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雨
摘 要 2015年以來,我國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呈現了井噴態勢,涌現出大量個性突出、形態多樣的綜藝節目類型,2015年可以說是網絡綜藝的爆發年和蛻變年。網絡綜藝節目雖然在數量上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在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著同質化、核心人才缺乏和價值觀念偏差等問題,阻礙了網絡綜藝節目的持續發展。文章從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節目特點、文化隱憂幾個方面,分析其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所具有的特征,并對未來網絡綜藝節目發展趨向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 網絡綜藝;同質化;素人;展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8-0109-04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視頻媒體對電視媒體造成巨大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受眾的收視習慣。視頻網站以其創新性的節目類型、靈活多變的表現形式、勁爆的話題尺度、知名主持人和明星加盟以及廣告商的大力支持,使其綜藝節目品牌口碑傳播廣泛,點擊量飆升,在短時間內引起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
2015年是網絡綜藝節目走向成熟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該年度踴現了《笑霸來了》《愛上超?!贰杜嫉胃枭癜 贰镀孑庹f·第二季》和《我們15個》等多檔優秀的綜藝節目,各視頻網站對網絡綜藝節目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使其制作節目的質量更為精良,商業模式更為成熟,受眾認可度顯著提高。因此各大視頻網站都傾盡全力打造具有自身品牌代表性的綜藝節目,率先占領市場,搶奪商機,分食網絡綜藝節目這塊新鮮美味的大蛋糕。尼爾·波茲曼:“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1 ]”。網絡綜藝節目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但是一個個被“泛娛樂化”的社會隱憂也悄然而生。
1 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
網絡綜藝節目發展經歷了長時間的變革,從引入國外優秀綜藝節目版權到實現自主創新節目形式,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視頻網站自制綜藝節目開始于2007年搜狐自制的脫口秀《大鵬嘚吧嘚》[ 2 ],由此打開了網絡綜藝的大門,網絡綜藝節目的影響力開始凸顯。2014年,洶涌的網絡自制綜藝浪潮將視頻網站、電視臺、節目制作公司、廣告主以及億萬觀眾紛紛卷入其中,網絡自制綜藝市場規模初現。伴隨視頻網站、傳統制作公司、新興制作團隊、自媒體的融入[ 3 ],2015年以來網絡綜藝節目在數量上實現爆發式增長的同時在質量上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吸引觀眾的持續關注。
1.1 網絡綜藝節目擁有廣闊的市場
網絡綜藝節目能在短期之內迅速發展與市場的剛性需求分不開,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對網絡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需要更為優質的娛樂節目。雖然電視綜藝體量龐大,但近兩年未出現“現象級”的節目,以往爆紅的如《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和《爸爸去哪兒》等節目在經歷幾季更新后,也出現增長疲態,綜合指數已遠不如前。在這個大背景下,網絡綜藝節目以其強大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搶占節目份額,擁有越來越廣闊的市場。與此同時,網絡綜藝節目將眼光投降更為精準的受眾群體,如《吐槽大會》將“圈子文化”搬上網綜舞臺和《中國有嘻哈》將Hip-hop文化推進大眾眼前,越來越多的小眾文化[4]可以與觀眾產生共鳴。
1.2 網絡綜藝節目具有新穎的形式
網絡綜藝節目注重節目形式和內容的原創性和多元化,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和社交性。最初的網絡綜藝節目用新穎別致的節目形式、稀奇搞怪的嘉賓形象和個性化的節目觀點吸引觀眾的眼球。隨著以《奇葩說》為代表的原創自制網絡綜藝節目走紅,“辯論熱”開始興起,出現了《黑白星球》《奶奶說》和《暴走法條君》等相類似的節目,借助于嘉賓對于一些富有爭議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對大眾的傳統觀念造成強烈的沖擊,引起廣泛熱議。網絡綜藝節目借助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節目形式也更加豐富。一方面,引進國外優秀節目版權,結合中國市場環境和受眾特點,進行適度創新,創造出更加獨特的綜藝形式;另一方面,經過近幾年的探索中國電視節目制作人的原創能力大大增強,再加上網絡文化深入人們的生活中,其衍生出的話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使網絡綜藝節目出現了繁花似錦,爭奇斗艷的局面。
1.3 網絡綜藝節目注重文化的發展
網絡綜藝節目的“媚俗化”“低俗化”[ 5 ]現象曾是研究者從文化消費視角探討的網絡綜藝節目的特點,隨著網絡綜藝節目的不斷發展,社會影響逐漸加深,制作方有了更強的文化自覺意識,他們把“文化情懷”“社會正能量”和“傳播公益”等一些時代熱詞植入到了網絡綜藝節目中,把網絡綜藝的舞臺從線上發展到線下。
2017年,《人民日報》報道了《拜托了冰箱》節目組聯合壹基金推出的“智能愛心冰箱”[6]計劃,該計劃致力于號召社區居民實現食物共享,使小冰箱成就了大公益。除此之外,《吐絲聯盟》推出“青春成長解壓神器”的概念緩解青少年壓力;《拜托了衣櫥》推出“這個冬天不太冷”計劃,為山區兒童捐贈衣物;《見字如面》節目以書信為載體,帶領觀眾重溫中華文化的精神魅力和生活智慧。網絡綜藝節目從形式和制作上都更加去貼近“人”本身,真正實現了“網綜+公益”“網綜+文化”以及“網綜+思辨”等一系列節目形態改革。
2 網絡綜藝節目的特點
網絡綜藝節目作為在網絡環境中誕生的新的節目形式,其自身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不同于傳統電視節目的單向輸出模式、固定時間屬性和內容歸類屬性。網絡綜藝節目是觀眾自我表達的一種呈現,觀眾本身就是節目制作的一部分。自從有了網絡視頻播放平臺,觀眾就獲得了更多收看的權利。觀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節目類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及任何環境下,通過快進或后退的方式觀看網絡綜藝節目。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網絡綜藝節目以其獨特的價值觀、嶄新的視頻邏輯以及新奇的應用場景,更好地服務于目標受眾。
2.1 眾籌的獨創話題
眾籌本身源自眾包,在娛樂產業眾籌模式也應用較廣。網絡綜藝節目通過受眾對節目話題的眾籌,使受眾來參與到網絡綜藝節目的創作中,從而增強網絡綜藝節目的獨創性。
如《你正常嗎?》《火星情報局》和《奇葩說》這幾檔優秀代表性節目,每期節目都要展開網絡征集和話題投票,將多數人的意見納入到節目的生產傳播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層話語方式的特點、關注問題的差異以及價值主張的異同。經過網友提供想法,節目組人員經過再創作,使制作者思想和受眾思想有機結合,讓網友在綜藝節目中看到自己的參與成分,從而吸引網友積極參與,增強網友對于節目的認同感,牢牢抓住了市場。
2.2 多樣的節目人物
在節目人物選擇和使用中,網絡綜藝節目在保證符合節目定位的前提下,尋找具有特點的藝人明星,打造節目的品牌力量。如主持人、嘉賓的形象多與節目的風格定位相關。在《奇葩說》里,主持人馬東風趣幽默,導師高曉松博學思辨,蔡康永溫情細膩;在辯手的選擇上尊重個體的差異性,要么語言風格犀利尖銳,要么人物形象與眾不同。
騰訊訪談節目《十三邀》,一改傳統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主持人許知遠偏見的視角出發,帶領觀眾在與具有社會模板作用的嘉賓對話,在對話中看見嘉賓個體對于社會的反思,以及反思后與主持人交談中碰撞出來的精神火花,給人一種跳脫世俗泛娛樂化的感受。
2.3 敏銳的市場導向
在網絡綜藝節目受眾群體的構成上,大多數網絡綜藝節目受眾定位都以年輕人為主,特別“90后”“95后”和“00后”等人群成為網絡綜藝的中堅力量。尤其是網絡綜藝節目僅僅在互聯網平臺播出,這無疑就決定了觀眾年輕化的特點。在《奇葩說》宣傳片的結尾處甚至出現了“40歲以上的人請在‘90后的陪同下收看?!边@樣的文字,顯示出節目組用年輕人的思維制作節目,以表現他們的所思所想與語言方式的節目特點。以《飯局的誘惑》為例,它的話題是純屬娛樂性質的,深扒明星隱私,加上觀眾的窺視心理,無疑就制造了天然的傳播話題,吸引了很多年輕受眾的的目光。
2.4 個性的主持風格
從網絡綜藝節目主持人的主持風格來看,為了展現節目不同的定位,面對具有差異的受眾,主持人多采用與節目主題內容相契合的表達形式,且極富獨特的個性色彩。
像《奇葩說》采用主持群的新形式,馬東、高曉松、蔡康永組成了“馬曉康”主持團隊。馬東是《奇葩說》主持群的總主持,用機智幽默的語言,恰到好處的把握節目節奏。高曉松,是知名音樂人、媒體人,他語言犀利獨特,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蔡康永,是著名臺灣綜藝節目主持人,他知識淵博,文質彬彬,說話溫柔卻充滿力量。他和高曉松每人帶領一隊進行辯論。他們的結辯語言一個溫和一個犀利,但都充滿了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經驗,讓觀眾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2.5 張力的后期剪輯
一個節目成功呈現在觀眾面前,離不開臺前主持人和嘉賓的賣力表演,更離不開幕后人員的統籌剪輯。網絡綜藝節目以其精彩絕倫的剪輯技術,更加強調節目定位的準確性,對于節目情感節奏、話題節奏和整體起伏的把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明星大偵探》懸念叢生的情節構建,成功引起觀眾對于后續節目的關注、《火星情報局》驚喜搞笑的鬼畜[7],配合了觀眾心理的情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和《拜托了冰箱》直擊觀眾內心的搞笑花字,都滿足當下觀眾對于網絡綜藝節目的期待,絡綜藝節目越來越多的后期剪輯亮點贏得屏幕內外的贊譽。后期剪輯在綜藝節目中扮演著內容重建的重要作用,推動情節的發展,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增加了網絡綜藝節目的亮點、看點以及和觀眾的互動。
3 網絡綜藝節目文化隱憂
面對網絡綜藝節目的快速崛起與發展,網絡綜藝已經成為網絡視頻平臺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內容。從興起初期的良莠不齊,經過2015年網絡環境整改的蛻變,網絡綜藝節目在文化建設方面,體現了應有的專業素質,但從目前的節目分析,網絡綜藝節目仍然存在內容與質量的問題。網絡綜藝節目的商業模式發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獲得了更多的投資,但在高速發展之下,網絡綜藝節目也暴露了同質化、人才缺失和價值觀念存在偏差等問題,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化隱憂。
3.1 內容同質化
“同質化”[8]現象曾是網絡綜藝節目的顯著特點,2015年網絡綜藝節目播放量排名靠前的節目,在題材和內容方面獨辟蹊徑,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同類型節目的跟風,擾亂了市場的規范秩序。
《奇葩說》的走紅,讓各大視頻網站嗅到了商機,引發了同類節目的增長,網絡平臺隨后出現了《暴走法條君》《火星情報局》等語言類辯論節目,看似繁花似錦,但再也沒有達到《奇葩說》的轟動效應。一檔節目在社會上引起“現象級”話題的背后必是制作人嘔心瀝血的創意和精心制作,同質化的節目不但不能取得高點擊率,而且還會引起受眾反感,適得其反。網絡綜藝節目要想取得觀眾的認可,就必須在節目創新上下功夫,深層次挖掘核心創意,才能正確把握時代的導向,從而脫穎而出獲得長久發展。
3.2 缺乏核心人才
網絡綜藝節目具有獨創性,因此在節目制作人方面具有更高的水平要求,需要具有專業性、創新性和責任感的高層次的制作團隊。從新興產業的發展來看,核心人才的匱乏嚴重影響了網絡綜藝節目持續發展。
網絡綜藝節目在內容和形式追求創新,但是當下有些制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唯播放量是首,一味迎合觀眾,忘記了引導觀眾的社會責任,片面追求眼球經濟,過度依賴明星和話題效應,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雖然傳統綜藝藝人開始在網絡綜藝中試水,但仍然缺乏具有帶動能力的嘉賓,人才的缺乏問題日漸突出。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網綜節目必須要提高從業者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養,掌握核心技術人才,才能占據娛樂的高地。
3.3 價值觀存在偏差
隨著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有些網絡綜藝節目的話題與主流價值觀相悖,出現了例如“拜金主義”“互撕文化”和“黃色暴力”等錯誤的價值觀念。甚至很多節目認為,只有話題尺度足夠大,節目內容足夠污才會火爆網絡。
比如《魅力研習社》《吐槽大會》《夜夜談》等網絡綜藝節目,都在尺度和污文化[9]上無所不用其極,借此謀求關注度和點擊數量,從而獲得廣告收入之外的各種經濟利益”,長久下去,這種打“擦邊球”的行為必將被到市場的淘汰。做出符合法律和傳統主流價值觀的好節目,才能獲得長久發展。因此,正確把握網絡綜藝節目的話題尺度,提高節目格調,才能讓網絡綜藝節目走的更遠。
4 對網絡綜藝節目的未來展望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網絡綜藝節目依托于互聯網平臺,憑借其優勢,獲得了觀眾的青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網絡綜藝節目在2015年后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空前成功,引得各大視頻媒體平臺競相制作更為優質的節目,在獲得巨大社會關注的同時,也更加獲得廣告商的青睞,實現“品牌效果+經濟效益”的成功。于是,更多的節目創新形式,也將出現在未來的網絡綜藝節目中。諸如網絡直播綜藝節目[ 1 0 ]的出現及流行即是一例,除此之外其他新型網絡綜藝節目形式也呈現了一定的趨勢。從節目價值導向、節目生產研發機制及其運營方式[ 1 1 ]等角度闡釋的網絡綜藝節目的出路對展望網絡綜藝節目的未來有一定啟發。
4.1 “明星+素人”的節目模式
隨著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在真人秀節目中出現了“素人[ 1 2 ]”這一元素?!八厝恕保屍胀ㄈ俗呷牍娨曇?,參與到節目中與明星產生互動,可以說是網絡綜藝節目取得的一大進步。傳統電視綜藝節目多采用明星參與,而網絡綜藝節目融合了明星與“素人”,既有可看性,又能夠與受眾拉近距離,提升節目的真實性?!镀孑庹f》采用的就是馬東、高曉松和蔡康永等明星,帶領一眾“素人”開展辯論的節目形式,“素人”發散性的個性思維,讓節目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稅凵铣!贰赌阏帷泛汀段覀?5個》等素人參與的節目,也得到了觀眾的青睞,都實現了口碑與播放量的雙贏。
4.2 垂直化的節目形態
垂直化[ 1 3 ]節目是指具有專業性和指向性,擁有固定受眾群體的節目。網絡平臺的一大特點就是將節目類型細化,使受眾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選擇自己所喜愛的節目類型。網絡綜藝節目在制作時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為節目做好明晰的受眾定位。
同時,也可以根據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清楚地看見某一類型節目的空白和飽和,從而為節目創作提供參考。垂直化的節目形態有相對穩定的固定受眾,通過細分內容打造節目品牌,做到定位準確。例如美食類節目有真人秀《廚妖記》《食神駕到》和《穿越吧廚房》等,為觀眾提供更多美食的分享;情感婚戀類節目包括《單身戰爭》《擁抱你的世界》和《愛的時差》等,針對單身人士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音樂類節目《超級大事發聲》《我們的偶像》和《Young榜》等成為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音樂盛宴。
4.3 成功的商業模式
網絡綜藝節目蘊藏著的巨大商業價值,尤其是在網絡廣告領域,其精準度更高,潛力更大。網絡綜藝節目的再次發力,其突出優勢在于對廣告的嵌入,商業模式的成功,其中網絡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和《明日之子》的制作成本都超過了2.5億。網絡綜藝節目主題和形式豐富多樣,在網絡播出平臺擁有高點擊率,與傳統電視節目相比,網絡綜藝的廣告投放費用低,社會效果明顯,吸引了各大品牌贊助商將投放目光轉向在網絡綜藝節目上。
4.4 大IP下的節目創新
2017年12月15日,由游戲《王者榮耀》改編的實景真人對抗賽《王者出擊》正式在騰訊視頻播出。《王者榮耀》作為時下熱門的網絡游戲,擁有龐大的粉絲用戶,具有很強的社交性。
這一次將線上游戲轉變為線下的綜藝節目,無形之中就為節目本身增加了很多的話題和受眾群體,加上眾多明星的的加盟,可謂是“未播先火”。將游戲中的人物、場景、賽制規則轉化為節目中的游戲,帶給受眾強烈的新鮮感和期待,游戲的大量粉絲也會逐漸轉化為節目的粉絲,實現了節目和游戲的雙贏。由此可見,利用大IP粉絲進行節目創新和節目落地的可能性,也許在將來會呈現出更多的以網絡熱門小說、熱門電視劇為藍本的大IP網絡綜藝節目。
5 結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用戶大幅度增長,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前景廣闊。網絡的自由環境和強大的包容性,給予了網絡綜藝節目廣闊的創作空間,但是由于過度注重播放量,加上監管制度相對寬松,也容易制作出不符合公眾行為規范的節目。因此網絡綜藝節目要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克服和改進發展中的頑疾,打造自己的節目品牌,在制作精良的節目上多下功夫。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肖本雙.中國視頻網站PGC節目的媒體景觀及傳播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4.
[3]趙珊珊.媒體融合環境下網絡綜藝節目制作機構探析[J].新聞戰線,2017(22):131-133.
[4]姚祎.《中國好歌曲》中的獨立音樂:小眾文化的推廣與妥協[J].視聽,2017(2):14-15.
[5]韓楨儀.淺析網絡綜藝節目背后的文化消費觀[J].中國報業,2017(24):12-13.
[6]搜狐娛樂.被《人民日報》點贊的那些騰訊視頻自制[EB/ OL].http://www.sohu.com/a/161257054_351788.
[7]楊紫萱.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B站“鬼畜”視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8]蔡頌,叢楊.沖突、融合與自新: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困境與出路[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1):174-178.
[9]彭夢盈.網絡綜藝“污力全開”的成因及影響[J].東南傳播,2017(3):78-81.
[10]劉翔云,曾一果.當前我國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及趨勢[J].電視研究,2017(8):18-20.
[11]朱傳欣.融合與抵牾——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轉型升級[J].中國電視,2018(4):81-84.
[12]周欣欣.得“星”應手“素”能生巧——素人真人秀的市場表現及發展趨勢[J].視聽界,2015(5):28-33.
[13]羅霆.互聯網+真人秀:2016真人秀的格局形態問題[J].新聞戰線,2017(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