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新的課程方案和地理課程標準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同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凝練提出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面對高中新課程改革,我們要深入學習新的課程方案和地理課程標準,領會地理課程基本理念,把地理核心素養滲透到每一節地理課中,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高中地理課程結構包含三類課程
依據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高中地理課程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以前的必修和選修兩類課程,變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見下表)。其中,必修課程的內容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滿足全體學生基本的地理學習需求;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內容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加深或拓展,以滿足部分學生升學考試或就業的需要;選修課程提供多樣化的課程清單,以滿足不同學生出于興趣愛好、學業發展或職業傾向等進行選課的需要。
從下表中可以看出,必修課程共設2個模塊,即地理1、地理2,要求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每個模塊2學分,2個模塊共計4學分。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以必修課程的要求為準。選擇性必修課程共設3個模塊,即自然地理基礎、區域發展和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每個模塊2學分,學生可以結合其未來高等教育專業與職業方向進行選擇。選擇將地理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成績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生,需要修習選擇性必修全部3個模塊的內容,獲得6學分。選修課程共設9個模塊,包括側重自然領域的4個模塊、側重人文領域的3個模塊和側重技術與實踐領域的2個模塊,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進行選擇。
三類課程的設計,一方面注重基礎性和時代性,體現了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為基本框架,并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在課程中融入科學發展觀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識教育等;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學生多元發展需求的關注,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含的四個要素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該課程標準提出,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構建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可見,新課程改革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個要素,是通過地理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各自有豐富的內涵,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1.人地協調觀——正確的價值觀
人地協調觀指的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面對不斷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社會要更好地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協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人地協調觀”素養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分析、認識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成為和諧世界的建設者。
必修課程地理1主要學習自然地理,認識“人地關系”中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如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必修課程地理2主要學習人文地理,認識人地關系中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判斷人類活動和資源環境問題關系的初步意識。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與人地協調觀是不謀而合的。
2.綜合思維——思維方式和能力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必修課程地理1學習自然地理時,可通過說明一些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形成綜合思維。例如,說明土壤的形成因素,認識土壤的形成并非受單一因素影響,而是氣候、地形、生物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初步建立要素綜合,認識到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
必修課程地理2學習人文地理時,可通過說明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產業活動的區位因素形成綜合思維,如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有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還有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勞動力等社會經濟因素,并且社會經濟因素經常會發生變化,從而引導學生全面、動態地分析地理問題。
3.區域認知——思維方式和能力
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多種多樣,將其劃分成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加以認識,是人們認識地理環境復雜性的基本方法。區域認知素養有助于人們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必修課程地理1學習自然地理時,可通過描述和解釋特定區域的自然現象,形成區域認知,如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可選擇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風沙地貌等不同類型,認識不同地區的區域特征對地貌的影響。必修課程地理2學習人文地理時,可通過解釋不同地方的人們對產業活動進行區位選擇的依據,形成區域認知,如中國南方地區發展水稻種植業,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
區域認知在選擇性必修課程“區域發展”模塊中體現得最為突出,學生可根據不同類型區域的發展條件和現狀,分類思考區域發展問題、治理措施及發展方向,如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以某資源枯竭型城市為例,分析該類城市發展的方向。通過分析不同類型區域的發展,逐步形成因地制宜的思想。
4.地理實踐力——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
地理實踐力指的是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考察、實驗、調查等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提升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
在必修課程地理1的學習過程中,可運用體驗、觀察、觀測、實驗、野外考察等方式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滲透地理實踐力。例如,野外觀察河流地貌、土壤、植被等;在課堂上進行“熱力環流”實驗;利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圈層結構模型等。在必修課程地理2的學習過程中,可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現人口、城鎮、產業活動等人文地理數據及圖表,提升地理實踐力。
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建議
新頒布的高中課程方案將于2018年秋季開始實施。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對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了讓教師們更快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更好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研讀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既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依據,也是高中地理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依據。建議教師們深入學習和研究地理課程標準,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正確把握教學方向。
新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分為六部分: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實施建議,最后還有附錄1和附錄2,用表格的形式呈現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表現和水平劃分。
在研讀新課標時,要注意與2003版高中地理課程進行比較,看看有哪些新的變化。例如,課程的基本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4條理念都緊緊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從培養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展開。再如,新增加了“學業質量”,將地理學業質量水平分為四級,水平1至水平4由低到高、逐漸遞進。
2.分析內容標準,細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從宏觀到微觀分為不同層次。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教師們要關注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即“通過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要關注總目標下的4個具體目標: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學生能夠形成從綜合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學生能夠形成從“空間-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學生能夠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地理行動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在上每一節課時,還要制定更為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
課時教學目標的制定,需要認真分析和解讀課標中的內容標準,結合教材和學生具體情況進行細化,并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展開。例如,必修課程地理1中的一條內容標準是“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通過分析這條內容標準可知,學生需要完成兩項學習任務:一是識別地貌,二是描述景觀特點。完成學習任務的途徑是在野外直接觀察地貌,或通過視頻、圖像進行間接觀察。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汪清平老師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擇通過圖像進行間接觀察,并制定了以下課時教學目標:一是觀察、比較地貌景觀圖片,說出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并歸納其維度。(通過觀察,滲透地理實踐力。)二是依據地貌景觀不同維度的特點,對圖中地貌景觀進行歸類;觀察地貌景觀圖,進行正確歸類識別。(形成初級的綜合思維。)三是結合地貌景觀圖片的地理背景,制作出“地貌景觀面面觀”地理板報。(滲透區域認知,提升地理實踐力。)
3.設置真實情境,落實核心素養
教師在制定了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以后,還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才能使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地。華東師范大學楊向東教授指出,核心素養的突出特征在于:個體能否應對現實生活中各種挑戰性的復雜真實任務;教育或教學的功能在于,選擇或創設合理的情境,通過適當的活動促進學習的發生。
建議教師們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設置真實情境,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例如,選擇性必修課程“自然地理基礎”中有一條內容標準是“結合實例,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條內容標準強調“結合實例”,最好能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王雙老師在進行太陽高度角的教學時,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基于真實的情境設計了系列探究活動。活動一:觀察校園旗桿影子朝向與太陽高度的關系;活動二:探究不同地區太陽能板安裝角度的變化;活動三:探究校園停車位的選擇,哪些停車位不會被曬。以上三個活動都是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生在活動中激發了探究欲望,解決了實際問題,提升了地理實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