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芳卿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歷史和傳統的東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人類就是從不斷的探索、借鑒和汲取歷史的養料中取得進步、贏得發展,沒有歷史和傳統就不會有今天。所以,我們應最大限度地積極去搜集、整理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無可非議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尤其在當今科技高度發達、文化領域呈現豐富多元化的時代,很多傳統文化不被下一代接受,很難完整地自然地原生態地被傳承下來。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276-01
一、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的重要平臺,在教育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是勢所必然。
二、培養民族文化自覺性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文明的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重大轉變,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對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喪失自信心,各居住民族的文化正在被周邊的強勢文化所吞噬,從而失掉文化的多元色彩。讓民眾都能夠很好地了解自身的文化傳統,了解傳統文化中有些什么樣的東西,而且能夠對它有一個鑒別。
有了這樣的了解以后,我們才會真正地認同它。有了認同,才會去尊重它,然后才會有一個自信。這種認同是要建立在一種自覺的基礎之上,而不僅僅只是一種情感。
學校教育是社會成員實現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學校是將學生從家庭引向社會的橋梁。它作為向社會成員系統傳授、灌輸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的專門場所,將進一步鞏固和拓展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自我意識和群體意識,并通過較為正規嚴格的系統培養,確立社會成員對某種文化和政治價值體系的認識和認同,發展社會成員較為清晰的、完整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認同取向,形成社會成員較為穩固的身份認同意識。
三、教育傳承的社會意義
各地教育以服務地方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辦學的宗旨,在這個新課題上也是當仁不讓。高校匯集了大批的青年學生和知識精英,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造發展的主體。
高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可以為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專業指導。高校還具有科研創新的優勢,能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理論研究工作和教育實踐,調動學校內部各方面力量,爭取地方各界支持,舉辦學術研討會,設立研究機構,展示研究成果,為非遺教育傳承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保證。
高校在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傳承活動中,有相對于其他社會力量更加突出的優勢。
而近幾年的發展,這個問題已經深化,不僅僅是高校教育的普及,而從小對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勢在必行。
因此我覺得完全有必要在中學階段開展非物文化教育。這也是社會和國家的使命,是教育服務社會的具體表現,也是重大優勢所在。
四、教育傳承是提高精神文明質量的重要舉措
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的見證,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精神的瑰寶,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教育審美價值。
它的歷史文化價值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不同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積淀,反映著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與文化變遷,是現代和傳統對接的見證;它的教育審美價值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工藝技能、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能夠熏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質。
因此,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工作:
(1)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傳統,提高民族自信心;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格修養和審美理想,激發奮斗向上的追求精神,鍛造真誠和諧的人格魅力;
(4)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勵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5)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增強可持續發展力,讓學生理解“真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含義。
五、結語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是提高教育精神文明質量的重要舉措。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國家工程。校園傳承關鍵在于學生,學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人及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