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旋
摘要: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壽命的長度也有著更為執著的追求。人們也隨之越來越重視養生,重視養生的途徑。中醫養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而音樂養生則是中醫養生的一種。它主要是通過音樂對人進行生理、心理以及道德等的調整,從而使人們在身體以及心靈上得到改善。合理地把音樂用在養生、保健上,也一定會使人們感到不同于保健品、藥物等療法的奇特之處。
關鍵詞:中醫;音樂;養生
引言:
初識古典音樂,都會認得五音“宮、商、角、徵、羽”。《黃帝內經》把五音分別與中醫中的五臟“脾、肺、肝、心、腎”一一對應[1]。《黃帝內經》系統地闡述了五行、五音、五志及五臟的關系。音樂作為一種情緒或者心情的傳達途徑,它使人類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創作者的或欣喜、或憂傷亦或憤怒等,同時也會使聽者情緒產生共鳴,從而調節人們心靈,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一、中醫文化下的音樂養生對生理的作用
(一)聽音樂對身體的養生作用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把欣賞歌曲,享受音樂作為一種情趣,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法。如香山居士白居易、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然而根據如今的醫學科學技術,也確實對音樂養生有了科學的解釋。根據科學統計發現:當人們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時,人體的血壓、心率得到明顯的降低和減緩,疼痛知覺降低,從而減輕人類的生理疼痛感。此外,當人們沉迷于音樂之時,人體的內環境會獲得有效的改善,從而增強人體對外部不良環境的抵抗力,達到增強自身機體的免疫力的作用。
聆聽音樂不僅可以增強自身免疫力,而且還可以輔助治療疾病。常見的是生物反饋療法。它主要通過極板耳機給患者聆聽與其病情相符的音樂來釋放與音樂頻率相同的電流,從而適當的刺激腦部神經系統,來達到促進病情緩解、疾病康復的作用。經臨床考證,生物反饋療法對血栓、調節神經、鍛煉肌肉、消炎等都有著較好的影響[2]。此外,聆聽旋律熱情、輕松活躍的《百鳥朝鳳》、《云山夜雨》等在中醫上可用來補益肝腎、調節陰陽[3]。
(二)彈奏音樂對身體的養生作用
奏樂看起來似乎只是人們宣泄情緒的方式,其實不然,奏樂有著較為顯著的養生作用。當人們在撫琴或是演奏其他樂器時,人們的指端會得到活動,促使手指肌肉得到伸屈,從而使手指的靈活性得到提升,進一步促進腦部神經的活動與調節。人體就像一個巨型復雜的機器,只有人體的各器官、組織、系統得到良好的運動,機體才能健康的運轉。由此可見,彈奏音樂并不單單是對自己興趣愛好的一種填充,更是對自身起到良好的養生作用。
古人說:最好的作曲家一定是調和五行的高手。因為五行和五臟是相對的,好的作曲家可以通過調節五行的搭配來對五臟進行合理的改善。據《皇帝內經》表述:百病生于氣。“氣”不僅僅是說情緒、脾氣,更是說五臟的臟氣,中醫上認為由于個人自身結構的不同,五臟在臟氣上是有差異的。由此,可以配合不同的音樂,應用五音來實現對人體的防病和養生。
二、中醫文化下的音樂養生對心理的作用
音樂不僅可以使自身機體性能發生好轉,增強免疫力,提高機體的健康指數,而且對人們心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古人喜歡撫琴,因為撫琴有舒神靜性,頤養身心的養身作用。美妙的音樂使人放松,使人心情愉悅,起到調節心理壓力的作用。除此之外,唱歌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宣泄情感,消除緊張的情緒,平復內心的波瀾[4]。音樂對心理的是非常強大的。如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典故,俞伯牙得到音樂上的知己滿心歡喜,然而在鐘子期死后,俞伯牙想到自己的音樂無人分享,無人可以僅聽自己的樂曲就能辨別自己的心境,心碎到竟摔了琴。
得當的應用音樂還可以對治療抑郁癥有幫助。抑郁癥是以持久而顯著的心情低落為主要臨床癥狀,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到悲觀厭世。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歐陽先生患過嚴重的抑郁癥,雖遍訪名醫,卻治療效果甚微。后來和友人孫道一起學琴,心理上的障礙得到了恰當的舒緩,心境也調整得越來越正常,久而心情也變得愉悅,不知病在體內。可見,音樂對人類內心的調節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三、中醫文化下的音樂養生對精神的作用
儒家的禮樂思想,作為后來人們的精神道德要求,被無數人傳頌。其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聲以為趣”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秦國一位名醫醫和提出:過度宣泄自己情感的音樂會逐漸使人失去平和的本性,甚至產生疾病,只有中正平和的音樂方能使人有所節制,保持心態平和,從而延年益壽,達到養生的效果。由此可見,古人便已經掌握了音樂對于養生的方法。古人把音樂作為一種約束,作為一種規則,約束人類的言行舉止,規范人們的思想精神道德。不得不承認,古人的音樂養生思想非常的先進而且非常的有用。
不同的音樂對人們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人們欣賞一些悲痛的音樂時,精神會不自覺跟隨著旋律的基調變得低沉憂傷;聆聽動聽自然的音樂時,精神會隨著音樂的音符變得愉悅歡快;而當我們處在莊嚴正式的音樂之中,我們的神經也會跟著緊繃,精神變得嚴肅。不同環境的音樂使我們變得更加具有約束力、自律力。音樂不僅可以讓我們放松自己,放空身體,更重要的是使我們更加融入集體。音樂是一種態度的傳達,當人們聽一首歌產生共鳴時,那么人們就會通過聽這首歌得到精神的一種宣泄和得到精神的滿足。在精神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往往會靜下心來對歌詞等深思熟慮,以探求與自己的共同點和認真看待自己,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改善自己,有助于更好地接納和融入社會。
四、結束語
當人們聆聽歡快的音樂時,人的大腦會很快接受這些音波,從而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激素、乙酰膽堿等物質,這些活性物質會通過使神經細胞興奮、調節血流量、改善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功能,從而實現調節人體的生理正常和心理平衡,繼而延緩衰老,達到養生的功效。此外,人們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心理會得放松從而減輕其焦慮感,壓迫感;聽到關乎祖國的愛國之歌時,也會產生難以抑制的自豪之感。由此可見,音樂對人體的作用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1]關曉光,王丹,劉艷英,韓璐,佀雪平,洪丹丹,王秋穎.《黃帝內經》音樂治療和音樂養生思想初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3:47-48.
[2]李明玥.音樂養生與保健[J].音樂生活,2018,04:40.
[3]韋俞伽,李懷澤,謝春.五行音樂積極作用于中醫養生的探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09:1757.
[4]龔之耳,肖子曾.音樂的養生與治療作用探討[J].中醫藥導報,2018,24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