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轉型發展成為商業銀行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策略與有效路徑。文章首先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存款增長乏力、存貸利差收窄、業務競爭壓力增加的困境,繼而提出了商業銀行實行差異化經營戰略、發展中間業務、轉變負債管理思維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的順利轉型。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商業銀行;發展困境;轉型發展
一、前言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速開始逐步換檔、經濟結構開始快速升級、經濟驅動開始全面轉變,商業銀行的發展環境也開始發生轉變,既包括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帶來的沖擊,也有利率市場帶來的利差縮小,除此之外伴隨經濟增速換檔帶來的壞賬率增加,這些都是阻礙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國商業銀行若再堅持傳統的經營策略已行不通,必須加速轉型,通過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來提高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其對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新時代我國經濟的再次騰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文以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經營困境為切入點,重點探究在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突出重圍的策略,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實踐意義。
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的發展困境
1.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商業銀行傳統存款增長乏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不斷創新、社會加速進步、文化持續繁榮,電子商務憑借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與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也開始迅速發展壯大,由此促進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規模的迅速壯大就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蓬勃發展的開端,2013年以支付寶旗下的余額寶貨幣基金產品風靡全國,在喚醒大眾理財意識的同時,也促進了各種互聯網金融平臺及企業的發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國P2P網絡借貸也開始迅速擴張。在互聯網金融模式廣受歡迎、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的存款增長壓力越來越大。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月份-9月份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行存款新增4.8萬億元,同比少增1萬億元;8家主要上市股份制銀行存款新增僅2182億元,同比少增7000億余元,并且存在新增速度下滑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在商業銀行存款增速下滑的背后,是商業銀行負債能力的壓縮,從而限制了商業銀行擴張業務的資本與實力,不利于其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2.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商業銀行存貸利差持續收窄
利率市場改革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與重要成果,早在2015年我國央行就宣布放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這標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完成,利率市場化的完成無疑將使得我國的利率浮動幅度會增加,更為重要的是,我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水平要低于同一年期Shibor大約200個基點,這種狀況在我國持續多年,因而利率市場后,我國商業銀行利率上行的壓力必將大大提升,這無疑會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之所以能在服務質量不高、業務創新能力不強的背景下,營收與利潤增速仍保持快速增長,原因就在于我國居民的儲蓄率極高,商業銀行可以憑借大量的存貸利差來維持生存,因而商業銀行被公眾稱為“躺著賺錢”。毫無疑義,過分依靠存貸利差來生存的狀態并非可以持續,這也間接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的綜合管理水平及風控能力存在不足,當前利率市場對商業銀行存貸利差的沖擊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現象,也是商業銀行未來要轉型發展的重要原因。
3.資本市場的開放加速,商業銀行業務競爭壓力增加
開放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與關鍵支撐,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速,未來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將成為必然,我國A股市場部分成分股納入MSCI指數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十九大后,監管層明確提出中國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股權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后,股權比例不受限制,這表明我國資本市場開放還將進一步加速。資本市場的開放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現有格局形成影響:第一,非銀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會進一步增加商業銀行存款增漲的難度,商業銀行存貸利差壓力將進一步提升;第二,國外銀行相關先進的管理理念與風控能力,其相對優質的客戶服務能力將對商業銀行的新增與存量客戶形成分流,從而不利于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在投行業務、跨境業務等方面,國外商業銀行的經驗更加豐富,這無疑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進程形成一種無形的制約,商業銀行業務競爭壓力增加。
三、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策略
1.結合自身特征實行差異化經營戰略,提高市場占有率
經濟新常態環境中,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沖擊下,利率價格戰的魅影始終揮之不去,低端送禮營銷、人情關系打理成為商業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斗爭手段,但這些都不是一種正常的可持續狀態。展望未來,商業銀行要想真正掙脫出當前的競爭困境,就必須結合自身的特征實行差異化經營戰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市場占有率:第一,對于五大國有銀行與大型全國性商業銀行來說,必須充分發揮其網點分布廣泛、資本實力雄厚、技術人才儲備充足的優勢,走集團化與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具有一定海外業務經驗的大型銀行還應該進行跨境國際化業務的嘗試,以期夯實自身的業務基礎,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第二,對于中小商業銀行、區域商業銀行及農村商業銀行來說,要充分發揮其在局部區域的業務優勢,往小而美的方向發展,積極提升服務質量,鼓勵產品創新,尤其注重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滿足,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精細化金融產品,最終形成自身穩定的客戶群,實現可持續發展。
2.積極培育并拓展自身中間業務類型,提升市場競爭力
如前所述,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屬于一種“躺著賺錢”的模式,即依靠巨大的存貸款利差來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但現在由于利率市場化下利率自由浮動、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及國內外商業銀行的激烈競爭,商業銀行存款增長壓力驟增,存貸款利差帶來的收益越來越少,因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應該積極培育并拓展自身中間業務類型,提升市場競爭力。事實上,從世界各國銀行業發展的歷程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的付利息差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較低,這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比較弱,并且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完全依賴中間業務的類型增多而增長,單一中間業務并沒有做大、做強、做精。毫無疑義,未來商業銀行要想在殘酷的競爭中立足,中間業務的競爭力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具體來說就是既要加強中間業務的考核與激勵,還得加強中間業務培訓與宣導,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大對中間業務的創新,將支付結算、代理類中間業務向擔保、交易類中間業務方向發展,提高中間業務的創收能力與排他性,強化自身的競爭力。
3.加速轉變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的思維,提振市場敏感性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為負債決定資產,即負債規模多大決定業務布局,這中經營思路在現代銀行業的發展中固然有一定道理,即要滿足監管要求,注重風險防控。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要維持較高的存款增長非常難實現,因而必須拋棄傳統的負債管理思維,而應該注重提升商業銀行資產收益增長能力,通過優秀的資產收益能力來吸引負債的增加,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增加負債規模、降低負債成本的唯一舉措。加速商業銀行負債管理思維的轉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商業銀行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滿足各層次客戶個性化需求,對各種理財產品進行細分,有針對性的服務特定客戶,實現對客戶需求的有效挖潛;其次,商業銀行要強化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如加強對客戶現金流的管理,打磨拳頭產品來實現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抵御與進攻;再者,傳統存款不應該成為商業銀行唯一的負債模式,為提高自身對市場資金的吸引力,就必須對負債產品進行創新,憑借自身的專業度來提升負債競爭力,如大力研發結構性存款,將負債產品由低端化向高端化發展,提振市場敏感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轉型發展成為商業銀行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策略與有效路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轉型是傳統商業銀行實現鳳凰涅槃的必然舉措,也是我國維護我國金融系統穩定的重要戰略選擇。在當前自身盈利能力、風控壓力、創新能力均受到抑制的大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敢于對自身的經營體制進行改革,采取差異化經營戰略、積極發展中間業務、加速轉變負債管理思維,最終實現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為實現我國經濟的全面崛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宣志敏.淺論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商業銀行網點轉型[J].現代金融,2016(12).
[2]李有星,陳飛,金幼芳.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
[3]韓宏穩.基于二元論視角分析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共同發展問題[J].現代管理科學,2017(02).
作者簡介:張琦琦(1997.10- ),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4級本科生,專業:金融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