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靜靜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一個工作在一線專業數學教師,我認為數學素養的培養應貫徹于數學教學之中,下面我就談談對初中教學中數學素養現狀的分析。
從學生的眼睛中觀察數學課堂,老師對學生的教育缺乏因材施教。老師在課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關注學生的學習,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師已經有意識地關注課堂上學生學習表現。如果教師能夠關注更多的學生,覆蓋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就更符合新課改的精神、要求了。課堂上老師能夠為學生創設提問的機會,但老師在課堂提問多的是一些優秀學生,關注多的是中等生,對于一部分后進生提問的次數明顯很少或沒有。這與新課改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給每位學生同等的機會是有些違背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處理以鼓勵為主,對待學生答錯問題,或者不會做,大部分老師能夠對部分學生采取鼓勵的方法。但是被訓斥和不管的人數所占比例非常大。這就造成了一部分學生不想回答問題,時間一久,學生也就越來越“啟而不發”了。老師提的問題有一定挑戰性,但容易做的問題多。認為很有挑戰性的和一般難度的人極少。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不良信號,也就是說我們的數學課堂上提的問題不具有思考價值。雖然容易讓學生快樂而學,成功而學,但收效低,學生數學素養提高慢。對老師的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學生認為提的問題還可以和想試一試的學生有大多數,不想做的也不多。說明老師設計的大部分問題比較容易,學生有一定的興趣,因為老師的問題容易找到答案。反過來想,這也說明老師的問題價值不高。不想做題的學生主要集中在班級里后幾名后進生以及與老師有隔閡的學生身上。老師喜歡布置做過的題目進行重復練習,現在的課堂上及課后,不少老師還是喜歡讓學生重復練習,必要的鞏固是必需的,但我們還是要換一種方式和形式,讓學生有興趣練習,使所學得到一定的鞏固,不要枯燥地重復??菰锏刂貜椭粫哟髮W生的學習負擔。在課堂上,同學討論、爭辯的機會不多,大部分老師都能有意識地在課堂給學生創造討論的機會,但是,爭辯的機會并不多。學生參與討論,但不夠主動,不少學生對于討論不是太感興趣,說明形式不新,組織不好。老師為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時間,情況較好,在很多課上,老師都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時間,符合新課改精神要求,只是部分課時間偏少。學生上數學課感覺比較累,不想下課的人極少,一節課充滿學習欲望的人不少,但卻不愿意堅持。學生數學學習成績還好,但特喜歡數學課的比例卻不高,也許是害怕作業的緣故。對于老師除了教授數學知識,很少講到數學故事和介紹數學名人,更偏向于講介紹學習方法。可見,課堂上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文化,介紹一些學習方法,這是難能可貴的舉措。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的教學缺乏創新性。教師在備課時比較注重問題設計的有效性、針對性、梯度性、應用性。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體系中,少數教師缺乏創新性數學教育思維,采用填鴨式教學手段,教學理念過于保守,教師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無法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針對學情來設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不能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就降低思考難度,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學細節往往能夠體現一節課的魅力所在、價值所在。學生在數學課上的激情程度高低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益,數學思想方法與數學文化的滲透,涵蓋面廣,但又不容易操作,所以部分老師就淡而簡之,現在的數學老師還是比較注重課堂上的提高分數的“價值”,把“數學思想方法和文化滲透”當成可有可無的事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未融入數學文化理念。一些教師只注重結果,對于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形成不關注和重視。這導致一些學生過于注重細節知識的掌握,不能從宏觀角度看待一些數學問題,過于注重細節,對于問題的本質缺乏深入理解,也不愿深究。一些學生雖然能夠熟練地計算數學題,也能背誦數學公式和概念,但卻無法完整地用真正的數學語言來 闡述數學思想,數學想象力太差,雖然解題能力較強,但過于重視現實問題的解決,而缺乏全面的數學視野和宏觀思維,顯然嚴重違背了數學規律。只能一味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或簡單地照本宣科,而無法靈活地處理一些問題,雖然能夠解一些難題,但稍加變通,一些學生即無計可施。缺乏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想像力, 更是無法掌握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使自己的數學學習限于現實的泥沼。
因此,在執行新課程改革標準時,初中數學教學除了傳授知識包括數學概念、公式、法則、定理以外,更要促使學生形成數學邏輯思想,運用合理的數學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一個具備了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善于以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已成為當代學生進入社會的必備本領。
基金項目:此論文系《初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途徑與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