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睿錚 張松
【摘 要】智力資本會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可持續增長。論文基于智力資本四元論,根據面板數據模型和修正后的智力資本增值系數法,選取2010-2017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探究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創新資本)對可持續增長的影響,結果發現:智力資本對可持續增長顯著促進,但影響小于財務資本;構成智力資本的四元素對可持續增長均顯著促進,創新資本影響最大。中小企業應重視智力資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Intellectual capital will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and then affect the sustainable growth. Based on the quadruplicitism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ccording to the panel data model and the modified 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apital coefficient method, this paper selects the panel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gem from 2010-2017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structural capital, relational capital) on sustainable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llectual capital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sustainable growth, but its impact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financial capital. The four elements that make up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are all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sustainable growth , and the innovation capital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關鍵詞】智力資本;可持續增長;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創新資本
【Keywords】 intellectual capital; sustainable growth; human capital; structural capital; relational capital; innovative capital
【中圖分類號】F27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7-0030-04
1 引言
十八大以來,基于實現創新性國家和制造強國的目標,我國陸續明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規劃,并將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發展的核心地位。宏觀層次上,我國國家智力資本與國家創新能力密不可分,智力資本是推動我國步入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因素。微觀層次上,由知識和技術構成的智力資本已取代傳統勞動力資本,是企業創新能力的源泉。根據現有研究,智力資本作為無形資產的一部分,毫無疑問對企業績效有促進作用,然而,智力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的作用機制卻不太明確,相關學者對此領域的研究也較少[1]。智力資本和企業長期發展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在智力資本方面保障中小企業可持續增長?
在當前社會,中小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要有發展,而企業發展問題的重點表現為其可持續性如何。本文基于中小企業視角,選取2010-2017年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借鑒學者的研究,將智力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和創新資本,借用修正的Public智力資本增值系數模型以及希金斯可持續增長模型,研究智力資本及其構成對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影響,發現智力資本對于中小企業可持續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人力資本、關系資本、結構資本、創新資本對中小企業可持續增長同樣有顯著促進作用,其中創新資本作用最大,人力資本作用較小。
本文的研究創新有以下幾點:①本文為企業可持續增長影響因素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分別拓寬了智力資本與可持續增長研究領域,同時探尋了智力資本四大構成維度對企業可持續增長的機制,為企業提供了方法與經驗。②本文對智力資本增值系數法(VAIC)進行改進,補充了關系資本與創新資本,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VAIC法的缺陷,為未來智力資本的度量方法提供了參考。③本文選擇中小科技型企業為研究對象,在智力資本層面上探究我國中小企業增長不平衡問題的解決辦法,為中小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調整資源配置提供了依據與方法。
2文獻回顧、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 人力資本與企業可持續增長
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本主要有企業家、高層管理者人力資本,專業技術人員人力資本,一般雇員或流動人員的人力資本。王舒揚等(2018)研究發現海歸創業者擁有的管理經驗、海外專利技術人力資本對初創企業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許秀梅(2017)發現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存在替代效益,而且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人力資本對企業績效提升的驅動作用都大于技術資本[2]。蔣堯明(2012)發現企業家所擁有的領導力、專業素質、經驗等人力資本能使其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為企業創造更大利潤,實現穩定持續增長。綜上所述,提出本文假設1:
H1,人力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
2.2 結構資本與企業可持續增長
結構資本指內嵌于企業中的組織結構,規章制度,公司文化等。首先,組織氛圍與組織人際關系是影響員工職業成長的重要因素,陳建勛(2011)發現有機式組織結構有利于提高工作和生產效率,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進而為企業帶來突破性的創新績效。其次,企業規章制度雖然是明確的規定,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規章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員工,形成企業行為慣例,沉淀為企業的規則資本,一方面能夠保證公司前瞻性戰略的實施,另一方面能通過提高組織效率提高績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假設2:
H2,結構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有促進作用。
2.3 關系資本與企業可持續增長
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組成了關系網絡。關系資本是嵌入關系網絡內的獨一無二的企業資源,能夠通過人際關系的來維持和獲取一定的資源,未來能為企業產生價值。楊曉艷(2017)研究發現關系資本通過中介變量供應鏈整合,對企業創新績效有較強的正向作用,信任是供應鏈成員間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前提。張鵬等(2015)發現企業家與供應商、客戶的縱向關系資本,與競爭者、其他企業的橫向關系資本均對企業績效有正向作用。企業家具備一定的資金關系資本時,金融機構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減少企業交易成本,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假設3:
H3,關系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有促進作用。
2.4 創新資本與企業可持續增長
企業可持續發展不僅僅要求公司現階段盈利的實現,更需要企業品牌形象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而創新資本作為企業不斷更新發展的創新理念、創新知識、創新技能、創新環境、創新品質等的總和恰恰可以推動企業不斷提升品牌形象和競爭力。企業的創新資本主要分為創新能力與創新結果兩部分,創新能力指企業創新精神和研發人員的專業水平,創新結果有開發的新產品、知識產權、商業機密等。毛良虎等(2015)通過建立結構方程模型(SEM),進一步肯定了創新資本對企業績效是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的。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假設4:
H4,創新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有促進作用。
3 實證研究
3.1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選取了自創業板成立以來,從2010至2017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對數據的篩選和處理標準如下:①為了能獲得報表信息,本文選則的公司均為2010年12月1日前上市的公司。②考慮到非正常上市狀態的公司會對統計結果造成不利影響,樣本剔除了ST、*ST的公司。③本文所有連續變量均在1%分數位和99%分數位上進行了縮尾處理,本文所有實證報告均是在此縮尾處理下的結果。
樣本經篩選后,共有創業板上市公司141家,樣本量1128個。本文樣本數據來源于國泰安和Wind數據庫。后期數據處理使用Excel和Stata 14軟件。
3.2 變量設計
3.2.1 被解釋變量
本文借助希金斯(1977)研究方法衡量企業可持續增長情況,將可持續增長率作為衡量企業可持續增長的指標,希金斯模型基于財務視角說明了影響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因素,可概括如下:
SGR=P×A×R×T
SGR—可持續增長率;P—銷售凈利率;A—總資產周轉率;R—留存收益率;T—權益乘數
3.2.2 解釋變量
本文借鑒Public(1998)的智力資本增值系數(VAIC)法,將人力資本增值系數、結構資本增值系數、關系資本增值系數和創新資本增值系數引入模型,修正后的智力資本增值系數模型為MVAIC=VACA+MVAIP,MVAIP=HCE+SCE+RCE+ICE。物質資本增值系數(VACA)=VA/CA,人力資本HCE=VA/HC,結構資本SCE=SC/VA,關系資本RCE=VA/RC,創新資本ICE=VA/IC,其中價值增值VA=稅前利潤+公司支付的工資(在現金流量表中用支付給員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替代)+折舊+財務費用,HC=全部工資薪金支出(用支付給員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替代),SC=VA-HC,RC=銷售費用+廣告費+業務招待費,IC=研發費用。
3.2.3 控制變量
本文引入了公司規模、產權比率、資產負債率、固定資產比率作為控制變量。變量的定義如表1所示:
3.3 變量描述性統計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變量可持續增長率平均值為4.9%,說明大部分創業板上市公司在2010-2018這八年間能實現可持續增長。MVAIP的標準差較VACA更大,說明不同公司智力資本的含量差異較物質資本更大,人力資本含量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也有較大差別。同時,結構資本增值系數>關系資本增值系數>創新資本增值系數,大致說明了這三種資本在創業板企業中的相對含量。
3.4 相關性分析
表3是主要變量的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我們發現VACA,MVAIP,HCE,SCE與可持續增長率(SGR)正相關,在1%的水平上顯著,RCE,ICE與可持續增長率(SGR)負相關,在5%和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智力資本確實會對可持續增長產生影響。解釋變量HCE與SCE之間,SCE,RCE,ICE之間存在著較弱的相關性。其他控制變量與可持續增長率的相關關系在1%和5%的水平上顯著,控制變量與解釋變量相關性極弱,說明控制變量的選擇合理有效。
3.5 回歸分析
為了檢驗智力資本及其四大組成對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影響,我們構建以下三個模型,分別檢驗假設1至5:
SGRit=α0+β0MVAICit+β1SIZEit+β2DERit+β3DARit+β4FARit+εit
(1)
SGRit=α0+β0VACAit+β1MVAIPit+β2SIZEit+β3DERit+β4DARit+β5FARit+εit(2)
SGRit=α0+β0VACAit+β1HCEit+β2SCEit+β3RCEit+β4ICEit+β5SIZEit+β6DERit+β7DARit+εit(3)
其中α0為截距項,βk(k=1…6)為回歸系數,εit為隨機誤差項,包含了影響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其他因素。
智力資本與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第1列中MVAIC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第2列研究了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對可持續增長的影響,SGR與MVAIP的系數為0.01,在1%的水平上顯著,SGR與VACA系數為0.801,也在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智力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但促進作用不如物質資本大,驗證假設1。
表4第3列研究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和創新資本與可持續增長率的關系,SGR與HCE的系數為0.0122,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SGR與SCE的系數為0.0371,也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SGR與RCE的系數為0.0213,顯著水平不足前兩者,但也在5%的水平上顯著;SGR與ICE的系數為0.0175,在1%的水平上顯著。回歸結果表明,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創新資本均對企業可持續增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驗證了假設2,假設3、假設4和假設5。
3.6 穩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以上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采用如下幾種方法進行了檢驗:①用范霍恩(1980)提出的可持續增長模型代替希金斯模型。②為了避免樣本數據的影響,我們將研究樣本由創業板更換為2010-2017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經重新回歸分析發現,上述兩個穩健性檢驗的結果與正文無差異,由于版面限制未列示出。
4 結論
本文基于2010-2017年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據,探究智力資本不同要素對中小企業可持續增長的關系,研究發現:
①智力資本與企業可持續增長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但智力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率的影響系數小于財務資本,財務資本在促進企業可持續增長方面還處于核心地位。
②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和創新資本均對企業可持續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創新資本對可持續增長的影響最大,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次之,人力資本最小。
對于學術界來講,在本文研究之前,前人的研究中關于智力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的作用機制很不明確。但智力資本對推動可持續增長卻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豐富了該研究領域的理論體系,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為今后其他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開辟了道路。對于實務界來講,本文為創業板公司如何更好維持可持續增長提供了理論指導。建議創業板公司應對智力資本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建立起企業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制定好創新機制,從而推動創新成果源源不斷的產生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本文仍有不足:首先,本文借鑒的智力資本增值系數法(VAIC)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更為合理的方法有待探索。其次,本文只研究了智力資本對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影響,而隨著企業的發展增長,企業智力資本也會有所增加,他們二者可能存在更為復雜的耦合影響關系,這也是我們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Edvinsson L,Malone M S.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 1997 , 40 (6) :172.
【2】湯谷良,游尤.可持續增長模型的比較分析與案例驗證[J].會計研究,2005(08):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