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瓊
摘要:云南楚雄彝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能歌善舞,歌唱時無拘無束,奔放而自由。婚嫁是彝族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從說媒、訂婚到結婚,都是用歌聲來表達感情的,“酒歌、哭嫁調、祝福歌”貫穿于整個婚禮。“哭嫁”作為婚禮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新嫁娘要向父母、兄妹、親朋好友歌唱訴說離別時的依依不舍。
關鍵詞:彝族婚禮;哭嫁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38-02
一、前言
彝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能歌善舞,不僅在節慶,喪葬、婚嫁之際要縱情歌唱,放牧、勞作、小憩也要歌唱,高興時要唱、傷感時要唱、戀愛時要唱、育兒時要唱、寂寞時要唱,人人都能隨口唱出動聽的歌兒,唱歌,成了彝族人民的主要娛樂活動和抒發思想感情的方式,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歌。婚嫁是彝族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在這個隆重的日子里更是少不了歌聲,從“說媒、訂婚、結婚”,彝族人民都是用歌聲來表達感情的,“酒歌、哭嫁調、祝福歌”都貫穿于整個婚禮。
“哭嫁”作為婚禮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新嫁娘要向父母、兄妹、親朋好友歌唱訴說離別時的依依不舍。
二、“哭嫁調”形成的原因
“哭嫁調”屬于婚禮歌中的一種,姑娘出嫁時要哭,叫做“哭嫁”,彝族民間流傳的許多“哭嫁調”是彝族文學中最富有民族特點又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價值的詩篇之一。
“哭嫁”習俗的形成,和彝族的婚姻制度有很大的關系,是由古時候的搶婚、“骨種親”即“姑表親”、“扁擔親”即“姨表親”、“坐床親”即“哥死嫂必嫁弟”所致。俗話說:“人不傷心不落淚”。姑娘總是被當作犧牲品拋賣給夫家的,她們的身心受到極大傷害。“哭嫁調”本身就是一種不合理婚姻制度的產物,唱“哭嫁調”就成了一種感情發泄的最好表現方式。
從“哭嫁調”的思想內容來看,絕大部分都是彝族進入封建社會前后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明清時期實行改土歸流以后,彝族封建地主日益鞏固和發展,彝族封建婚姻制度也伴隨著越來越發展和深化,“哭嫁調”是彝族買賣婚姻和包辦婚姻以及以男權為中心的婚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各種痛苦和不幸、是婦女渴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有的地方的“哭嫁調”是按照一定的婚姻禮俗程序來哭嫁的,在姑娘要出嫁的前后,就要由即將被出嫁的新娘哭唱和女伴們來陪唱,哭唱的內容很豐富,從親戚本家來送親,新郎家來接親,搶親直到背新娘出門唱“出門調”再到搶親的背新娘進新郎家的青棚,唱“青棚調”還有把新娘轉交給親人,又把新娘扶上馬唱“騎馬調”為止,哭唱都真實地記錄了彝族的婚嫁習俗。
三、彝族婚禮中“哭嫁調”
(一)“哭嫁調”的形式
“哭嫁調”的內容廣泛,形式也豐富多樣。有出嫁者的“主哭”又有女伴們的“陪唱”,也有父母唱給女兒的,有分有合,共同來哭訴封建買賣婚姻制度的殘酷無情。哭唱新娘對鄉土、父母、兄妹女伴們難以割舍的眷戀,哭唱將要遠離所熟悉和熱愛的故土與親人,有的哭唱出嫁后對自己命運的憂慮和擔心,以及對社會、公婆、媒人的質問與傾訴……,婚期愈接近,哭唱就愈悲愴,凄涼。通常都要哭到夜深人靜、雄雞報曉,盡情地將心中的憂傷,哀怨傾訴出來。因此,彝族人民的姑娘出嫁唱的這些歌統稱‘哭嫁調”。
(二)“哭嫁調”的思想內容
l.表現了快出嫁的新娘對姑娘時代的生活,親人及家鄉的無限眷戀
姑娘出嫁就意味著對自己的少女時代的告別與結束。從此他將離別養育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去過一種在公婆、丈夫約束下的低人一等、受人管束、失去自由的生活,因此,特別留念姑娘時代的美好時光。所以新娘的傷別之情無限深切:
彩云繞青山,山上有大雁,大雁和白鶴,棲息在山巔。
可是今天啊,今天真可憐,大雁飛南方,離山淚漣漣。
什么樹最美?紅果樹最美,紅果成熟了,雀鳥叫喳喳。
吃完紅果子,雀鳥飛回去,在一起時多快樂,離了群時愁斷腸。
何時水最美?春暖水最美,春暖的時候,魚蝦成群游。
春暖過去了,魚蝦深水藏,成群游時多歡暢,離了群時痛斷腸。
以上的幾句唱詞充分表達了新娘對自己姑娘時代歡樂生活的無比眷戀,和別離親人、少年女伴的痛苦和哀傷,新娘依戀自己的家,不愿出嫁“可愿嫁也要嫁,不愿也要嫁”。
從小長到大,線那樣長的時間,從未離過家,
針那樣短的工夫,從未離開過爹娘。
明天這時辰呀,就要嫁到別人家,
山高箐深路又長,啟程上路別爹娘,針短線長也要分開。
隔山又隔菁,含淚別爹娘,
翻過這山別親人,從今不是一家人,哪年哪月又相認。
這種生離死別的對父母的依戀和對家鄉的依戀之情,在“哭嫁調”里,纏綿凄切地反復詠嘆,貫穿始終。
2.對封建時代的男子為中心,男女不平等待遇的控訴,訴說女孩心中的苦
封建時代男尊女卑,女人只是丈夫的附屬品,處于被支配地位,對于這種不平等的待遇,“哭嫁調”反映得很強烈,下面幾句,唱出婦女心中強烈的不滿:
烏蒙山腳下,谷稗同生長,谷子長得慢,稗子快頂上,
谷子未含苞,稗子已抽穗,谷子長大時,稗子被割光,
割掉好傷心,稗子好傷心,頂替還能忍,割掉痛斷腸,
祖傳老房里,哥妹同生長,房方歸阿哥,阿哥笑嘻嘻,
世代家中住,阿妹嫁遠方,離家汨汪汪,可憐啊可憐,
阿妹真可憐,阿妹真可憐,無人能改變。
以上的歌控訴男女間的不平等,雖然哥妹同生長,但哥哥長大了,可以留在家中,妹妹卻要遠嫁他方,把自己的命運比作被割掉的稗子。含淚唱出千百年來婦女的共同心聲。
3.是對封建買賣婚姻制度的控訴和揭露
在封建社會里,婦女們的痛苦和不幸遭遇,歸根到底,是不合理婚姻的產物,反抗的鋒芒,直指封建買賣婚姻,揭露和控訴這種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爹爹媽媽呀,你們愛金子,
才把女兒嫁人,金子像石頭,
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
爹爹媽媽呀,你們想綢緞才把女兒嫁,
想綢緞也行,綢緞像樹葉,冷了不能穿。
這兩段歌詞悲慘動人,唱出了姑娘對父母的怨恨,也表現出了他們對封建制度的不滿,又感到無可奈何。
4.是婦女對自己未來的擔憂
俗話說:“人不傷心不落淚”,在封建社會里姑娘總是被作為犧牲品拋賣給大家的,她們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她們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外貌、品行的好壞、家貧家富,婆婆是善是惡、千種憂慮、萬般擔憂,悲傷,所以在出嫁之前要呼號、哭泣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馬廄里的馬,夠騎的也騎,不夠的也騎。
夠騎的那一匹,騎去不咋個,不夠騎那匹,騎去好可憐。
媽家的姑娘,該嫁的也嫁,不該嫁也嫁。
該嫁的那個,嫁去不咋個,不該嫁那個,嫁去多可憐。
備注:“不咋個”:不要緊,沒關系。
上面這段歌詞,唱出了姑娘的憂愁,心酸,可是又能怎樣,還是那句話,“該嫁的也要嫁,不該嫁也要嫁”。
“哭嫁調”的由來,和它古時的婚姻制度有很大關系,但一直流傳至今,也和近現代的一些說法密不可分,古時的“哭嫁調”雖然也表達對父母的依戀之情,但更多的是哭訴社會的不平等,父母的偏心,媒人的可惡,發泄不滿,表達無奈之情。
四、近現代彝族婚禮中“哭嫁調”的內容和形式
近現代“哭嫁調”的內容豐富多樣,形式也不再單一,“哭嫁,甚至成了衡量姑娘,孝順,能干,懂事,善良的標準,姑娘哭得越傷心,唱得越大聲,就說明她越聰明,孝順,能給夫家帶來興旺,所以有了新說法:“新嫁娘哭得越傷心,夫家就會越興旺”。更多是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難忘的兄嫂、姐妹的團聚之情,表達與親人難分難舍的痛苦。如“母女對哭”中,新娘哭道:
在娘三年懷中滾,頭發白了多少根。
青布裙來白圍腰,背兒過了多少山坳坳。
布裙從長背到短,這山背到那山轉。
風也吹來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
爹背曬成糊鍋巴,我娘瘦得像個風箏架。
知道父母團圓坐,誰知今日兩離分。
哭聲爹來刀割膽,哭聲娘來箭穿心。
這是一首表達對父母依戀的“哭嫁調”歌中表達的感情催人淚下,在近現代的“哭嫁調”中,也有人唱:
世界上有一種哭,是唱著哭的,
在哭中有一種喜悅之情,有一種對未來生活深切的向往。
世界上有一種歌,是哭著唱的,
歌中有一種對離別的傷感,也有一種對父母姐妹的深情惜別。
這一首“哭嫁調”歌中有幾分傷感,有幾分歡慶;有幾分牽掛,有幾分喜悅;有幾分惆悵,有幾分向往。
我們可以看出它唱的內容不僅發生了變化,而且形式也不再單一,而是越來越豐富多樣。經過了幾千年的流傳“哭嫁”也成為了彝族人民婚禮中越來越重要的環節,當然彝族人民隆重的婚禮中也就不能缺少“哭嫁調”了。
五、彝族“哭嫁調”在婚禮中的重要性
婚禮是彝族人一生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極具民俗特征。不同地區的彝族婚俗禮儀也各具特色,但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唱酒禮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
彝族婚俗一般有戀愛,說媒,定親,迎親,回門等幾個程序。男青年大多享有戀愛的自由,許多村寨設有專供未婚青年社交的“公房”或“草樓”,利用“跳歌”機會求愛。雙方相愛后,便由男青年告訴父母請媒人說親。媒人帶上糖,煙,酒作為見面姑娘家提親,同意后舉行訂婚儀式,即所謂的“吃訂酒”或“吃糖酒”,并由雙方家長商定婚期,彩禮,喜宴規模等事宜。到了婚期,雙方都要在院子里搭起“青棚”,在地上鋪上青松毛。頭天晚上,待嫁的姑娘就要拜別爹娘,由女伴陪同到“青棚”里唱世代相傳的“哭嫁調”。
“哭嫁調”是彝族由“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一種古老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種民俗,文化的積淀。歌詞哭、訴說父母養育之恩。“哭嫁”是彝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彝族在舉行婚禮前,新娘要在女伴陪同下哭嫁。即邊哭邊唱“哭嫁調”。“哭嫁調”有傳統唱詞、也有即興發揮。新娘可以任意傾吐出心中的喜悅或悲傷。
“哭嫁調”一直流傳至今,具有獨特的思想內容及表現形式,它既唱出了姑娘心中的喜悅和悲傷,也唱出了她們心中對父母、兄妹濃濃的不舍之情。姑娘選擇在婚禮這天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情,向父母訴說平日深藏于內心的感情,向伙伴訴說不舍之情。在特殊的場合唱出特別的情感,這是“哭嫁調”獨具的功能,同時也說明“哭嫁調”在婚禮中的重要性。
六、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彝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哭嫁調”從內容到形式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看到婚姻自由在彝族人民的身上得到了更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