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窮
摘 要 廣播節目與視頻直播的相互融合已成現實,但在融合發展中逐漸暴露出問題。為此,本文先從廣播與網絡視頻直播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后就兩者的融合實踐進行路徑探索,最后發現兩者之間在融合過程中存在些許問題,于是本文針對問題給出建議,以使廣播與網絡視頻直播能夠實現相互促進發展。
關鍵詞 網絡視頻;廣播節目;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8-0141-02
1 廣播與網絡視頻直播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圖像社會或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使得現代人更愿意通過圖像主觀內容,而這也使得以傳播聲音為主的傳統廣播媒體陷入傳播困境。同時,網絡視頻直播的盛行,更是擠壓著廣播的生存空間,為此學界和業界不得不思考:以傳播聲音為主的傳統廣播媒介具有借助網絡直播的圖像特征,以拉近與受眾傳播距離的可能。答案是肯定,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首先從傳播形態上講,廣播屬于傳統媒介中的一類,而網絡視頻直播平臺卻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而存在的社會化傳播媒體,通過普通網絡用戶的參與,可以實現內容的創造、共存及傳播,從而及時有效地滿足互聯網時代的用戶的對信息的碎片化需求。其次從信息權威上衡量,廣播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其媒體公信力較為良好,尤其在發布權威信息時,而不足之處是信息反饋性能較差,為此可以借助網絡視頻直播的互動性強、存儲功能強大等優勢實現新的傳播突破。此外,網絡直播視頻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數據資源,它包括收看的受眾群的數量、類屬層次、消費能力及使用習慣等決定媒體內容走向的關鍵性信息。而這數據資源的獲取可以幫助傳統廣播媒體調整選題方向及制作形式,從整體上提升節目質量,進而生產出符合受眾需求的節目形態。也因此可知,網絡視頻直播與廣播節目的融合,并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具有可行性,他們能夠互相影響對方,相互促進彼此,以實現廣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及公信力的提升。
2 網絡視頻直播與廣播融合的現狀
2.1 融合并行,節目優質
傳統媒體形式的廣播以傳播聲音為主。而媒介融合時代,廣播媒體可以借助網絡視頻直播的形式,以圖像和聲音兼具的傳播模式傳遞信息給廣大受眾。如今傳統媒體背景下的節目的制作流程已經呈公開化狀態,這在某種程度上為它的轉型,即網絡視頻直播的廣播節目形態提供了參照樣本,但節目主持人的特色化需求卻仍是問題。美國好萊塢之所以能夠被受眾所贊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應,是因為它的組織分工明細且精準,而且采用兩種并行的制片制度,即制片人和明星。而如今商品經濟盛行的時代,明星效應隨處可見,廣播的直播完全可以參照好萊塢的運營模式,打造一批符合其傳播生態的“網紅”,以強化節目影響力及互動性,留住核心受眾群及吸引潛在受眾群。
2.2 助力廣播戶外節目
為了實現媒體的最佳傳播效果的傳播目標,網絡視頻直播形式的采用可以為廣播節目的戶外的播出提供可能。比如2016年4月,新浪“一直播”便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融合,并在安徽小崗村進行了一場《小崗村夜話》的視頻直播;當然,網絡視頻直播與廣播節目的融合,并非始至2016年,其實早在2012年,《中國鄉村之聲》的“愛·在鄉村”活動的系列場景便是通過映客、新浪“一直播”和“360水滴直播”等網絡視頻直播平臺播出。這一舉措不僅打破了傳統廣播的地域限制,而且還成功地實現了廣播媒體在傳播上追求的四力傳播目標。
3 廣播直播化出現的問題
廣播與網絡視頻直播融合的前提條件,是廣播能夠保持既有的優勢,并在融合時發揮出來。廣播既有優勢主要指兩方面:第一,廣播相比其他傳統媒介,擁有較好的時效性,以此拓寬了此類媒體節目的生存空間,尤其是在傳播重大事件時,可以隨時插播,并現場直播;第二,傳統廣播是一類需要依靠聽覺器官調動的單向度媒介,靠調動聽覺來接受信息,但此種伴隨特征便給網絡在線廣播的誕生提供了契機,不僅使得受眾完全可以在線收聽廣播,還可以辦公、聊天、瀏覽信息等,在某種程度上拓寬廣播節目的傳播渠道,給節目的二次傳播提供可能,以此為節目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3.1 節目主持人角色
廣播節目的主要組織者、制作者及播出者是節目主持人,為此媒介融合時代廣播事業在尋求良性發展的同時,節目形式也應該走出傳統的直播間,逐漸多樣化,這其中包括節目主持人角色的轉換。傳統媒介形式下的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工作空間主要以直播間為主,他們僅需要通過聲音傳播信息,但是網絡直播時代,主持人的工作范圍已經不再局限于演播室,也是拓寬到任何場所、場面,以傳遞信息、協調社會及傳承文化。為此,廣播節目主持人應清晰地認識到現場這一點,并準確把握現場主持人與平時做節目的異同點,從而靈活運用播音形式,努力提升自我的播音素養,在網絡直播中展現個人魅力。此外,廣播節目主持人角色的轉變除了對傳播形態的物質層面的認識轉換外,還應密切關注網絡話題和熱點議題,鍥而不舍的學習,捕捉新知識和新觀點,提高新聞敏感,制造話題,發揮輿論引導功能。
3.2 節目內容單一性
前文談到,傳統廣播是一類依靠聽覺器官進行接收信息的傳播媒介,其節目種類和播出方式相比電視和網絡較為單一,而與網絡視頻直播融合后,節目種類及播出方式均有所豐富,但是唯一存在不足之處是思考傳統廣播背景下的單一節目內容是否可以移植于網絡視頻直播平臺,并作為重點調研事項。比如,傳統廣播背景下的新聞訪談節目,如果移植網絡視頻直播平臺,其主持人與嘉賓的交流的議題、對話內容及主持人的聲畫構圖等方面是否應有所調整,其調整尺度多大等問題。
4 廣播可視化中的具體對策
4.1 主持人角色的轉型
媒介融合時代對電臺主持人的要求相比傳統廣播時代更高,為此主持人亟待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以滿足時代的需求,更好地使用新設備、新技術把握受眾需求,進行主持。當代傳媒界普遍認可“內容為王,渠道制勝”的營銷理念,在保證節目內容優質的前提下,從支持人的風格創新、從業觀念上轉變,從而從整體上提升節目內容質量。此外,風格創新及從業理念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循漸進式的,為此主持人應強化學習,提升自身,學會面對、適應鏡頭,給受眾以視覺沖擊。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不同,它可以在直播時與普通用戶通過彈幕的方式進行互動,而普通用戶的不確定性,又對主持人的隨機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節目內容豐富精彩。
4.2 細分受眾群,有針對性地打造節目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崛起,沖擊著傳統廣播頁的發展生態,但是危機的同時也蘊藏著轉機。比如,前文談到的網絡視頻直播背后的大數據所蘊含的受眾的數量、層次分布、消費習慣及能力等相關信息的使用,便有助于廣播可視化的分類,以精準定制符合不同受眾需求的廣播節目。此外,針對原有的聽眾和移動用戶,廣播應做好節目的內容關,突出廣播的伴隨性,并將其發揮出來,從而打造融合形態下的優質節目。
4.3 原創優質內容,塑造品牌意識
關于優質內容的創造問題,筆者認為當代社會已然是一個UGC,即全民參與直播生產內容的時代,但是他們雖然可以生產具有重要性、趣味性等新聞價值的話題內容,但是因為缺乏專業素養,其生產出的視頻畫面相對粗糙,并在某種程度上稀釋了視頻直播平臺的優質要求,為此可以依靠傳統廣播電臺的專業團隊策劃及設備技術支撐并彌補了這一缺點。為此廣播與網絡視頻的融合可謂在以實踐論證了“內容為王,渠道制勝”的論點,為廣播的做大做強提供了可能。
4.4 打造有溫度的媒體
網絡直播和廣播融合所顯示的優勢眾多,但是最顯著的優勢便是受眾不僅被高度賦予媒介接近與使用權,而且還能與傳播者進行即時互動,但是優勢的同時也成為直播平臺秩序混亂的原因之一。廣播與網絡視頻直播的融合,可以互補各自的優勢,從而打造有溫度的媒體性能。比如在全國都享有較高贊譽的廣播欄目《黨風政風熱線》,便是采用網絡視頻直播的模式,邀請與話題相關的只能部門做客直播間,與受眾現場互動,聆聽他們的心聲,不僅留住核心受眾群,還吸引了一批潛在受眾參與互動,即問即答。這一模式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廣播的空間局限,拓展了受眾接受面,開啟了一個受眾與媒體零距離互動的傳播時代。
參考文獻
[1]楊冉.幕布后的表演—場景理論視角下的網絡直播[D].合肥:安徽大學,2017.
[2]王睿.媒介環境學視閾下互聯網受眾的“異化”異化危機[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
[3]王倩.基于手機的人際交往形態演變研究——媒介環境學視角[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4]陳慶婷.媒介環境下中國粉絲文化的變遷及其演變規律研究(1978年—今)[D].蘭州:蘭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