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啟英
繪本是圖畫和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故事,是圖文合奏,它是透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種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從美術的角度說,有美術表達形式的多樣性、物象形態(tài)的生動性、色彩鮮明協(xié)調。兒童繪本以它獨有的精妙的語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畫面,引領著孩子們飛翔在這一個個神奇夢幻般的空間里享受文化帶來的不同以往的快樂,也給美術教學帶來鮮活的生機,賦予了課程一個全新的面貌。
一、借助繪本故事貫穿整堂課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一般在課的前半段相對較認真,但是在美術課堂上要完成欣賞——示范——實踐操作這些相對獨立的環(huán)節(jié),這些各有重點的環(huán)節(jié)不可能都集中在半節(jié)課中,所以對于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分配,存在一定的難度。
課堂上我以彩虹魚的故事貫穿整堂課,使美術教學中相對獨立的環(huán)節(jié)能聯(lián)系起來。 教師要不斷利用各種手段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教學《誰畫的魚最大》一課,課堂上我以彩虹魚的故事貫穿整堂課,使美術教學中相對獨立的環(huán)節(jié)能聯(lián)系起來。教師要不斷利用各種手段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
首先,采用直觀教學法,展示形象生動豐富的魚類圖像,讓學生探索魚類的不同形狀,讓學生身臨其境,不由自主地想畫下來。以神秘生動的語言進行介紹一位新朋友:遙遠的藍色大海深處,住著一條魚。 這可不是一條普通的魚,就是找遍整個大海,也再找不到這么美麗的魚了。 它那五顏六色的鱗片,就像彩虹一樣,藍的、綠的、紫的......閃閃發(fā)光。緊接著我展示一張魚的圖畫,大家猜猜他的名字——彩虹魚。
通過故事與圖片結合,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他們進入情境,讓學生留戀、向往。
其次,說完故事,讓彩虹魚引導學生帶著魚類都有哪些獨特的外形的問題探索種類繁多,形狀各異的魚類社會。緊接著展示具有有代表性圖片,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魚的外形再進行交流,概括出魚的幾何外形。
最后,出示彩虹魚悲傷的圖片,讓學生猜測它為什么難過?因為孤獨,希望得到朋友。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助彩虹魚,讓他不再孤單害怕嗎?借彩虹魚的口吻,提出希望有一些大個的勇敢的伙伴來陪伴。揭示今天的學習主題——《誰畫的魚最大》。讓大家來幫助彩虹魚。
知之不如樂之,樂之不如好之。作為老師不僅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喜好,而且要及時地抓住時機組織教學。把學生對兒童繪本的閱讀熱情遷移為學習美術的動力。所以,可以兒童繪本為載體,根據不同的年齡特征設計了一系列主題性的美術活動。
二、借助繪本進行美育與德育
美術課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借助名家的繪本,讓學生直接走入美育的情景中。美麗的插圖和故事,學生不僅的到了視覺上美的享受,更體會到心靈美的重要性。
比如在教學《假如我是巨人》這一課時,我發(fā)現學生印象中的巨人有很多是和怪獸聯(lián)系在一起的,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在課堂中我加入了《城里最美的巨人》這一課,引導學生主人公是怎樣成為最美的巨人的?讓學生明白利用巨人的優(yōu)勢去幫助其他人,這樣才能成為最美的巨人。緊接著我讓學生設想假如你是巨人你想為人們干些什么?如果有這樣一個巨人,你有些什么需要讓他幫忙?
通過繪本輕松地將學生的思考方向轉移到本課的學習重點上,同時學生的這種思考模式又是善意的,以為別人服務為前提的,有效地在美術課上進行了德育的滲透。
三、拓寬美術視野,給學生一個輕松的起點
已故畫家吳冠中說:“現在社會上美盲太多了,美盲要比文盲多,盡管很多人有很高的學識,但他是美盲,沒有欣賞美的能力。”美術的責任就是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掃除美盲。現在的美術教學中,已經很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當一幅幅名畫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得到的不是一陣陣贊嘆, 對這些藝術品不能產生共鳴。究其原因,是名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太遠。
作為專為孩子創(chuàng)作的繪本,以往被看成是小孩的東西,很多人都沒有仔細去認識它,重視它。其實,很多繪本都是由名家繪制而成,其美術欣賞價值可想而知。作為兒童作品,其在培養(yǎng)孩子審美能力上又有著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
1.繪本形式多樣,拓寬學生的視野
美術創(chuàng)造中能見到的形式,在繪本中都能見到,甚至有很多獨特的有創(chuàng)意的方式。油畫、水彩、撕紙、無紡布拼貼、立體造型、拓印等,即貼近學生,豐富的形式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比如:在《逃家小兔》他把一大一小兩只兔子畫得既寫實又浪漫,對畫面的銜接和處理也很有創(chuàng)意。當小兔子說,“如果你來追我,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游得遠遠的。”媽媽說,“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時,分別是兩張黑白鋼筆畫,而緊隨其后的兩頁,則合二為一,是一張全景似的橫長的彩色跨頁,沒有對白,只有一幅色彩濃烈的想象的畫面——小兔子變成了河里的一條魚,媽媽穿著黑色的長靴,一只手拿著一個漁簍,一只手用力把漁竿甩了出去,逗人發(fā)笑的是魚鉤上拴的竟是一根鮮紅的胡蘿卜!這樣的穿插,不僅一次又一次把故事推向高潮,而且把孩子們的想象力拓展到了一個無限的空間。
2.畫幅小巧,適合學生的欣賞
以往給學生展示名畫欣賞時,展現的是原作的照片,經縮小后,很多繪畫的痕跡筆觸都無法展現了,作為教師又無法帶領學生經常參觀畫展,特別是有些地區(qū)根本無法參觀。而作為專為孩子繪制的繪本,原作的畫幅就比較小,在畫面上,能清晰地看到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痕跡,筆觸。讓學生深刻地認識不同畫種之間的區(qū)別,感受不同的美感。作為書本,學生在家就可以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欣賞,
3.拓展生活面,提高想象創(chuàng)作空間
想象力是人類獨有的最寶貴的財富和特權,它能使人們超越感官的限制,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自由馳騁于廣袤無邊的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
兒童繪本充滿想象力,想象的故事雖可天馬行空,但天馬如何行空?是它有翅膀?還是有其他配備?要有個道理。否則天馬就只能沖鋒,不能行空。有了合理的推論,才會使讀者信服。如果只是所謂的“魔法萬能”,缺乏一個過程,就不易動人。太簡陋的解決法,硬拗是拗不過去的。
4.培養(yǎng)圖像思維
對于孩子來說,讀繪本自然就是圖像思考的過程。孩子讀過的書越多,積累也越多,對圖像的敏感和體會就越豐富。文字是平面的,圖像思考是立體的。要傳遞一個意念或訊息,最好是瞄敘畫面,讓讀者腦中形成一個視覺影像,意念自然對應而生。這就是說圖像閱讀比文字閱讀,更容易讓孩子自主去思考問題。
現代的美術教育是大美術教育,不僅體現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更體現在生活中,體現在學生的興趣中。抓住學生喜歡繪本閱讀的教學契機,在看故事、聽故事、畫故事中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yǎng)。學著在復雜的情景中綜合處理信息,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學著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還有對社會的真誠關懷。通過以繪本為載體的美術活動,帶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藝術天空。選擇一本繪本不難,難的是要尋找繪本中的美術元素,使繪本和美術更好的整合在一起,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