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旭
摘要:定邊剪紙是當地民族文化多樣化的具體展現,是廣大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蘊涵美好意喻的造型、濃艷熱烈的色彩,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定邊剪紙;風格;傳承
定邊縣位于陜西省西北角,建于北宋,至今有1400多年歷史,取“底定邊疆”之意,轄20個鄉鎮,334個行政村,人口32萬,土地面積6920平方公里。
一、定邊剪紙的歷史淵源
定邊歷史悠久,夏禹時,屬雍州。殷商時期,是商朝在北方的勁敵。西周至戰國時期,先后為葷粥,獫狁等戎狄部落所踞,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設郡縣制,為北地郡馬嶺縣所轄。漢時匈奴南侵,境內先后成為漢族和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活動的場所。
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成為定邊剪紙本原精神之源。定邊剪紙中的不少造型與古生物形態十分相近、與原始巖畫比較,也能感到二者的相似。定邊民間美術的傳統形象虎、牛、蛇、晰蝎等,在遠古巖畫中已有出現。
與新石器時代的巖畫、先秦彩陶和秦漢畫像石、畫像磚比較,定邊的傳統剪紙都和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安邊鎮已故作者劉秀英的剪紙“舞蹈娃娃”與青海出土彩陶“舞蹈娃”相類似,她剪的娃娃手拉手,雙腿交叉,作舞蹈狀,剪好貼在門頭上,為了避邪,它們二者對比同是一致;已故作者郭棉桂的“娃娃魚”剪紙與先秦彩陶“人面魚”同出一轍。在定邊,蛇和蛙的剪紙作品多不勝數,這是因為蛇和蛙是黃帝族的圖騰。
剪紙藝術發展到唐宋時代,已在民間普及。到了明代剪紙更加成熟。因定邊是邊關軍事要塞,駐軍多是南方人,他們攜帶家眷,家眷把剪紙藝術也帶到了定邊。這樣,南方的剪紙和本地的剪紙藝術互相融合、就形成了獨特的“三邊剪紙”(定邊、安邊、靖邊)因此“定邊剪紙”既不同于南方剪紙的寫實、又不同于延綏剪紙的粗狂。到了清代、民國,剪紙藝術達到了頂峰,剪紙普及到家家戶戶。
1942年“5·23”文藝座談會以后,由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美術家力群、陳叔亮、張仃、古元、夏風等,深入到“三邊”向群眾學習、創作民間剪紙,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和發展,使傳統民間剪紙發生了革命的變化,新剪紙在“三邊”誕生了。
1946年,陳叔亮編的《窗花》封面駱駝,就是定邊剪紙,在上海出版。同年美術家江豐和詩人艾青在張家口印了《陜北民間剪紙》,這是我國出版的最早的剪紙集。1949年,江豐和艾青在《陜北民間剪紙》的基礎上增選了一部分新剪紙,改名為《西北剪紙集》,在上海出版。這些剪紙集,不僅為研究剪紙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引起了我國美術界重視和對剪紙藝術的收集和研究。
建國后,定邊剪紙的藝術價值更受到重視,剪紙創作空前繁榮。文革期間,定邊剪紙藝術一度受到萎縮。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定邊剪紙藝術在繼承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發展,逐漸走向市場,走出家門,1984年定邊剪紙在榆林市展出,1985年在陜西省美術家畫廊展出,艾青、江豐、古元等為展覽題了詞,1986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2011年在德國柏林展出,剪紙藝術上了互聯網,先后在香港、省內外多次進行展出,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二、定邊剪紙的分布區域及風格特點
定邊剪紙是婦女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民間藝術。題材廣泛、夸張變形、構圖飽滿、線條如絲、剪工細膩,把花樣聯成一體。正像詩人艾青稱之為“三邊剪紙”展覽題到的“灑脫中見細膩”。使復雜的形體,通過藝術概括,至兼于單純,以突出事物的性格特征。這是定邊剪紙顯著的藝術特征。
定邊剪紙主要分布在農村各個鄉鎮,南部山區剪紙以粗狂為主,與延安風格接近。北部灘區以長城沿線為界,剪工細膩,影響力極大。鼎盛時期家家戶戶都有剪紙,婆姨女子都會剪。隨著技術的傳播、女子異地嫁娶,定邊剪紙藝術流傳于今,在陜、甘、寧、蒙四省區均有滲透,傳播半徑為500公里以上,因此被人們稱為“三邊剪紙”之源。
三、定邊剪紙的基本內容
1、傳統作品定邊剪紙樣式有四類:
(1)春節時用作美化環境。
(2)嫁娶時裝飾洞房。
(3)制作刺繡、布玩具的底樣。
(4)迷信禮儀活動。
2、革命戰爭時期作品
《騎白馬掛洋槍》、《送郎參軍》、《兄妹開荒》、《白毛女》等。
3、現代作品
《治沙英雄石光銀》、《三邊賽驢會》、《家鄉》等。
四、定邊剪紙傳承情況與經驗
定邊剪紙分布廣泛。剪工獨特,雖歷代都有造詣頗深的代表人物,但他們之間并不一定是傳承關系。在發揚和傳承的形式中主要體現為:家族內部學、村社鄰里傳學,因此構成了區域性剪紙藝術風格流傳。以自愿型,松散型為格局。絕大多數是因愛好或者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以自娛為目的。定邊剪紙的師承關系未有純粹的“一脈相承”,而是呈網狀的交織傳承。定邊剪紙得以很好的傳承,主要做法有如下幾個方面:
1、成立剪紙協會、開設剪紙展廳,讓社會各界人士了解剪紙藝術。定邊剪紙擁有可觀的隊伍和創作實力,2005年成立縣剪紙協會,有經常性會員百余人。2007年,《定邊剪紙藝術》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遺保護名錄。縣政府每年撥專款扶持剪紙發展。縣文化館專設剪紙展廳,免費接待各界群眾十五萬余人次。
2、舉辦培訓班
而今由于現代強勢文化的沖擊,民間剪紙傳統的傳承方式被割斷。為有效傳承民間剪紙技藝,采用舉辦培訓班的辦法培養新的傳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每年舉辦一至兩次,培訓方式主要以老帶新,以傳統內容帶動新的創作。課程設置有傳統剪紙的文化內涵及變形規律,傳統剪紙的刀法運用等,以提高學員對傳統剪紙的理論基礎和全面了解。
3、民間剪紙進課堂
剪紙進課堂是近幾年新的保護舉措,傳承民間剪紙藝術從小學生抓起,使小學生從小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4、舉辦剪紙展覽和剪紙大獎賽
為提高婦女們學習傳統剪紙的積極性,采取舉辦展覽和大獎賽的辦法。2011年舉辦榆林市“紫塞風情”剪紙大賽,縣政府拿出巨資重獎獲獎者;組織選送作品赴德國柏林進行了展覽和現場展演;鼓勵婦女們學習剪紙和創作剪紙的熱情。
定邊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一種可貴的優勢資源,尤其是作為地方品牌文化的剪紙藝術,它是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的民族藝術之花,是享譽中外的陜北剪紙的精華,更是最具邊塞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