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仲武 周晴
摘要: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自號“山谷道人”,又稱為黃山谷。北宋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文章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四家”之一。“尚意”書風代表人物,與蘇軾并稱“蘇黃”。黃庭堅在書法方面可謂是五體皆能,以行、草書見長。他的行書風格獨特,其大字特點獨一無二,代表作為《松風閣》《黃州寒食詩貼跋》《花氣薰人帖》等。草書成就更為宋代之首,代表作品《諸上座帖》《廉頗藺相傳》《李白<憶舊游>詩卷》等。
關鍵詞:黃庭堅;尚意書風;行;草書風格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020-01
一、黃庭堅行書分類
黃庭堅的行書分為兩類,一類是尺牘,為小行書。另一類則是大字行書。
(一)尺牘
黃庭堅的尺牘娟秀典雅,用筆婉轉流暢。因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師承蘇軾,并稱為“蘇門四學士”。因此不僅在文學方面受蘇軾影響,在書法方面也有所體現。蘇軾曾:“黃魯直學吾書,輒以書名于時,好事者爭以精紙妙墨求之,常攜古錦囊,滿中皆是物也。一日見過,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魯直甚惜之日:‘群兒賤家雞,嗜野鶩。遂奪之,此墨是也。”細致觀察黃庭堅的行書作品《致天民知命大主簿尺牘》《致云夫七弟尺牘》《致無咎通判學士帖》等,可以看出字型較寬,字重心偏右,這些都是蘇軾字體結構的特點。
(二)大字行書
黃庭堅的大字行書在宋代獨一無二,代表了黃庭堅的行書方面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松風閣》。黃庭堅的大字行書受到《瘞鶴銘》的影響,以篆入行,剛健新奇、瘦硬挺拔。逐個字看來筆筆傳神、字字精妙,整幅字看上去活潑而不失穩重,大氣磅礴又不缺少溫婉靈動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黃庭堅行書的技法特點
黃庭堅的行書以“奇”“崛”著稱,他的“奇”在于他突破了唐代“尚法”的特點,一改前朝的刻板之風,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用筆、結構、章法上都進行了創新,最終自成一家。
(一)用筆
黃庭堅的行書用筆正像馮班《鈍吟雜錄》中所記載“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鈍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特別強調“鋒在筆中、意在筆前”,而且認為“心能轉腕、手能轉筆”,只有融合上述幾個要點,才能達到“落筆奇偉,豐勁多力”的藝術效果。
黃庭堅行書起筆處往往融入篆書筆法,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藏鋒逆入,后平向出,收筆時回鋒果決。他講究筆畫中的墨色變化,以及一個筆畫中粗細頓挫之感強烈,又不過分矯揉造作,筆畫跌宕起伏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粗獷支出厚重有力。橫畫則多用側鋒入筆,后轉用中鋒,切筆動作果斷,運筆時多提按頓挫,從而產生跌宕的走勢。豎畫一改以往“粗”“直”的特點,運筆瀟灑,稍有波折或一筆悠長,提升了字體的縱向感覺。長撇與長捺多橫向延伸,增加了字體“輻射”,捺畫按筆重,并略顯顫動,具有天然之韻與老辣之味。
(二)結構
黃庭堅的字體結構成“輻射式”,不在是簡單地“橫平豎直”,他的字受歐陽詢的影響較大,歐體字善于“造險”字型結構多變,黃庭堅在“歐體”字的基礎上又吸收了《瘞鶴銘》和《石門銘》的“輻射式”的字形結構。將“橫”的斜度加大,撇捺的走勢向橫向延伸。讓字形變得更加靈動,中宮緊收,主筆更加突出且延展,字成“放射狀”。其單個字的筆畫疏密程度可謂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同時,黃庭堅的行書還吸收了王羲之的字形結構,通過其創造加工,更加突出字與字之間的形態的對比。一筆一畫均是爽勁郁拔,神閑而意濃。整幅作品給人挺拔道勁、氣勢磅礴之感。
(三)章法
一幅字是否稱得上是一幅上乘之作除了擁有絕妙的筆法、精準的結構外就是對字的“排兵布陣”了,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章法。好的章法通過對字形大小、字間疏密的合理安排,讓作品看起來藝術感更強,增強書寫性,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同時也可以在掩蓋書家在書寫過程中的紕漏。
黃庭堅的書法被譽為“縱橫瀟灑,絕險奇崛”還體現在了他對章法的排布上。黃庭堅的作品不止對字的結構、行氣做出獨特的布置,而且對整幅的空間構也做出全面的改觀。當我們觀察他的作品時,從一行字來看時左時右,但從整篇看來,又已融為一體。這正是黃庭堅行書藝術的獨特之處,所以他曾自信地說:“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
黃庭堅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巨匠。其創新性是“宋四家”中最突出的,他的字“去俗存雅”黃庭堅倡導向“古人”學習,但又從古人的書風中提取精華,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風。他對書法形式的創新也引領了現代書法藝術對于形式的創新,黃庭堅在書法藝術上的刻苦鉆研,不斷創新又不失古法的書風值得我們每一個書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