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國際經濟關系日益密切,對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要求。而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舉措。
但是,長期以來,包括地方高校向重點知名高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看齊,導致高校間的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趨同,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滿足具有國際視野同時又有本土特色的國貿專業類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因此,運用適當教學方法和手段,調整教學內容,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互動教學;地方經濟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國貿專業各類層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國際商務專業應運而生。很多地方性普通高校開始改革培養模式,培養國際貿易領域需要的 “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作為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也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教育改革的方向。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這一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必然要不斷改革和創新。
二、國際貿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較嚴重。
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中,過分重視傳授知識經驗,通常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現實之間的關系。過分強調教材建設,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束縛教學雙方的思維,導致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批判性、研究型學習,也難以引導學生關注國際貿易形勢,忽視國際貿易與生活聯系的體驗型教學;另外學生在學習期間很少受過系統的學術性科學思維和學習方法的訓練,缺乏獨辟蹊徑、開拓進取、親身實踐的勇氣,這樣難以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國際貿易人才。
國際經濟與貿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才市場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的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如何提高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使學生的理論與實際水平都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2)面對社會發展和需求的巨大變化,地方高校國際經貿專業教學內容單一,所培養人才在不能適應地方經濟社會需要。
對本專業畢業學生的職業走向及相應的知識、能力、素養要求進行跟蹤調查和系統分析,使學生就業的適應面較窄,職業發展后勁不足。隨著我國外貿業務的發展,專業業務崗位越來越多,如國際商務師、外銷員、報關員、報檢員、跟單員、等,國家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有些還要求持證方能上崗。而地方高校的國際經貿專業在確定教學內容時較少加入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3)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知識傳授為主,互動深入探討比例較少,對于培養人才質量有一定影響。
國貿專業面臨是應用型較強的專業,但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社會實踐機會較少,課堂又不能充分補充社會實踐較少的弊端,人才培養質量無法得到用人單位充分認可。
對于目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從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進措施
(1)引入互動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忽視學生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教師多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師生之間雙向互動較少,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采取啟發式教學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給學生自我發展、個性培養提供廣闊的空間,教學中改革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提出并實行“教學與實踐互動”和“教與學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視學生需求、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深刻理解相關理論和知識。
(2)引入全方位立體式考核方法。
單一的試卷評定學生成績的方式,難以滿足應用型、復合型、開放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考核方式可以將理論測試與實踐相結合,建立以基本理論知識測試為基礎、以綜合分析運用能力考查為延伸、以學生參與積極性為參考的綜合考評方式,“評”為主“考”為輔方法。可以采用“筆試30%+討論50%+小論文20%”的方式,也可以根據專業和選修性質不同對各項對權重進行調整。筆試可建立規范化的試題庫,考卷應體現基本知識點、重點,合理確定主客觀題的比重、難易程度的協調搭配。“討論+小論文”即為“評”,討論是評理論應用于實際的分析能力,著重分析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區域經濟在世界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及發展方向來展開;小論文是評學生整理文獻的能力,達到研究型教學的目標的一個臺階。“考”與“評”綜合給出課程考核成績。
總之,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基礎理論課的教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能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地方經濟的本土特色,靈活交叉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個性化差異,靈活決定教學程序,使得教學方法與手段能與課程內容性質相適應,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3)突出地方特色內容和培養職業能力相結合。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國際經濟關系日益密切,對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要求。但是,長期以來,地方高校向重點高校看齊,導致不同層次高校間的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趨同,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滿足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特色的經濟類應用型高層次人才,不能迅速適應外貿崗位,求職難現象。
因此,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以建立國際貿易專業突出地方特色,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具體針對“世界—中國—地方”三個層次,建立各自對應的內容體系、教學模式。這三級內容體系相互聯系,層層遞進。
參考文獻:
[1]蔣興紅,加強實驗教學,培養應用型國際經貿人才-對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驗教學的思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論文集),鄭旭煦主編,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0).
[2]張莢.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7,(4).
[3]程云潔.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科技信息,2008,(36).
[4]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研究及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2).
[5]馮頌妹. 構建《國際經濟學》新型教學模式的思路與對策 [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55-59,共5頁.
本課題獲重慶工商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項目(2014217)資助。
作者簡介:尹元福,重慶工商大學創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