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音
摘要:“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新課標》 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這個領域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音樂教學中的主角之一——歌唱教學亦是如此。
關鍵詞:小學歌唱;教學;創造能力;培養
然而,筆者卻從目前的一些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和一些教師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一些耐人尋味的現象。
鏡頭一:某節兩年級歌唱教學課上的拓展表現部分,教師在前面展現其優美的舞姿,要求學生隨教師一起舞蹈。觀者頷首稱道:不錯,跳得挺像?!
思考一:難道這就是歌唱教學課上的創新教育!歌唱拓展教學的目的竟是動作像不像?學生的創編活動“百花齊放”,卻惟獨少了歌唱的環節?
一次,筆者在教《草原》一課,幾個小朋友舉手匯報同一件事:“老師,他老在那兒瞎唱。”為了不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我便瞪了他一眼,并說:“只有和大家唱得和諧才好聽。”課后,卻越想越覺得自己有一種想聽他唱的需要。于是,我把這位小朋友請到身邊,結果無論我如何鼓勵、啟發,他也不愿意唱或許是想唱也唱不出來了。我真是懊喪萬分,他會怎樣唱呢?我就這樣扼殺了一個孩子瞬息的創造意識。于是,我想到了鏡頭一,創新意識需要教師主導下有意識地培養,而這位老師總是一味讓學生模仿他的動作,拓展的過程就成了一個由眼睛到手腳的過程,就只解決了“像與不像”的問題。因此,孩子只注重眼里的舞蹈,而沒有把它們放進心里,就只能重復別人。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創新思維的火花,關鍵是教師如何看待學生課堂上的各種行為,是點撥、引導、培養還是不言置否,甚至嚴厲制止。過分強調老師的權威性,就會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任務就變成了被動地學,也不用去想,因為一切答案和要求都是現成的。這樣一來做的結果看似能避免學生少走彎路,其實質卻恰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創造力。
鏡頭二:在一堂小學歌唱教學課上上,教師運用鮮活的多媒體教材,來了個從頭到尾均是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識譜練習、樂理知識傳授的教學過程。聽者無不稱道:“該班學生對音樂技能技巧的掌握已達到一定水平。
思考二:誠然,在新課改的進程中,有很多專家指出:“新課改不能忽視對孩子的音樂知識的教育”。可筆者卻總覺得像這樣的一堂課卻并不適宜。 “凡音之起,由心生也。”是在有了感情后,才去歌唱的。一味機械訓練,只會使人感到枯燥乏味,那也就談不上對歌曲進行二度甚至三度創作了。
在一次與一名在課上搗亂的學生交流時,他對我說: “老師,其實我也挺喜歡唱歌,可是我就是對那些音樂符號沒有興趣。”我說:“沒關系,你先把歌唱出來。”后來,我就常請他在全班面前表演唱,他漸漸有信心了,甚至和那些本不喜歡記號成為了好朋友。上學期,他在學校的唱歌比賽中獲得了“校園十佳小歌手”的稱號。他特意找到我,對我說:“老師,我真高興!謝謝你!”
“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而現今飛速發展規律的新時代需要大批創新型、開拓型的人才。因為,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的探索精神。
實踐一:在探索中,尋求“新”“實”“活”。
1、從“新”字上尋求突破,走出舊模式。要有積極創造的教學精神,科學地處理教材,關于發現突破口,找準聚集點,靈活地變換角度,把學生引入創造的情境。
2、從“實”字上下功夫,打好創造的基礎。面對信息社會的挑戰,要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努力鉆研教材,抓住知識點、育人點、訓練點,持之以恒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為創新教學打基礎。
3、從“活”字上做文章,邁向新臺階。歌唱教學要沖破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樊籠。我們要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神話,要尋找一種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體現時代特點的教材,打破傳統的教學歷年,把教材中一些內容進行延伸、修改、重組、再創造,讓學生的發展更廣闊,使課堂“活”而不亂,“活”而有序,做到寓教于樂,將自己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實踐二:創設環境,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知道,開發學生創新潛能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輕松的課堂氣氛,和諧的比學趕幫超的學習風氣。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在藝術的強烈感染下,學生可以自由想象,大膽創新。
1、民主的環境有利于萌發創新意識。民主的環境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冒險。在這種環境中,學生不會是俯首帖耳的“小綿羊”,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是獨立自主的人。在歌唱教學課上,筆者做到語言親切,態度和諧,用歌聲與學生交流,營造出和諧、民主的環境。教學實例:有位學生在我教唱《放牛山歌》這首歌后,提出要我彈鋼琴伴奏,改用牧童笛吹奏更符合歌曲原意。他沒有考慮否定老師的教學會不會有什么不妥,會不會讓老師感到為難和尷尬,只是憑著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提出了這一創意。試想,在一個沒有民主的環境中,學生怎能萌發這種創新意識?
2、愉悅的環境有利于激發創新靈感。音樂之美本身就給人以快樂和享受。如果音樂教師在實施創新教育之時,能很好地利用音樂的“愉悅性”“可欣賞性”這一特點,營造輕松愉快的環境,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緒,那他們的創新靈感將很容易被激發。如在新課程中的很多歌曲要求學生能主動地用小樂器為其伴奏,而實踐證明:學生邊唱、邊奏,確實增強了他對音樂的感受力。
讓我們的音樂才能伴隨課改春風,投身到創新的探索中去,讓歌唱教學插上創造的翅膀,給孩子們一個自由翱翔的天空吧!
參考文獻:
[1] 劉新玲. 論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素質培養中的重要性——以葫蘆絲教學為例[J]. 商. 2015(08).
[2] 喻海英. 如何用“歌唱教學”來提高小學音樂的教學效果[J]. 好家長,201(43).
[3] 馬可. 談小學歌唱教學中的興趣培養與技巧訓練[J]. 黃河之聲,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