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學生的思想更加復雜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加多樣化。把握新媒體環境的特點,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大學生
新媒體的出現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嚴峻的挑戰,但是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提供了一定的機遇,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好新媒體“雙刃劍”的特性,去正確、有針對性的使用。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機遇和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下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過去傳統媒介影響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部分使用的還是教師課堂面授的教育模式,比如,安排相應的課程、舉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講座、單獨講解等,教育形式相對單一,但在新媒體環境下,隨著各類新媒體的出現和作用,運用電腦、手機等媒介進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會更加便利和高效。這樣較為個性的方式向學生們傳授思想政治內容,方法更多方式更便捷,為許多新一代的年輕人所接受,如今,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會使用手機,并且都有微信、QQ和微博,在高校中的每個班級里也幾乎都有班級內部群,使用方式多樣化的媒介平臺,教師可以順利地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也減少了很多多面授課時的缺點,因為新媒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進行生動的圖文授課方式, 使得教師和學生互動變得更加便利,這也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新階段。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接的挑戰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綜合素養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過去傳統媒介影響下,針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是思想政治知識的傳授者和擁有者,因為過去的媒介還不夠高端,信息更新會相對比較緩慢,因而教師們掌握著思想政治知識和信息的主動權,相對具有較高的話語權。但是,在媒介融合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掌握和擁有知識和信息的來源不再只是教師,而是有了更多的渠道,這樣就使得來源形式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知識擁有權也就被打破,這種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單單需要教師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整理和獲取各種思想政治資訊,不斷將思想政治知識體系更新,還需要教師們要學會使用如今新媒介技術,掌握大量的搜尋整理媒介信息的能力,這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具備影響力和說服力。但是,因為有著不同層面的知識在結構上過于單一,思想政治的基礎知識不足夠穩固等等情況,現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適應新媒體通常會感到很困難吃力。
二、新媒體環境下構建高校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強調“人本性”
新媒體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任何人都可以發表意見、觀點。有些觀點貌似正確,但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煽動性,有些觀點甚至是錯誤的。大學生受理論水平和生活閱歷所限,不一定能夠辨別真假、明白是非,很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在新媒體平臺上,必須要有政治覺悟高、理論水平扎實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參與,要及時發現偏差,運用淵博的知識、清晰的邏輯和正確的觀點,揭露批判錯誤,去偽存真,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新媒體環境下,由于教育對象的個性化需求日益明顯,教育者在參與討論、辯論和引導時,一定要摒棄傳統思政教育枯燥、空洞的政治說教,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方式,注重話語轉化,構建與新媒體環境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互動性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還應體現主體間的雙向互動與溝通。互動性體現著教育主體間的一種平等關系。新媒體環境下,教育者要主動入網,開設屬于自己的新媒體平臺,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網絡能力、媒介素養以及話語創新能力,善于融合、提取網絡信息資源,接近教育對象的網絡關注點和興奮點,縮短與教育對象的話語距離,消除話語差異。當然,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一種情感交流的過程,教育者需要全身心投入,積極營造融洽的話語言說場景,重視受教育者的內在興趣和情感體驗。受教育者也需要以最大熱情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充分發揮話語主體作用,推進話語的創新與發展,使話語間的交流與溝通有理、有利、有節。同時,新媒體環境下,還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共享”,尊重主體間的話語差異,滿足各自的話語需求,體現出交流的平等性和包容性,形成積極對話、互不排斥、和諧融洽的話語環境。
(三)開發思想政治教育全新載體
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典型代表,其信息涵蓋量大、傳播速度快、表現形式多樣等特點早已被公眾所熟知。其中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使得一些社交網站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微博、微信、QQ等均有較高的人氣。教育工作者以這一類社交平臺為載體,潛移默化地以“碎片”的形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大網絡思想政治的師資隊伍
由于近些年來,各大高校都在加大擴展,大學生群體規模也愈加龐大,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但很大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師資力量不能與時俱進,加大力度和創新。大批的思想政治教師都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內在知識含量,但由于他們大多缺乏創新意識,思維較為僵化,不懂得運用網絡與學生間進行政治教學和溝通。同時,有一些較為年輕的思想政治教師,他們有著現代化的教學思維和熟練的網絡運用技巧,但是卻比較缺乏教學的實戰經驗,不能夠做到將網絡教學的優點很好的發揮出來。因此,需要在高校里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進行合理的分類,將具有充足的內在知識和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有關學習網絡技巧的培訓,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團隊構建符合新時代下網絡時代快速發展的要求。
(五)優化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一定的社會環境影響,需要優化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與實時性。首先,健全與完善校園新媒體的管理制度。在高校黨委的領導下,聯合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信息中心等部門,分工協作,明確責任,落實責任。其次,加強校園網絡監控管理。針對學校各老師、學生、工作人員,做好校園網絡的登記、備案工作,完善實名登記制度。學校網站、論壇和留言版要有專門的管理人員管理,及時發現和刪除各類負面信息。再者,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培養學生自律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注意關注學生動態,引導學生自覺抵制不良網絡行為。通過對學生進行新媒體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信息辨別和媒介運用能力,教導學生自覺抵制負面信息,積極動員周圍人遠離負面信息。
總之,新媒體已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舊有生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新媒體環境下的話語觸角、話語內容、話語表達以及話語方式等已經發生變化的現實,積極、主動地推動話語創新發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任建樹等.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永通,等.后期的陳獨秀及其文章選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唐寶林、賈可卿.略論陳獨秀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J].安徽史學,2001(1).
[4]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第3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5]賈鋼濤.近10年來國內陳獨秀晚年思想研究述評[J].理論導刊,2008(10).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G201736)
作者簡介:薛一箏(1987-),女,陜西延安人,渭南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