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付平
摘要:20世紀初的德國表現主義木刻,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木刻版畫的魅力,對世界木刻版畫的復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對現代木刻藝術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表現主義的大背景下,木刻以夸張、變形的造型和極端黑白的對比闡述了表現主義的精神核心,用“死亡”和“陰郁”的基調,凸顯出木刻藝術家的生命情懷。
關鍵詞:德國;表現主義;木刻;生命情懷
中圖分類號:J217:J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079-01
一、前言
20世紀初在德國不安的社會背景和冷漠的工業生產下,在后印象派繪畫和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下,德國藝術家寄情于畫筆和刻刀,用圖像表達了反傳統,不滿于社會現狀,以及對自我內心的宣泄。特別是木刻藝術家,又一次點燃了木刻藝術的魅力,他們著眼于藝術和生活的源泉,摒棄了學院式單一審美,對木刻進行了全面的變革,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木刻版畫的力量,后期它對世界木刻版畫的復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對現代木刻藝術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表現主義的大背景下,木刻以夸張、變形的造型和極端黑白的對比闡述了表現主義的精神核心,用“死亡”和“陰郁”的基調,凸顯出來木刻藝術家的生命情懷。
二、焦躁痛苦的生命靈魂
對自我的情感宣泄是表現主義共同的特征,這種“自我”在表現主義藝術家看來是追求藝術的“本真”。在大的社會背景“約束嚇,藝術家面對現實和理想,顯得有些“無可奈何”,對“自我”的“真實”,本能的成為突破口。尤其在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哲學的“驅使嚇,這種表現自然會成為“必然”,很多藝術家的“自我”就這樣“直覺”的表現在作品中,這種“自我”實際上是對“生命”的一種孤獨的感慨,是對“靈魂”的一種呼喊。作為獨樹一幟的表現主義木刻,這種對“生命”的感念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很多藝術家對“生命,有著不同的闡釋方式,但不同的圖像之下有著相似的焦躁和痛苦,甚至有著對死亡的精神感悟。如在佩克斯坦的《=含煙斗的自畫像》、黑克爾的《在原野中的人》、珂勒惠支的《自畫像》、羅特魯夫的《憂郁》等,這些作品都具有陰郁、痛苦和焦躁的視覺特征和精神情懷,有著對生命意義相似的解讀。
三、托物寄情的生命孤獨
表現主義木刻藝術家也偏愛對景觀“靜靜”的描繪,但這種描繪也不是一絲不茍的刻畫,可以看到一種夸張、甚至扭曲的造型,以及看似突兀卻很協調的構圖形式。這種對景觀的描繪實際上是一種以托物寄情的方式進行的情感表達,可以透過景觀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的向往和內心的孤獨,一種向往自由的生命孤獨。我們在欣賞佩克斯坦的的“海岸風情”和“田園景觀”時,似乎有一種不同于其他表現主義藝術家的輕松感,但當我們將視線從景移到畫面中簡潔的人物剪影時,又何嘗不是輕松背后的另類孤獨。黑克爾也是一位充滿孤獨感的木刻家,他以超現實的景觀、輕松的表現手法,描繪著一種對生活的嚴肅和對生命的孤獨情懷,如《兄弟姐妹》、《諏暖》、《凝視》等作品中,人物夸張的造型、簡潔的黑白之間,透漏出一種孤獨的思考,一種“靜靜”的不忍破壞的孤獨“場域”。
四、直面現實的生命大愛
表現主義藝術家是對現實不滿的“自我”表達,在藝術表現上是反傳統的特立獨行。實際上我們欣賞所有表現主義木刻家的作品,發現他們也并非“天馬行空”的“胡編亂造”,它們都有現實的源點,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思考,這與德國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雖然他們放大了自己內心情感的抒發,但很多藝術家透過“自我”的宣泄表達了對現實的關懷,尤其對現實的“生命大愛”。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木刻家的作品中都與“愛”和“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羅特魯夫用幾何形塑造的“瑪利亞”和“姑娘們”,不能單純的認為他是直觀的內心情感表達,還有他宗教題材的作品,具有滿滿的生命大愛。如珂勒惠支作為對中國“新興木刻”具有重大影響的木刻家,在學術界也有著不同的聲音:是表現主義還是現實主義?還是“宗教藝術家”?如王琦先生曾寫道:“珂勒惠支的藝術思想和創作原則都和表現主義風馬牛不相及……”,而在很多德國的藝術史中又把她歸為表現主義藝術家。實際上我們可以分開來看,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均創作于表現主義時期,夸張的造型、犀利的“刀”,無不是表現主義的正統,但在內容層面她對現實有著深刻的表達,又是典型的現實主義。珂勒惠支對“生命”和“愛”有著她獨特的表達方式,無論是對人性“陰郁”的表現還是對戰爭“死亡”的刻畫,她是一個用生命表達“生命”、用愛表達“愛”的藝術家,它的現實生活和她的作品緊密的綁定在一起,是敢于直面現實用畢生精力表達生命大愛的偉大藝術家。
五、結語
“死亡”和“陰郁”是德國木刻藝術家作品中時常表達出的精神主題,他們在冰冷的工業制造和戰爭的殘酷下用充滿溫度的“黑白”和“刀”呼喊“生命”和表達“愛”,正是德國木刻藝術家喚醒人們內心的生命情懷并推動了世界木刻版畫藝術復蘇的特有方式,為現代藝術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