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要:柯達伊教學法屬于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列,是匈牙利著名的音樂家柯達伊提出來的 ,柯達伊畢生為匈牙利的音樂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多年的音樂教育經驗積累中深深感受到教學法的重要性。柯達伊教學法成為了世界廣泛運用的教學法之一,那么,柯達伊教學法具備哪些心理學依據呢?筆者在本文當中將從柯達伊教學法主張的理念出發結合心理學的知識進行分析闡述。
一、關于柯達伊教學法的相關文獻綜述
以主題搜索的方式在中國知網(CNKI)上查閱與柯達伊教學法有關的期刊論文,共得到1141篇期刊論文、碩士論文及新聞報導,經過篩選剔除無效文獻,共得到有效文獻118 篇。再通過文獻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對樣本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以下將柯達伊教學法的研究分為兩個時期。
(一)研究的初期
在研究初期,關于柯達伊教學法的研究課題較為單一,發表的論文不多。主要涉及了柯達伊的生平成就、教學法體系、創作的音樂作品等,這一時期的研究課題雖然比較單一但起點較高,該領域的研究者大多數來自國內不同高校的知名教授專家、學者,例如:上海音樂學院的汪培元、北京師范大學的楊立梅等教授,發表了各自的論文觀點。他們的論文旨在呈現柯達伊的個人經歷以及他的成就等等內容,主要向國人介紹一些關于柯達伊的音樂教育思想。
(二)研究的盛期
進入研究的盛期,這個時期關于柯達伊音樂思想研究從思辨研究走向于實證性的研究,研究主題開始變得更加豐富,研究內容廣度上不僅涉及民族音樂教育方面,還囊括了教學實際中如何應用教學法、以及各種教學法比較和個性特點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還存在兩篇文獻綜述類的文章,對一定階段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闡述。
二、關于研究柯達伊教學法存在的局限性
1.以思辨的研究方法為主
整合以上筆者查閱到的柯達伊音樂思想研究的相關文獻, 從中發現理論思辨類文章占的比重較大,不同的作者運用自己的所學所識對柯達伊教學法提出自己的間解。涉及教育教學實踐應用的文章則反之,較少。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方式常常以理論分析為主,而缺乏關于實地調研的實踐材料,缺少教學中親身體會,根本上無法真正有效地用于音樂教學實踐,達不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2.研究選題的重復率高
如今,關于期刊發表的雜志社門類形形色色,魚龍混雜。增加了投稿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可以借鑒前人的研究方法學習前人的研究理論成果。弊就在于方便了一些不學無術之人直接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或變相的重復別人的理論觀點 導致研究選題和觀點上的經常出現趨同,不利于形成社會健康的學術之風。關于柯達伊的研究論文觀點多與前人觀點接近或者類同。多以權威專家的論文觀點為參照物,理論研究目光短促,缺乏個性的創造,導致研究選題日益陷于同質化,單一。
三、從心理學的視角對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進行分析
(一)運用暗示教學法的思想選擇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
柯達伊倡導在普通學校音樂教學中系統地采用以匈牙利民歌為主的五聲調式音樂作品作為教材內容,曾親自到匈牙利的民間進行音樂采風,收集了許多當地的民謠和歌曲,堅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主線,向學生進行具體、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下一代從小就了解匈牙利的歷史和文化,從小就熱愛自己的民族音樂,對于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民族意識,與祖國建立深厚的感情,增強愛國的榮譽感和自豪感。讓愛好民族團結的種子從小就扎根于兒童的心理,起到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
(二)在合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使音樂形象可見。
歌唱在柯達伊教學體系當中處于核心地位,柯達伊認為人人有參與音樂學習的權利。讓每一個親近音樂,熱愛音樂。在他看來,人自身的歌喉就是一把美好的樂器,應該把歌唱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因為歌唱是最擅于抒發情感的音樂形式,也是大眾最容易接受的音樂學習方式。其中,合唱是集體歌唱的重要形式,通過合唱的編排,集體成員齊心協力而創造出美好動聽的音樂使人身心愉悅,陶冶性情,提高樂感。同時還能夠增強演唱者的協作意識。
在歌唱教學中柯達伊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如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利用柯達伊的手勢教學法,讓看不見的音高變得直觀可視。音樂教師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這個方法手勢,能夠指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歌唱的練習,培養音樂的有意注意,全神貫注于教師示范的每一個動作。不再擔心由于反反復復地糾正某個音的音高音準,而造成教學效率低,提不起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如果借助柯爾文手勢來呈現譜子上的每一個音,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于學生來說,如果采取以上的方式可以增強他們練習演唱的自信心,提高歌唱表演的欲望,不用擔心自己的音準問題而對唱歌望而卻步。柯爾文手勢需要邊唱邊做,這就對學生注意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心、手、 眼 嘴等多個感官機能的參與與協調,能讓學生更快、更好進入歌曲的教學
(三)在早期教育中培養幼兒音樂感知能力
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人們通過耳朵的聽覺來感受到音樂的各種形式與內容,因此培養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特別是音樂聽覺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幼兒時期是發展學生的各種感官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幼兒的學習效率高,沒有摻雜復雜的心理因素,教學效果佳,抓住幼兒音樂感知發展的關鍵期,對于兒童以后的音樂學習也是終身受益的。
(四)重視音樂教師的榜樣作用。
柯達伊曾在教師和導演之間做一個比較,相對來說認為教師要比導演重要的好幾倍,導演如果在集體中不得力,失敗的也許只是他自己一個人,但是一個不得力的老師,她失敗的后果會更嚴重,不僅在于她自己,還會波及到一代代學習音樂的學子。柯達伊認為要將好的音樂教給學生,就讓優秀的音樂家來擔任音樂教師。學生有很強的模仿心理,會把有威望的老師當中自己心目中的榜樣。因此重視教師的培養,造就一批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優秀的教師會建立民主的教學,會和學生建立融洽地感情,讓學生樂意親近教師,教師對他的諄諄教晦會一輩子深深地烙在心里。
參考文獻:
[1]龐婉芳.柯達伊音樂思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1980-2015年中國知網期刊數據的分析[J].音樂創作,2017(08):189-191.
[2]施力文.柯爾文手勢在小學音樂課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6(04):37.
[3]劉惠敏.淺議柯爾文手勢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的使用及意義[J].職業,2017(15):126.
[4]陳紅燕.談柯爾文手勢在音樂課堂中的心理學意義[J].音樂天地,2017(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