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紅艷
(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中醫醫院,甘肅 金塔 735300)
子宮肌瘤是婦科的常見病。30~50歲的女性是此病的高發群體。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此病[1-2]。為了研究對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在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中醫醫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采用抽簽法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在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中醫醫院進行治療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這100例患者分為個性化組與參考組。
個性化組50例患者的年齡為35~56歲,其平均年齡(48.25±1.05)歲。參考組50例患者的年齡為34~55歲,其平均年齡(48.52±1.20)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在圍手術期內,對參考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疼痛護理、會陰部護理、康復訓練指導等。對個性化組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方法是:1)在進行手術治療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詳細地向其介紹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2)在手術結束將患者送回病房后,護理人員對其引流管進行妥善的固定,以防止其發生引流管脫落。協助患者取去枕平臥位,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并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等情況[3]。3)在術后,患者常會出現切口疼痛的癥狀。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應定時使用磁珠對其神門穴等耳穴進行按壓,以減輕其切口疼痛的癥狀。對于出現腹部脹痛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腹部按摩[4]。4)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的陰道進行沖洗,并指導其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衛生。注意觀察并記錄患者尿液顏色、性質及量的變化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膀胱功能訓練,以促進其排尿功能的恢復,防止其發生尿路感染。在患者排便后,及時對其肛門進行清潔,以免污染其會陰部。5)在術后第1d,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協助其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包括足部活動訓練、下肢活動訓練及膝關節屈伸訓練等)。在術后第2d,指導患者家屬協助患者進行翻身訓練、坐臥位轉換訓練及步行訓練,以防止患者發生廢用綜合征和下肢深靜脈血栓。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
選用統計軟件SPSS 20.0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個性化組患者術畢至首次下床的時間〔(10.19±3.85)h〕、住院的時間〔(4.46±0.88)d〕、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9.32±2.85)h〕均短于參考組患者術畢至首次下床的時間〔(16.52±3.24)h〕、住院的時間〔(7.42±1.46)d〕、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14.57±4.31)h〕,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s)
組別 例數 術畢至首次下床的時間(h)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h)住院的時間(d)個性化組 50 10.19±3.85 9.32±2.85 4.46±0.88參考組 50 16.52±3.24 14.57±4.31 7.42±1.46 t值 5.36 4.12 3.69 P值 <0.05 <0.05 <0.05
在術后,個性化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占2.0%)發生切口感染,有2例患者發生尿路感染(占4.0%),有1例患者(占2.0%)發生尿潴留,有1例患者(占2.0%)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參考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占6.0%)發生切口感染,有4例患者發生尿路感染(占8.0%),有3例患者(占6.0%)發生尿潴留,有3例患者(占6.0%)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個性化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低于參考組患者,P<0.05。
個性化護理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此護理模式的宗旨是以患者為中心,根據其具體情況對其進行相應的護理。在本研究中,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中醫醫院采用個性化護理模式對5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個性化組患者術畢至首次下床的時間〔(10.19±3.85)h〕、住院的時間〔(4.46±0.88)d〕、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9.32±2.85)h〕均短于參考組患者。個性化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低于參考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的效果良好,可顯著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