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學校教育,不僅教書,更要育人,在中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員德育的背景下,充分發揮地理課堂的德育作用,對延展德育的內涵、增加德育的方式、豐富德育的內容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地理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要求。
關鍵詞:地理教學;德育
初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時期,更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學校教育,除了教書,更要育人。教育應引導學生心靈的成長,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獨立的人格、符合社會公德的道德品質、具有愛國主義的國家情懷,乃至關注世界和諧、人類命運的高尚情操。這是全員德育的時代,地理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而初中地理課程教學內容涉及廣泛,適合進行德育滲透。
一、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新課標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其中人地協調觀是核心主題。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人類社會要更好地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協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人地協調觀”素養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分析、認識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成為和諧世界的建設者[1]。此外,“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提升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
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所具有的思想性也要求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地理課程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發的地理課程”為基本理念[2],對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要求明確,也作出了相應的指導。
二、地理課堂是德育重要陣地
初中地理課程富含熱愛家鄉、熱愛祖國、關注全球以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育內容。
七年級上冊主要是世界自然地理,在這部分課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地球的相關知識、地圖的繪制與應用、世界的人口、語言和宗教等人文知識、世界的氣候及其影響因素、世界的的發展差異等。了解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了解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從中培養學生科學的地理思維,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能以科學的態度去看待身邊的事物、看待世界,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七年級下冊主要是世界地理中的區域地理。這部分課程提供了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點,利于學生掌握科學分析一地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并在對一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分析中,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八年級的地理學習均是中國地理的相關知識,學生可從中了解中國疆域、人口、自然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以及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情況及特點等。從而對我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初步的認識,培養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國遼闊疆域下,應如何更好地利用資源發展經濟,樹立人地協調觀,培養可持續發展思想。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措施
教育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有意義的事情要做得很有趣、很感人、很恰當,才能有效抵達人的心靈[3]。
1、關愛學生,提高德育教育的接受度
親其師,信其道。教育要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首先要有學生的配合,而關愛學生,可以更快更好地走近學生,也走進學生的心里。關愛學生,相信沒有問題學習,只有問題行為。初中生處在身心發展變化較大的階段,他們的問題行為很多,如學習問題、情感問題等等,每個出現行為問題的學生,背后都可能是復雜的因素共同影響的,有問題行為,不代表是品行問題,也不能簡單歸結為問題學生。關愛學生,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學生,愿意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愿意盡最大努力為學生提供幫助,愿意成為學生成長路上引導者、陪伴者,那就更能潤物細無聲地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開展多樣課堂活動,多種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講授法完成課堂教學進度的效率最高,但是較容易陷入滿堂灌的狀況。并且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生學習效果最好的是教授給別人,而最差的則是單純聽講。因此課堂上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實際開展不同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法、情境教學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等等,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讓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自然潛移默化地貫穿其中。
例如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可針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利用開展課堂辯論:讓學生分角色辯論應采用何種方式。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小組合作,查找資料,撰寫講稿,在課堂上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了解其他同學的觀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小組協作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表達能力。并且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有學生提出更換持方。辯論過程中,學生們熱情高漲,參與度高,并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對地理課充滿興趣。通過討論和分享,學生的辯證思維也得到很好培養。通過一次這樣的課堂活動,學生對我們反復提到的人地協調觀、可持續發展有更直接生動的認識。
3、開設第二課堂,在興趣驅使下進行德育教育
生活處處有地理。而我們身邊的地理,生動鮮活,學生觸手可及,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可借此開展第二課堂,學生在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指引下潛移默化受到德育教育。有條件的話可多開設地理興趣班、課外實踐活動等。我們學校初二年級的學生就到同安竹壩農場進行社會實踐,在三天的社會實踐中,學生根據參與時間的不同,可體驗插秧或者是收割水稻,真正體驗我國南方的耕地類型:水田,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雖然通過課堂學習或者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還是能知道這個知識點的,但是實踐帶來經歷與感受是無法取代的。此外,學生還能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體會勞動的辛苦與自豪。
此外,我們還可開展鄉土地理課程或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愛鄉愛校之情。如我們學校百年老校,是聞名中外的美麗校園,其中尤以嘉庚建筑最為特色。可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嘉庚紀念館等,并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完成一篇關于我校的演講稿或者導游講解稿。通過活動,學生對嘉庚精神有更深刻的認識,除了對身為本校學生的驕傲與自豪,也培養奉獻家鄉、奉獻母校的情懷。
4、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讓德育教育更直觀也更直接
教學資源多種多樣,來源廣泛,除了教材提供的資源和上述的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現在發達的網絡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網上有豐富的影視作品、圖片、案例、新聞,甚至音樂等等,都可以是良好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與時俱進的新聞、切合課題的案例或視頻資源,哪怕只是一個導入,給學生留下較深刻印象,對所要進行的德育教育有更直觀的感受。
例如在學習我國西北地區干旱半干旱自然條件形成的荒漠半荒漠景觀,提供新聞材料:克拉瑪依荒漠化治理的成果,從荒漠圍城到構建“環城市外圍生態圈”的人間奇跡。學生通過新聞、圖片直觀感受克拉瑪依曾經自然條件的惡劣,到現在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改善。通過對現實地理現象的學習,展示最直接的視覺沖擊,提供真實的對比數據,直觀體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培養人地協調觀,培養可持續發展觀。
地理是一門涉及知識廣泛的學科,具有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教育,尤其是環保教育領域更是具有獨特的優勢,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德育的觀念,深挖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更好地利用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2]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
[3]李季.自媒介時代中學德育問題“杠桿解”[J].中小學德育,2014(3).
作者簡介:陳秋雙,1988,女,福建省廈門市,中學二級,本科學歷,地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