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允
摘要: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得以迅速發展。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主要得益于微信的推廣使用。相比傳統的博物館社會教育平臺,微信具有諸多優勢,具體表現在受眾廣且集中、信息傳播便捷以及導覽成本低廉。博物館微信平臺的構建,促使宣傳員、講解員以及聯絡員得以有效集中,便于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如何使得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已然成為當前博物館學界最為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在深入分析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三大優勢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進一步提出了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應用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微信;博物館;社會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270-02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新媒體也隨之發展。在此背景下,博物館開始嘗試引進先進技術,對傳統的社會教育平臺與方式實施有效的創新,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擴大博物館社會教育效果。微信作為一款通訊軟件,但是同微博有效結合之后,便變成了可以隨時查詢信息、發布各種資源以及兼有通訊功能的熱門手機軟件。當下,在博物館社會教育平臺中,微信己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促進了博物館社會教育效果的提升。從擴大博物館社會教育功效的角度而言,本文對“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三大優勢分析
所謂微信,主要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支持多種智能手機系統化的聊天軟件。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與好友共享信息,并且支持語音對講視頻聊天。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任何功能在使用過程中,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在當今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微信應用在博物館社會教育當中,相比傳統平臺具有三大方面的優勢。
一是受眾廣且集中。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然超過了10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了90%,手機網民規模達9億以上,無線網絡覆蓋明顯提升。根據騰訊相關數據顯示,微信已經覆蓋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智能手機,并且你然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的一部分。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到了7.49億,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號已經超過了1500萬個。微信用戶大多數為青壯年。博物館社會教育的主要對象便是青壯年,如此一來,博物館通過微信平臺發布相關社交信息,便能夠在目標人群中迅速擴大影響。
二是信息傳播便捷,微信平臺的主要優勢便是用戶訪問簡便。傳統博物館門戶網站的視覺效果,并不能有效激發受眾的興趣,同時傳統門戶網站缺乏互動效果。在微信應用之前,受眾為獲取最佳視覺與互動效果,必須使用電腦登錄博物館的門戶網站,這樣一來,觀眾的訪問則受到了限制。微信的應用,則可以在有無線網絡與移動數據信號的情況下,觀眾便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訪問博物館的微信平臺。尤其是在快節奏的都市環境中,上班族主要是在地鐵與公交車上使用手機,觀眾使用手機登錄微信平臺相比電腦登錄博物館門戶網站更加方便。
三是導覽成本低廉,過去觀眾在參觀博物館時要想聽到有效的講解,便需要緊跟講解員,或者是租用電子語言導覽器。然而由于技術上原因,導致大部分的電子語音設備極易損壞,或者是不耐用。同時在成本上,所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多,不便于大量生產電子語音導覽器。與此同時,電子語言導覽器的功能較為單一,無法滿足當前大眾多樣化需求。微信的應用,博物館便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提供語言導覽服務,這樣便可以剩下大量的電子語言導覽器的采購費用與設備維修費用。除此之外,微信作為一個成熟的應用程序,開發期斷,并且應用成本低,同時不需要考慮系統與終端的兼容性,相反博物館一旦選用專用的手機應用終端,還需要考慮兼容性。二者相比較,可得出微信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
二、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自2012年起,我國大部分博物館便開始了積極探索運用微信平臺進行社會教育。現如今,博物館通過微信平臺實施社會教育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早在2012年底,中國國家博物館便建立了微信平臺的博物館。此后,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紛紛開通了官方微信平臺。博物館通過微信提供語言導覽服務,是提高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均先后推出了以微信平臺為基礎的語言導覽服務。值得注意的是語音導覽服務規模并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各地不同的博物館自身的經濟實力與館藏文物等級不同。中國博物館在每一個展品旁均設有二維碼以及微信編號,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要想獲取某一藏品的詳細信息,只需要通過微信公眾號查詢微信編號便可以獲取詳細信息,或者是通過微信掃一掃二維碼一樣可以獲取藏品的詳細信息。例如青島市博物館將重點文物配有微信標志與數字編號,觀眾在參觀時,只需要關注青島市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然后回復某重點文物的編號便就可以收聽此文物的語言介紹。
博物館利用微信平臺提供多樣化服務,也是當前博物館重點課題。故宮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微故宮”在逛一逛一欄中提供了故宮全景等特色服務,在聚一聚欄目中提供與當年生肖相關的小游戲、角色小測試等特色服務。浙江省博物館就為館藏“彩鳳鳴岐”與“來凰,邀請著名古琴家錄音。博物館以上種種行為,均是為了更好滿足觀眾的學習與欣賞需求。
三、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措施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具有諸多優勢,并且有效提升了博物館社會教育育人效果。為此,博物館有必要注重現代科技與新媒體的應用。當前充分發揮微信應用作用,已然成為了國內眾多博物館的共識,不斷有博物館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平臺定時開展發布新聞、介紹展覽以及組織活動等社交活動。然而微信作為博物館社會教育平臺,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并不是十分完美的,而是需要密切注意一些問題,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現對其具體分析。
首先,微信平臺應是其他平臺的有效補充。博物館大力發展微信平臺,并不是讓微信平臺完全取代傳統門戶網站,而是希望通過微信平臺介紹展品信息吸引更多的觀眾到博物館來參觀。為此,博物館在微信平臺上發布信息時,需要避免長篇大論,便于觀眾利用空閑時間瀏覽相關信息。
其次,微信平臺在技術上應該求穩不求新。網絡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帶來良好的視覺效果與互動體驗,但是必然存在開發成本與技術上的不穩定性。國內大部分的博物館已然實施了免費開放,為此不再適合盲目跟風。一旦采用最新技術,將會對硬件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觀眾并不會頻繁更換智能手機,這樣一來,不便于觀眾瀏覽博物館文物信息。為此,博物館在微信平臺上提供的社交服務有必要注重與智能手機的硬件水平相匹配。
最后,適當控制為微信平臺的免費無線上網。當前大部分擁有智能手機的觀眾并沒有足夠的上網流量使用博物館以微信平臺提供的語言導覽服務。然而博物館為觀眾提供免費的無線網,主要目的是讓觀眾獲取更好的體驗,而不是應用無線網觀看視頻。為此,博物館有必要通過先進技術手段,限制觀眾當天在博物館的免費上網時間與流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科學技術與網絡技術得以迅速發展。微信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具有隨時查詢信息、發布資源以及通訊功能的手機軟件,已然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效促進了博物館社會教育育人效果提升。為此,博物館有必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措施,促使微信在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