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
摘要:藝術創作個性是畫家對生活、對自然極具獨特的創造性的解讀和表達,是畫家生活,修養,以及所置身的文化生態凝聚而成的。是畫家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方式,是畫家表現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也是畫家讓精神,情感和創造性的思維得以提高升華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美術創作;情感;方法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72-01
一、前言
畫家的個性是其個性化表現形式的最重要的因素,畫家與生俱來的氣質特征和在后天實踐中形成的生命體驗,是畫家個人的,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集中體現。畫家必須充分運用個性化語言,獨特的藝術思維和典型性的表現圖示,其作品才會有巨大的驅動力和生命力,才能與讀者產生廣泛的共鳴。藝術個性是人的社會性品格。而藝術創作的全面創造性使藝術個性成為人類最鮮明的個性,特色鮮明的藝術個性帶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個性發展。
二、美術創作的思想的追求
創作一幅繪畫作品之前,首先要對作品內容本身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尋找一種特定的感受性較強的環境,可以來自生活之中的客觀世界,也可以來自心靈深處內含的意識,在這種體驗中突發一種靈感。這種靈感是一種材料,是創作過程的主要思維活動。然后根據這種材料的直覺性及意識進行審美感知和體驗,從而進入創作構思階段。在這個活動之后,在腦中就已經對畫面效果有了一個大致的“雛形”(也可體現在創作小樣上),而這個“雛形”傾注了作者構思過程的整個思想。包括想象、感知、精神以及材料的選擇和畫面的安排組合、感情特征等等。這些思想具有了再現性或表現性或象征性的審美價值,為創作提供了可靠的主題內容,也為構思的“藝術語言”提供了來源。最后就可進入繪制階段。
《哀悼基督》是米開朗琪羅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哀悼基督》的題材取自圣經故事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并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圣母被刻畫成為一個容貌端莊美麗的少女,卻沒有影響到表現她對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觀的,但她的悲哀卻是深沉的。她所體現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類對美追求的最高理想。
三、繪畫藝術的表達方法
創作一旦成為一種模式,實際上就開始僵化,失去它的生命意義。繪畫作品應該是在不斷的摸索中創造而不是制作產品。因此我們在繪畫創作中要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并且還要立足于本,從最平凡、與生活貼近的事務中采集素材,感悟生活中的每一個故事。在創作中除了與生活接近之外,我們還需要解放思想,發揮自己的想象。讓自己的作品來表現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去詮釋生活,去賦予畫面新的生命力。
作為現代油畫的經典作品,《開國大典》產生的前夜,美術界正在開展新年畫創作運動,國畫家正在接受艱苦的對于傳統的改造。由于油畫沒有沉重的歷史負擔,所以,董希文以他的油畫語言,融合當時正在流行的新年畫的構圖和色彩,把一個規模宏大的歷史題材,以一種明確的民族風格表現出來。畫面中那種明朗的色調、細膩的刻畫、喜慶的氣氛,很容易讓人們體會到勝利的感覺。董希文的成功,既有題材選擇的因素,也有方法的運用,這也為主題創作的表現問題樹立了一個榜樣。
可以說,1949年以來油畫的發展是以革命歷史題材的表現而樹立了一個時代的成就標志,為此,中國美協于1961年6月2日至7月10日在北京召開了3次“革命歷史畫創作座談會”,對一個時期以來的歷史畫創作進行總結。會議的議題有:革命歷史畫的群眾場面如何描寫;革命領袖與群眾的關系如何表現;革命受到挫折時的悲壯題材如何處理等。
羅丹曾經說過:“藝術就是情感。”畫家通過主觀印象形成一種意象,這種意象其實就是畫家情感的集中體現,是畫家特定價值觀的反映。畫家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將這種意象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這種意向也是一種符號,它的作用就是使人看到它就能想到它意指的內容。表達意象的方式有很多,如色彩度的選擇、構圖的編排等,這種根植于特定情感中的意象實則投射的是畫家的審美價值。在中國,情感體現的審美價值尤為突出,一幅作品的意境如何是評判作品價值的重要指標。
四、結語
總之,美術創作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推陳出新,并以不同于常規舊范的形式,才能反映出那一代人們的思想特征。什么時代的人,畫什么,怎樣畫,完全由畫家自己來決定,社會尊重畫家的創作追求。許多畫家用自己擅長的表現手法,創作出許多高格調、多樣化風格與鮮明的個性的美術作品。
多樣化的格局表明了不同時代美術的健康發展,它不是使畫家放棄原有藝術格調,而是要求畫家創作高尚的審美情操,通過長期深入生活和艱巨的藝術探索,來充分發揮不同時代每個藝術家的才能,從而實現“百花齊放”的藝術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