻的認識,也想讓自己的參與志愿活動中得到真正的鍛煉,找到自己的志志愿服務方向,從而愿意主動參與到更多的志愿服務活動中來。而大四大五年級,隨著課業負擔加重以及需要再醫院實習見習投入更多時間,因此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也都僅僅選擇與專業相關類的活動參加。以上調查表明:一、低年級大學生主動參與志愿服務的人數還是占比很高。二、活動內容有吸引力或與專業相關更能吸引大學生長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二、青年成長需求視角下高校志愿服務創新分析
一、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應有基于實際需要的內容創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要更多結合學生專業方向或者能夠學生和受助人群有更多獲得感的活動,讓志愿者和志愿活動本身形成興趣或者反饋依賴關系。究其原因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豐富但往往缺乏可持續性和深度。自2000 年共青團中央將3月5 日“學雷鋒日”定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日”開始,國內高校便將3月確定為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月。每年的3 月,各高校都會動員廣大青年大學生志愿者集中開展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但是這些活動基本都是以清理校園周邊衛生、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參與無償獻血等活動為主,真正可持久開展的、有內涵和意義重大的活動較少。 因此,創新活動內容更多要結合社會所需、大學生成長所需、受助群體所需。
二、高校志愿服務要注重品牌打造。要想擴大志愿服務的影響力,打造特色志愿服務品牌是一個有效途徑。打造特色志愿服務品牌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精心策劃適合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培育具有社會影響力和生命力的品牌項目,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風采和成效真正的展示出來;將已經取得社會影響力,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志愿服務項目做得更大更強,使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發揮宣傳推廣作用,鼓勵和拉動更多人參與到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當中;確立正確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不能和大學生成長發展和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相悖;正確利用學生的寒暑假和節假日,在不耽誤學生學習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更多的走向社會,積極地參與到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當中去,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得到更多的推廣等。在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應大力弘揚雷鋒精神,突出人文關懷,鼓勵大學生多多參與到敬老、愛幼、幫扶農民工、助殘等志愿服務行動,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精心設計接地的志愿服務項目,構建志愿服務的品牌實踐平臺,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三、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應注重志愿者的培訓和激勵。首先完善志愿者培訓培養機制,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業務素質。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理論,培訓是促進隊伍長效性發展的重要舉措。高校要全方位、系統化地推進青年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性,必須對大學生志愿者隊伍進行有效培訓。對培訓對象,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如對新招募的大學生志愿者,重點開展基礎性知識培訓;對具有一定服務年限或資歷年長的志愿者,要加強專業服務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在培訓方式上,要打破一成不變的格局,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堅持培訓的定期化,幫助大學生志愿者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在培訓內容上,要結合志愿服務的具體內容,靈活開展志愿服務所需的有關專業知識培訓,促進大學生志愿者用專業的知識服務社會,同時推動大學生志愿者隊伍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第二,優化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為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發展提供動力源泉。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志愿者隊伍無法長效性、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要促使志愿者長期堅持志愿服務工作,必須讓志愿者真正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價值。要從自我快樂、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價值等方面著手,建立層次化、階梯式的志愿者表彰和獎勵機制。要基于志愿者的努力和貢獻,完善激勵方式,給予志愿者正式或者非正式以及不同程度的嘉許或獎勵。
四、高校志愿服務可項目化運作(資源最優組合)。一個運行規范、機構健全的組織是保障志愿服務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每個有吸引力并有深遠社會影響的志愿服務活動,是一個整合內容、形式到成果的項目。在培育每個項目的過程中,可以再固定的實踐地點建立志愿服務基地,長期定點定期開展活動;可以邀請專業的導師或者可以長期把控項目過程的負責人結合高校學生的專業、特長 或者創新創業想法,設計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形成更好的成果。也可以借助于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完成社會公益項目的實施。志愿服務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形成多種成果,讓志愿服務活動全過程成為高大學生自我成長新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丁元竹,江汛清,譚建光.中國志愿服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6
[2]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1
[3]朱毅峰.校園文化品牌競爭力提升對策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4):119-121.
[4]王淑晴.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勵問題分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6(04):67-69.
[5]林瑞華,趙悅.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激勵機制的研究[J].技術與市場, 2013(12):327-328.
基金項目:
2016年湖北省教育廳學生工作精品立項項目,課題名稱為《普愛志愿服務“同心圓” --創新地方醫學志愿服務“ PBL+”模式》,課題編號2016XJPG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