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瑞
摘要:20世紀5、60年代是中國舞蹈學科發展的探索階段,大量的未知與空白需要舞蹈人去開拓、去嘗試。此時古典舞的發展也面臨著抉擇,對于戲曲的關照成就了諸多優秀的作品如《寶蓮》、《小刀會》等,但是這條路是否長遠?如何看待這條“取經”路呢?
關鍵詞:舞蹈;小刀會;舞劇
中圖分類號:J7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05-01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睜開眼吧,小心看吧,哪個愿臣虜自認。因為畏縮與忍讓,人家驕氣日盛……”每每聽到這熟悉的旋律,總能使我聯想到中華民族那段屈辱的歷史,想必80、90后對于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啟蒙,也來自這段熟悉的旋律吧!百年來的近、現代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痛與恥辱,太平天國、義和團、維新運動、辛亥革命一次次斷送了我國多少志士仁人,《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寥寥數筆卻割舍了我中華大好河山。面對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廣大愛國之士齊聚上海碼頭組建了小刀會,豎起了“順天行道”的正義之旗……
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可以說是金庸借郭靖之口,表述其對于“俠義”的理解。民族舞劇《小刀會》亦可是彰顯“為國為民”藝大作,與《盜仙草》、《劉海戲蟾》等前期改編戲曲進行創作的舞劇相比,該劇也算得上關注現實、視野恢弘。《小刀會》取材于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這一歷史事件。舞劇《小刀會》以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再現了底層老百姓追求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壯麗詩篇。舞臺中借助生活化的場景、環境以及真是的歷史事件與真情實感,力圖給觀眾呈現出那段不忍回首的往事。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藝術中的生活又怎能囊括現實中的千萬分之一呢?內憂外患之下的舊中國已經岌岌可危,清政府的懦弱和冷酷與列強的貪婪和奸詐一股腦的傾瀉在那群平頭百姓頭上。死亡或者死亡,是他們的選擇!小刀會的選擇是時代的利刃逼迫下的選擇,底層百姓的醒悟還算不上是個體意識的主動覺醒,因此他們不可避免的具有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然而小刀會客觀上卻成為了真正的“俠義之士”。殺富濟貧、開倉放糧是對尋常百姓的救濟;滅走狗、殺洋人是尋求民族的覺醒。面對國將不國的險境,劉麗川只能先大家后小家面臨強敵,臨危不懼;潘啟祥只能臨危受命,以死傳書;周秀英只能以民族大義為重,隱逸兒女之情。舞劇《小刀會》的真實是一百年屈辱的真實,是真實的死亡與絕望,是真實的苦痛與悲傷,也是螳臂當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義的真實……銘記歷史不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銘記歷史不是為了揭開那苦痛的傷疤而是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落后是要挨打的。銘記歷史也是為了人類明天更和煦的陽光、更清涼的微風、更誠摯的溫暖……
二、反者道之動
舞劇《小刀會》可以算得上是“中國人自己講述中國故事”的典型之作,其題材、語言、音樂、舞美、創作組都源自中國,甚至是連“神父”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僅就其語言層面而言,該劇大量吸收我國戲曲、武術、民間舞中的有益元素。其對戲曲的借鑒不僅全面而且極為巧妙。舞劇《小刀會》中依稀可見戲曲藝術的行當專屬性,該劇借以不同角色行當以適應劇中不同閱歷、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塑造,如用老生身段凸顯劉麗川的閱歷豐富、果敢老練,以武生身段塑造潘啟祥的堅毅矯健,將丑角與花臉語匯結合建構出走狗吳健彰軟弱與奸詐的雙面性格。劇中也借助大量戲曲中的技術性動作,如飛腳、旋子、圓場等展現戰斗的激烈場面。更為深刻的是,劇中語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戲曲中的手眼身法步、精氣神等內在的審美旨趣。為了追求線性敘事,劇中也存在大量的程式性語匯,并且部分抒情性、表意性動作之間的連接略顯僵硬了。甚至可以說,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舞劇《小刀會》對于戲曲的“摯愛”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正是這種對于戲曲的“偏愛”,才導致了當時所謂的“戲曲不帶唱”的評價。戲曲元素的運用并非作為舞劇優劣評判的標準,這不僅僅關于舞蹈藝術本身,更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語境。處于早期中國舞劇的探索時期,借鑒戲曲過程中產生了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這離不開當時中國舞劇藝術中對于民族性認知的局限性。然而正是在《小刀會》的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正是《小刀會》這一類舞劇的出現引發了我國舞蹈學科建設初期的建設思考,對于舞劇創作的關照,給了中國舞劇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民族化不僅僅在于一顰一簇之間,亦在于內在的審美屬性,民族化不僅僅在于漢族語匯,亦應以多民族視野甚至國際視野去關照。
三、沒有結尾的結尾
舞劇《小刀會》的結尾是“沒有結尾的結尾”。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走向了黑暗,看似死寂的夜色中暗藏殺機,深色的空氣透著寒冷的風,那是一個大國的悲涼與蕭瑟。一個個美滿的家庭摸索著黑暗,帶著對于前方的未知與恐懼前行,沒有退縮,不再猶豫,最寒冷的冬日下一步就是春,那是一個民族的新芽與曙光。這個沒有結尾的結尾又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是?源于生活的藝術似乎總是需要一個句號,或許完美,又或者其它,現實絕非如此。現實中的下一秒均是未知,或許如小刀會那般走向滅亡,或許絕處逢生天無絕人,又或許一往無前馳騁云海了……這種未知對于舞蹈或許不算壞事,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中國舞蹈事業的蓬勃發展,開辟了更多了路,鎖上了更多的深淵,選擇了中國人應有的身體,以身體語言發表時代心聲。
一個時代走向了黑暗,下一個時代迎來了曙光,病樹前頭萬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