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梅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相應地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表現的更為強烈。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既有“陽春白雪”的高雅,也不乏“下里巴人”的樂趣,在此基礎上加強聲樂藝術的應用,能夠不斷地豐富社會文化。這其中,廣大人民群眾是重要基礎,需要政府支持和文藝工作者的參與,才能將聲樂藝術轉化為適合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形式。本文分析了當前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發展瓶頸,并提出一些策略。
【關鍵詞】聲樂藝術;群眾文化;瓶頸;策略
聲樂藝術屬于音樂藝術一種,屬于歌唱藝術范疇。聲樂藝術不僅能夠陶冶人情操,還是人們對于身邊生活的一種情緒表達,這種高雅藝術已經得到廣大群眾熱愛和支持,演變為現代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形式,其優勢主要包括適應性好、形式多樣、感染力強,不需要過于苛刻的藝術條件和資源支撐,如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在公園、廣場、社區活動中心等場所均可展開,一般也被理解為“歌詠活動”。
一、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發展瓶頸
客觀上,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較為松散,具有靈活性、隨機性特征,很難在藝術水平和造詣上提出過高要求。聲樂藝術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能夠很好地改善群眾文化活動發展力不足的問題,在群眾角度一般理解為“唱歌活動”,具有較寬闊的選擇性,容易接受、理解。
結合現狀,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消費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對精神文明消費形成高品質追求,這推動了聲樂藝術的廣泛普及。但是,“聲樂藝術”在藝術范疇具有較高的理論性、專業性,一般群眾個人對于聲樂知識的儲備有限,大部分群眾只是對唱歌感興趣,并不熱衷于專業的學習和技巧掌握,這造成了聲樂藝術水平的長期滯后。
概括而言,現階段我國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發展瓶頸包括三點:(1)政府引導職能缺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強調群眾文化活動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實現量與質的同步提高。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普及、發展、創新,自然也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包括政策、資金、體制等方面。(2)聲樂藝術專業人才欠缺。客觀上,我國文藝工作者“下鄉”并沒有形成主動性,尤其是高素質、高水平的聲樂人才欠缺,加上聲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嚴重,導致有限的指導教學效果有限。(3)缺乏群眾文化活動的聲樂藝術展示平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中國正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人口占主體的群眾文化活動,容易形成一些不合理傾向,要么喜靜不喜動,要么是快速文化消費形式的“廣場舞”等,聲樂藝術難以獲得群眾的認可,執行難度也較大。
二、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發展策略
(一)完善政府引導職能、加強宣傳普及工作
群眾文化活動不能簡單地視為一種“群眾自發性娛樂性質活動”,它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意義,“唱歌”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本身也是宣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積極、健康的聲樂藝術內容,可以進一步鞏固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因此政府具有重要責任,應該積極履行引導職能,督促相關部門加強宣傳普及工作,并組織豐富多樣的聲樂藝術活動,以實現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
例如,利用節假日和一些重大節日活動舉辦一些大型的群眾歌詠活動,如舉辦賽歌會、紅歌會、合唱比賽、聲樂大賽等,把群眾的聲樂藝術活動搞好搞活。這種形式下,可以推動健康正確的政治觀念,宣揚主旋律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人民群眾自覺地抵制“靡靡之音”,使人民群眾通過聲樂藝術活動來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提高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品位和藝術質量,使群眾更加熱愛歌唱、熱愛生活、熱愛歌頌黨和社會主義的歌曲,自覺投入到我國的文化建設中去,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主力軍。
(二)鼓勵專業人才下鄉、投身群眾文化活動
所謂“群眾”是一個群體的廣泛性概念,中國社會主義群眾文化活動也是一項聲勢浩大的文化工程,它的架構、內涵、方向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客觀上,要完成這一好大的文化工程,僅僅憑借“群眾”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各方面的文化精英人才參與。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尤其需要聲樂藝術人才的指導幫助,使群眾文化中的聲樂藝術逐步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可視性。
所謂“下鄉”是一個類比概念,越來越多有責任心的文藝工作者開始主動走進人民群眾的文化活動中,義務從事教學和指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近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中國夢”以及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宣傳,我國群眾性歌詠活動越來越紅火,成績的取得和廣大專業藝術工作者的辛勤指導有很大關系。可以說群眾性的文化活動離不開專業藝術家的親臨指導,藝術家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提高了群眾性文藝活動的質量和藝術水準,推廣普及了高雅文化和藝術精華。
(三)開拓群眾文化空間、打造聲樂藝術平臺
無論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時期,還是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時期,聲樂藝術都是一種具有強烈影響力、號召力的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激人奮進、拼搏進取的激勵手段。如《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作品,通過聲樂藝術的演繹,激發了無數中華兒女為民族、國家而奮斗,在當今的和平時代,聲樂藝術同樣具有喚醒民眾、感染群眾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功能,因此,聲樂藝術要想得到迅速的發展和提高,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參與,把聲樂藝術根植于群眾文化活動才能迎來更大的發展、更好的提高。但是,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聲樂藝術發展存在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各種選秀、網紅等行為,混淆了聲樂藝術與流行音樂的界限。此外,也不乏一些藝術人士可以提高聲樂藝術的專業性,將這一形式搞的過于神秘,即便專業人才唱起來都非常困難,自然也就無法在群眾中傳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這就是優秀作品。”事實上,存在一些很好的獨唱歌曲由于旋律優美、易于上口深受群眾喜愛。
優秀的聲樂作品是開拓群眾文化空間的“鑰匙”,同時還要為人民群眾打造良好的聲樂藝術平臺,才能更好地融合為“群眾文化活動”,現在許多文化館、藝術館、專業藝術人才極度匱乏,根本滿足不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需要,而一些免費場所如公園、社區文化中心、廣場等,又存在其他活動方面的沖突,這就需要相關部門主動提供支持,企業、街道辦、社區管理等部門,要摒棄那種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文化建設的落后思想,要把文化建設好就必須把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好,其關鍵是建設一支熱愛群眾文化事業的專業隊伍。
三、結束語
一言概之,隨著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快速發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魅力得以釋放,它的表現形式、功能作用、支撐資源也越來越豐富,不僅推動了社會文娛事業的發展,同時對構建和諧社會、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聲樂藝術作為一種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在實踐中存在的發展瓶頸不容忽視,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結合群眾活動特點、加強理論指導教學,依托社區、街道、企業等社會組織搭建更好的展示平臺,積極給予政策、資金和人才的支持,才能將聲樂藝術的價值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更好地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魏曉云.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發展[J].戲劇之家,2018(14):85.
[2]焉宏.淺談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發展[J].藝術評鑒,2018(05):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