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波
摘要:藝術生產理論是本雅明對馬克思社會生產理論在藝術領域有效運用,在作為生產力的藝術技巧的演進下,藝術領域實現了從古典象征藝術向現代寓言藝術的轉化,受眾對于藝術的感知由個體的、有距離的、沉浸的“膜拜”變為復制的、可接觸的、瞬間的“震顫”,藝術的光暈逐漸消亡。而對于藝術的這種現代性轉變本雅明采取的是一種批判性態度,這一態度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尺度對他的影響。
關鍵詞:藝術生產理論;機械復制;現代性批判;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076-01
作為一名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瓦爾特·本雅明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逐漸走進公眾視野,與其他馬克思主義美學家著重強調藝術的意識形態性不同,本雅明更偏重于強調藝術的社會生產作用,他把藝術理解為一種生產方式并通過分析其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來發掘藝術所蘊含的政治功能。
本雅明將馬克思主義社會生產理論同藝術創作聯系起來,將藝術創作視為一種特殊的生產活動,即藝術創作過程同樣包含了生產者,產品,消費者等要素,并且同樣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運動規律的制約且這種藝術生產活動的生產規律與社會生產規律是基本一致的。正如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生產理論中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本雅明認為在藝術創作領域,創作技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作品在藝術關系中的地位可以根據其運用的技巧來判定。本雅明認為技術的膨脹尤其是機械復制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藝術的獨創性的喪失,與之相應的是藝術“靈韻”的逝去。所謂“靈韻”,本雅明給出的解釋是“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感覺上如此貼近之物的獨一無二的顯現”,因為古典象征藝術中“靈韻”的存在,欣賞者與藝術品之間呈現的關系往往是欣賞者對于藝術品的膜拜。藝術品與欣賞者之間是有距離的,大多數欣賞者對于藝術品只能觀照,不能占有。而與“靈韻”消失相對應的是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再沉浸在凝神關照的“膜拜”當中,而是轉而追求當下的感性體驗。技術演進使現代藝術的畫面、信息得以快速切換,這使其具有了瞬間性并同時導致了意義的晦澀、不確定乃至費解。這種費解還會使人跳出藝術的幻境,以驚奇的心情去反思,這也使得他的詩具有震顫的效果。這種震顫與現代都市人們的驚顫體驗相接近,也與馬克思描繪的現代大機器生產背景下的工人的心理體驗相對應,在本雅明的評價當中這種費解與震顫對于對資本主義現實問題的批判是具有正面意義的。
古典藝術靈韻的消逝,現代藝術的費解與震顫,對于藝術生產理論背景下的藝術的現代性轉變本雅明采取的是批判性的態度。一方面,本雅明為技術演進所帶來的藝術領域的民主、平等、自由而歡心鼓舞,一方面他也敏銳的觀察到了隨著人們感知方式的轉變而披露出的現代社會不盡如人意的一面。本雅明認為藝術的具有神秘氣質的膜拜價值本身就是以權威、宗教、禮儀為根基的。技術演進以前,只能特定場合出現,被少部分人擁有的。技術的演進尤其是機械復制技術的發展徹底的將它變為普羅大眾都可以接觸的存在。復制技術取消了權貴和精英階層對藝術的把持,將藝術與大眾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將藝術的膜拜價值變為了展示價值,藝術變得前所未有的平等與自由。同時,本雅明深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影響,在他看來藝術的上述變化并非是僅僅是由技術發展導致的,真正的根源在于社會生活的變化。機械復制藝術產生的社會基礎是人們日益強烈的對于平等的追求,復制技術的產生正是用于滿足此種對于平等感的追求,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的現代性特征無疑是具有進步性的。本雅明詠嘆技術贊歌實現的藝術領域的民主平等,但他披露了現代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面。藝術的現代性給人以“震顫”,但也同樣導致了現代人因普遍沉迷于各種“震顫”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喪失了人與世界之間原有的那種隨意而又自然契合。人與人之間的自然情感在這樣的運轉過程中被省去了,他們無暇也無需與彼此進行深入的交流,將大部分精力用于對快速流動的信息做出反應。本雅明引用了馬克思的觀點將這種描述稱為“心胸狹隘的城市動物的遮掩罩”。并富有批判精神地指出這種做法顯然是在掩蓋現代人在大都市生活中的焦慮和不安。
本雅明對于藝術生產理論基礎上產生的藝術的現代性持有批判性態度,這一態度的深處有著不可動搖的精神依托,即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精神。他將馬克思主義社會生產理論有效的運用于藝術領域,分析技術演進引發的人的感知方式的嬗變,剖析大眾與藝術之間關系的轉變,這一系列活動離不開馬克思恩格斯考慮現代主義時的以人為本的價值尺度。他的理論實踐證明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在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歷史條件下依然有效,依然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依然是文學藝術創作者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