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旻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 江蘇 徐州 221002)
對住院醫師進行培訓的目的在于提高其醫療水平,培養高層次的臨床醫學人才[1]。對住院醫師進行培訓的內容通常以臨床實踐為主,更注重培養其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等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由教師進行知識點的傳授,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缺乏參與感,故無法培養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通過將臨床真實病例帶入到教學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探究案例教學法在對消化內科住院醫師進行培訓中的應用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進行培訓的66名住院醫師。將這66名學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3名學員中有男性14人,女性19人;其中學歷為碩士的學員有19名,為本科的學員有14名;其平均年齡為(19.81±3.14)歲。觀察組33名學員中有男性15人,女性18人;其中學歷為碩士的學員有20名,為本科的學員有13名;其平均年齡為(20.37±2.97)歲。兩組學員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中有關消化內科住院醫師培訓的內容制定培訓課程[2]。帶教老師提前備課,并制定教學計劃。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對照組學員進行培訓。方法是:帶教老師詳細地向學員講解有關消化內科常見疾病的知識,并在學員進行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向其傳授實施診治操作的技術要點。采用案例教學法對觀察組學員進行培訓。方法是:帶教老師根據課程的安排選取典型臨床案例,并針對這些案例設計相關的問題。在完成案例介紹后,向學員布置課后分析作業。指導學員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對典型臨床案例及與其相關的問題進行自主分析。在下次授課中,指導學員針對上述案例及相關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并引導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3]。在完成分組討論后,帶教老師對每位學員的觀點進行總結和評價。
培訓結束后,安排兩組學員參加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試和病例分析考試。各項考試的滿分均為100分。其中理論考試和病例分析考試采用筆試的形式。理論考試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大綱范圍內的消化內科基礎知識。病例分析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對具體病例進行分析。實踐操作考試主要是考核學員的動手能力。
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評價兩組學員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該調查問卷的評價項目包括學習效果、學習興趣、教師操作技能、教師溝通能力、教師授課態度和教師授課質量等。每個評價項目的分值為1~5分。評分越高,表示學員對教學工作越滿意。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培訓后,觀察組學員進行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試和病例分析考試的平均得分分別為(88.42±5.12)分、(86.78±5.65)分和(90.39±4.49)分;對照組學員進行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試和病例分析考試的平均得分分別為(84.71±4.89)分、(79.04±4.63)和(73.79±5.76)分 ;觀察組學員進行實踐操作考試和病例分析考試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學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學員進行理論考試的得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學員進行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試和病例分析考試得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學員進行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試和病例分析考試得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理論考試 實踐操作考試 病例分析考試觀察組 33 88.42±5.12 86.78±5.65 90.39±4.49對照組 33 84.71±4.89 79.04±4.63 73.79±5.76 t值 0.864 2.147 7.349 P值 0.061 0.021 0.009
觀察組學員對學習效果的評分、對學習興趣的評分、對教師操作技能的評分、對教師溝通能力的的評分、對教師授課態度的評分和對教師授課質量評分的平均值分別 為(4.36±0.76) 分、(3.95±0.68) 分、(4.07±0.54)分、(4.51±0.70) 分、(4.12±0.62) 分、(4.72±0.75)分。對照組學員對學習效果的評分、對學習興趣的評分、對教師操作技能的評分、對教師溝通能力的的評分、對教師授課態度的評分和對教師授課質量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3.62±0.64)分、(3.42±0.63)分、(3.89±0.58)分、(3.54±0.61)分、(3.41±0.53)分、(3.63±0.69)分。觀察組學員對學習效果的評分、對學習興趣的評分、對教師溝通能力的的評分、對教師授課態度的評分和對教師授課質量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學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學員對教師操作技能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學員對教學工作滿意度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學員對教學工作滿意度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對學習效果的評分 對學習興趣的評分 對教師操作技能的評分 對教師溝通能力的的評分 對教師授課態度的評分 對教師授課質量的評分觀察組 33 4.36±0.76 3.95±0.68 4.07±0.54 4.51±0.70 4.12±0.62 4.72±0.75對照組 33 3.62±0.64 3.42±0.63 3.89±0.58 3.54±0.61 3.41±0.53 3.63±0.69 t值 4.521 2.764 0.716 7.261 4.198 7.941 P值 0.007 0.026 0.054 0.000 0.009 0.000
消化內科是一門專業性強、知識涵蓋面廣的學科。該科醫生需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良好的臨床思維及熟練的專業技能。傳統的教學模式屬于“填鴨式”教學[4]。此類教學模式主要是由教師完成知識點的傳授,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參與感不強,故無法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通過將臨床真實病例帶入到教學中和模擬臨床環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以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探究案例教學法在對消化內科住院醫師進行培訓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進行培訓的66名住院醫師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學員對學習效果的評分、對學習興趣的評分、對教師溝通能力的的評分、對教師授課態度的評分和對教師授課質量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學員。接受培訓后,觀察組學員進行實踐操作考試和病例分析考試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學員。可見,與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用案例教學法對消化內科住院醫師進行培訓的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在對消化內科住院醫師進行培訓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及臨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