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極
摘要:政治諷刺詩在《詩經(jīng)》中占的篇幅很大,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與當(dāng)時的社會制度息息相關(guān)。就其內(nèi)容而言,或是諷刺統(tǒng)治者近小人遠君子,或是諷刺婦人干政甚至是他人外貌。這些都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成熟的風(fēng)格和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大小雅
中圖分類號:1207.2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013-01
一、《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產(chǎn)生的背景
《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的產(chǎn)生,有其歷史的必然條件,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
(一)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君主專制制度
《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產(chǎn)生的深層的背景便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君主專制。中國的國家建立帶有濃厚的宗法等級色彩,保留了很多的氏族殘余,夏、商、周都是以各自的氏族部落為核心而建立的王朝,血緣在王朝續(xù)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此,統(tǒng)治階級建立了嚴(yán)密的宗法等級制度。宗法制的中心,在周代,便是掌握國家社會最高權(quán)力的周天子,周天子賢明則政治清明,周天子昏庸則難以維持宗法等級制度。
(二)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也是政治諷刺詩產(chǎn)生的原因。周禮表面上是一種禮儀制度,但是它實質(zhì)上是宗法分封制的體現(xiàn),正因為如此,禮才表現(xiàn)為一種治國安邦的大法。周禮是周代政治、經(jīng)濟等制度在文化上的體現(xiàn),因此,這些制度一旦受到外部沖擊或從內(nèi)部腐壞,禮就必然遭到破壞;同樣,這種制度的消亡,也必然導(dǎo)致古禮的消亡。
二、《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的內(nèi)容
《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的內(nèi)容也不是單一的,主要分為諷刺近小人遠君子、諷刺婦人干政、諷刺天及天道和諷刺他人外貌。
(一)諷刺近小人而遠君子
《詩經(jīng)》諷刺周王近小人而遠君子的詩,《曹風(fēng)·候人》最為典型。毛序有言,“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遠君子,而好近小人焉”,直接點出此詩含義,刺近小人而遠君子。“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第一章便是用賦的手法,將兩種不同的人兩種不同的遭際進行了對比。
(二)諷刺婦人干政
《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中,對婦人干政的諷刺也不少。如《小雅·正月》《大雅·瞻印》。婦人干政自古便被說為導(dǎo)致國家衰敗甚至滅亡的一個原因,《詩經(jīng)》在描繪女性形象的時候,也描繪了一些因婦人而衰敗滅亡的景象。
三、《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的諷刺技巧與藝術(shù)手法
(一)政治諷刺詩的諷刺技巧
l.直接諷刺與暗諷
(1)直接諷刺。《詩經(jīng)》政治諷刺詩的諷刺技巧,在直觀上也可以用直接諷刺和暗諷來進行表述。直接諷刺是詩人直接描寫諷刺對象,對其行為加以詳細(xì)的描述,并進行諷刺,沒有絲毫的拐彎抹角。如《小雅·何人斯》。該詩第一句便寫出了對象,“彼何人斯”,即那個我要絕交的人。為什么要絕交呢?第二句就有所交代,“其心孔堅”,即你的心是那么的難測。王先謙在《集疏》中寫道,“明知其人而言彼何人者,深惡之”,明知道自己要絕交的是誰,而故意用“那個人”來代替,表明了詩人對其深惡痛絕。
(2)暗諷。暗諷是詩中用某種社會現(xiàn)象來引出諷刺,并不直接強調(diào)被諷刺者的行為惡劣。《小雅·大東》便是運用了對比形成暗諷。“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罷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2.由自然現(xiàn)象引起諷刺
《詩經(jīng)》中,許多諷刺詩是由自然現(xiàn)象引出諷刺,或者說在諷刺的同時描寫“山崩地裂”等景象來深化諷刺效果。以此來說明,這些自然現(xiàn)象是被諷刺的行為所引起的。典型的思想便是“天罰”與“神判”。
(二)政治諷刺詩的藝術(shù)手法
l.敘述方式
《詩經(jīng)》中的諷刺詩也有著不同的敘述方式,或鋪陳其事、或說理、或抒情、或融匯一體緊密結(jié)合。《小雅·節(jié)南山》便體現(xiàn)著鋪陳其事的特點,讓事實說話,“方茂爾惡,相爾矛矣。既夷既懌,如相酬矣”,當(dāng)你們之間有矛盾時,就恨不得殺死對方。既已怒火平息,又像賓主般互相酬酢,用陳鋪的方式,道出了小人的特點,本身未加以任何評述,而讀者自知。
2.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1)比喻。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詩經(jīng)》中得到了非常熟練的運用,也是在《詩經(jīng)》中最常見的手法。《小雅·小曼》中,全文使用比喻,以爆虎、馮河饉危及一身,比喻政策邪僻將禍及全國;以臨深淵、履薄冰比喻自己戰(zhàn)戰(zhàn)兢兢恐怕國之將亡。同樣的還有《小雅·巧言》,用“巧言如簧,顏之厚矣”來比喻搬弄是非的小人,諷刺讒人誤國。本詩在形式上少用“如”、“若”等字樣,卻也有明喻的特點。這些比喻生動貼切,充分表達了作者的痛恨與鄙薄之情。
(2)夸張。諷刺詩通常也離不開夸張。運用夸張的手法,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展現(xiàn)被諷刺者丑惡的嘴臉與腐朽的特征。《小雅·青蠅》中,“營營”叫的青蠅被夸大為“讒人罔極,交亂四國”,為害無止盡,講四方諸侯國都擾亂了。在將青蠅比喻為諂媚小人時,不作聲色的使用的夸張的手法,青蠅雖小,卻能交亂四國,足以見得小人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