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娟
摘要:設問作為一種教學的常規方法,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問題設計合理,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真正能讓學生體會到思考的快樂和滿足,真正讓物理課堂充滿活力。
關鍵詞:設問;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啟發思維;教師;教學功能;教學效果;問題鏈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設問引導法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引入課題的常用手段。利用課堂提問可以傳授基本知識、激活學生思維、進行教學反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能否順利完成,跟教師設計的問題密切相關。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提問的藝術和技巧,讓學生體會到思考的快樂和滿足,那么就會營造出一種有秩序的、愉悅的、師生關系融洽的課堂氣氛,真正讓物理課堂充滿活力。那么怎樣提問才能促使學生在生疑、解疑過程中愉快的獲得知識和能力?切實提高課堂效率。結合平時的教學經歷,談談本人的拙解。
1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視頻,進行巧妙設問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很多學生都愛觀看,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節目《荒野生存》學生特別愛看。在講《壓強》一課時,為了向學生說明壓強的概念,我截取了逃生專家貝爾的一段視頻讓學生觀看:在荒蕪人煙的沼澤地里,貝爾和妻子難以前行,因為每走一步都會深陷淤泥。于是貝爾就地取材,找來樹皮綁在腳下,做成了一雙大鞋。這樣他們在松軟泥濘的草地上雖然走得不穩,卻不用擔心陷入泥中。
奇特的異域風景、貝爾夫妻的機智和齊心協力克服困難的過程,都讓學生興趣盎然、積極討論。之后我向學生解釋了什么是壓力的作用效果——在壓力作用下使物體發生形變的結果,就像貝爾陷入沼澤地越深,我們就說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壓強就越大。這句話就是告訴學生:壓力和壓強是不一樣的概念,壓力是產生壓強的“因”。同時我拋出問題:(1)你覺得片子中貝爾夫妻誰對地面的壓強大?為什么?(2)貝爾可不可以背著妻子在沼澤地里行走?(3)貝爾做成的大鞋起到什么作用?(4)你能總結出壓力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嗎?(5)在視頻里誰的作用相當于砝碼?誰相當于小桌?誰相當于海綿?(6)你明白書中為何用海綿而不用木板嗎?(7)知識遷移:推土機的履帶為何做的寬大?啄木鳥的嘴為何長得尖尖?為何重載的車輛容易陷入泥地?讓學生結合視頻來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從而為下面的講解做好鋪墊。
從看視頻的過程到學生對問題的反應來看,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深受學生的青睞,它大大減少了教師講課的時間,增加了學生的觀察和討論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課堂效率。
2巧用設問,化抽象為具體
概念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由于概念本身比較抽象,學生感性認識不足,在“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下,很難有效解決學生對概念理解的困難。優化設問式中學物理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例如:九年級物理,《電功率》這一節是電學部分的核心內容。其中“電功率”的概念及其抽象,令學生費解。為了讓學生容易理解,輕松掌握,我在引入是設置了一定的設問情景,有意將此問題具體化,以下是教學實錄:
老師:這兒是一塊電能表,把它接入電路觀察一下,它的鋁盤是否在轉動?(接通電路,請兩位同學去觀察)
學生:沒有轉動。
老師:鋁盤沒有轉動說明了什么?
學生甲:電能表中沒有電流通過。
學生乙:電路中沒有用電器在工作。
學生丙:此時用電器沒有消耗電
老師:如果鋁盤在轉動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有用電器在消耗電能。
老師:電能表的鋁盤有時慢悠悠,有時急匆匆的,它又是為什么?
學生甲:用電器數量多時急匆匆,用電器數量少時慢悠悠。
學生乙:用電器功率大時急匆匆,用電器功率小時慢悠悠。
老師: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實驗,看看它到底與什么有關?
將一個100W的燈泡和一個1000W的熱水器分別接入電路,同學們猜猜看,哪個用電器使用時,鋁盤轉動得快?
學生:可能是1000W得熱水器使用時,鋁盤轉動得快。
(請兩個學生來參加,一個記錄時間,一個記錄鋁盤的轉動次數,老師記錄數據)。
老師:100W的燈泡4轉/分,1000W的熱水器44轉/分,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哪一個用電器接入電路消耗的電能多?
學生:1000W的熱水器。
老師: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哪一個用電器消耗電能快?
學生:1000W的熱水器。
老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正確。為了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物理學中用“電功率”來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電功率大,消耗電能慢電功率小。
簡單的情景簡單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輕松掌握了這一抽象概念,順利完成了教學目標。
3設計的問題要突破難點,層層遞進
突破教學難點是廣大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一個優秀的教師最能體現在引導學生從問題的提出,到層層深入去分析解決問題,最終使教學難點得到肢解,設計突出難點的問題在教學中顯得十分重要。
例如,在速度教學中,可以設計幾個具有臺階式的問題:(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哪些方法?(2)比較物體運動快慢需要設計哪些物理量?(3)s、t都不同時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在這三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活動變得嚴密而有序,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如在講調光燈工作原理時,若先提問:“調光燈是如何改變燈泡亮度的呢”?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然而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對調光燈內部的電路連接毫無所知,此問題就顯得無從入手。此時可將它細化為以下幾個問題:(1)當通過燈泡的電流改變時,燈泡的亮度會改變嗎?(2)那么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改變電流呢?(3)改變電阻只需改變影響電阻的因素即可,那么改變哪個因素操作簡單呢?這樣隨著問題的逐步深入,調光燈的原理就不攻自破了。
總之,設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要疑而不難,引人入勝。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分層次,搭臺階,深入淺出、化難為易,講究提問的時機、技巧,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
4優化設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不少問題的提出總想由學生來回答,選擇什么樣的學生來回答財有價值或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才最符合全體學生發展的原則,這也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
(1)激發興趣問題選擇基礎較弱的學生
在引入新課或得出結論時提出問題應針對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引入新課或復習舊知識更是如此.引入新課應激發學生得興趣, 這時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全體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心里要求,給落后的學生有所展示,一開始就讓他們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來,所以我們要想法提出合理的問題讓他們能回答.例如在講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時,我們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相關問題:(a)為什么要把衣服曬在太陽下干得快?(b)為什么在太陽下把衣服攤開曬干得更快?(c)為什么把衣服放在通風處干的也快?然后讓較差的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回答。一方面可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給差生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給他們的學習找個切入點。
(2)鞏固知識的問題選擇中等學生
后進生往往學到的知識附于表面,他們知識掌握較差,在復習提問時,他們不能及時準確的回答,如果讓他們回答,一方面有可能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在鞏固知識時要請中等生來回答.例如在探究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后,我們請學生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怎樣探究電流與電壓關系?對于一個中等以上的學生來說可能很快回答出來,而對于一個差生來說可能很難回答出來。為了不影響差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很快的完成教學程序,又要考慮到全面發展這一原則,我們只能請中等學生來回答。
(3)起點高、靈活性強的問題選擇中上等學生
一般來說,起點高、靈活性強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但這種能力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只有成績在中等以上的學生才能具備。所以在回答問題時應考慮到回答對象。例如,在電學實驗中,為什么剛閉合開關時電流表指針偏轉的角度大?為什么在伏安法測小燈泡電阻的實驗中,電壓不同,所測的電阻也不同?這類問題的起點高、靈活性強,必須中等以上的學生才能領悟,所以在設計這類問題時應由中等以上的學生來回答。
(4)開放性和創造性問題選擇優等生
開放性和創造性問題,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縱橫聯系,并對某些知識提出新的看法,一般的學生難以做到在此類問題必須請優等生來回答。例如在鞏固比熱容的教學中,我們請學生回答從比熱容的表格中可以發現那些信息?在大氣壓與高度關系的圖像中能看出那些結論?這類問題比較開放,起點較高,要正確回答,必須有一定的思維綜合能力才行,在回答時應選擇優等生。
當然無論是什么層面的問題,也無論是請怎樣的對象回答,其過程都要求全體學生共同探究,其結果都要讓全體學生共同掌握,達到共同發展全面提高的目的。
5借助多媒體技術及時進行設問
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技術被引進教學中來,它以自身的優勢大大超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更直觀和生動的把知識呈現給學生,及時設問,并且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堂教學,調控課堂過程,把問題的結論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及時了解自身學習的情況,實現優質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學和學習課堂。如:在講授《電流與電路》的時候在PPT上打出電鈴的連接圖,然后提問:電鈴有電流通過滿足什么條件?學生電路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1)有電源;(2)電路閉合。你能否以同樣的方法連接電路使燈泡發光?針對有些組燈不亮的情況及時展開討論提問。學生經過猜想、分析、討論,分析各種可能原因。會對開路(斷路)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總結以上種種情況,都是電路中斷開了,電路中就沒有電流,用電器就無法工作。
由此可見,優化設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其主動投身到物理教學活動中去,意識到自己在該活動中的位置,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起到信息反饋作用,教師可據此來診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困難,進而靈活調整教學進程。真正讓學生做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為此我們必須把握好課堂提問的藝術與技巧,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變教導為誘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真正讓物理課堂充滿活力,達到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