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文
摘要:人們對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干預行為具有現時性,是承接過去信息,向未來傳遞信息的中間一步,具有必要性。本文從文物的特點入手,分析了文物保護的形式及修復的模式。
關鍵詞:文物;文物保護;文物修復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80-02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它的地下、水下和地面豐富的文物資源,反映了我國絢麗多彩的文化和文明。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對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突出民族個性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新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地域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徑。
一、文物的特點
(一)珍貴性與稀缺性
文物是人類歷史文化信息的關鍵載體,是十分珍貴的。文物是歷史的遺留,盡管數量很多,但因種別很多,具體種類的文物總數其實是十分有限的,有些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其珍貴性與稀缺性使之具備很高的價值且不可取代。所以,在文物保護和修復過程中各種技術的使用,尤其是和文物實體有關的技術選擇需非常謹慎。
(二)繁雜性
文物的繁雜性來源于各個方面:其一,文物包含了人類每個歷史階段的各種自然和社會實踐,其時代不同、質地不同;其二,就算是時代、質地、作用均相同,因為其經歷與環境不同,也具有種類與程度不同的問題;其三,因為文物當時的保存條件與環境存在差異,問題的延展速度也存在較大差別。文物的繁雜性促使文物保護與修復任務所遇到的問題也非常復雜,采用的技術也存在著復雜多樣性,所以,文物保護和修復活動的技術體系很大,采用的技術存在很強的針對性,但通用性差。
二、文物的保護
(一)搶救性維護
在緊急狀況下的“臨時”搶救,該種行為對文物而言是救命的,可是對文物工作人員而言卻是極其無奈的。因為,該種形式存在突發性與獨特性,結果通常是文物已遭受或多或少的損壞。而且,對文物保護人員的要求較高,可以充分展現文物保護人員的操作水準及職業涵養,并且其也是文物結構整體應急水平與協調作用的展現。
(二)預防性維護
是指盡可能少地對文物實體進行干預,關鍵是按照實際狀況,創建一個較為合適的工作環境,以期實現持續保護的目標。預防性維護屬于間接干預行為,就算是間接干預,也依舊需要堅持最少干預的宗旨。
預防性維護含義的提出是在1930年羅馬組織的有關藝術品維護的國際研討會上。20世紀70年代,國際文物維護研究和培訓機構在11個國家的多個展覽館推行預防性維護的觀念,在展覽館中預防性維護措施可在最大程度上散發實質性的效果,文物變劣是一個漸進、自然的過程,該過程能夠通過使用先進的措施干預減緩,博物館展示的文物所在的環境人為干預性很大,地表文物環境可控性就很低。
(三)現場維護
文物保護任務在文物保護場地實施的情況,通常是由于文物無法移動或難以移動,或是保護任務比較簡單,像文物出土場所、展示場所,古建筑與石窟寺維護等。考古場合需要有文物保護操作者,而考古場地文物保護主要是指考古開發現場采用的各種保護方法,它的目的是可以較好地維護考古出土物品。展示場所文物保護通常是突發性情況所造成的。現場文物維護較多的是對古建筑和石窟寺的維護,但無法規避的要進行實驗室的測試研究。
(四)實驗室維護
實驗室維護的狹義概念是指把文物運送到實驗室中給予保護,但廣義上指的是所有在實驗室中進行的檢查、調查、研究、保護計劃建立等內容。由于保護學科自身的交叉性質,促使所有的保護任務均要求進行實驗室檢測,使之成為保護任務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若將保護比作為文物治病,則實驗室的研究就是在找病源、檢查病情和找出治療措施,對癥下藥。所以,實驗室工作便是文物病害資料的采集過程,結合研究、調查結論建立保護計劃,展開風險評價與建立具體操作流程。
三、文物的修復
(一)考古修復
考古修復是指對考古出土物品實施修復。針對出土物品特別是陶器實行器件粘合、補填、加固等方面的修復,考古修復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后期的考古學探究服務。像文物的分類、型號、定式,屬于考古專家根據科學的考古方式,把考古信息標準的公布和研究考古信息必經階段,有的文物若不加強修復,是不能應用于研究的。考古專家通過科學標準的方式與語言,把考古信息客觀準確的報告出來,隨后考古出土器物所面對的便是存儲與展覽。
(二)展覽館的修復
展覽館修復屬于展覽館的關鍵職能。而展覽館的兩個重要職能分別為收藏與傳播,收藏的關鍵在于保存物件,傳播的關鍵在于使用萬物,而展覽館的主要作用是和社會價值相關聯的,像收集、保存、研究、教學、娛樂等。所以,從它的收藏功能來看,博物館需要全面落實好保存器物的工作,保存好器物就應當加強保護與修復。就其傳播功能來說,展覽館要使用文物,這就無法避免會出現文物損壞等情況,同樣需要進行保護與修復。
展覽館的作用與社會效益息息相關,要達到展覽館社會價值的最佳,則需要展覽館具有最優秀、最科學的保存器物措施,以及最有效地使用器物水平,如此就需要展覽館具備一支培訓有素、專業能力強的保護與修復隊伍。
(三)商業修復
其是以商業經營為驅動力,主要目的是修復至“真假難分”,不堅持可辨別等所有修復宗旨,是復制器物的造假現象。但不得否認的是,在利益的誘惑下,商業修復于技術方面的發展態勢還是非常先進的,有的技術器物保護修復操作者應當學習參考。商業修復側重于只要修復的位置看不出來便是“好”,就相當于修復的價值已充分展現出來了。該種行為與現代修復觀念完全不一樣,但是卻與傳統修復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四)傳統修復
以復原器物的完整性為核心,修復人員往往習慣對藝術品的瑕疵進行掩蓋與再造,表示傳統修復的顯著特征是恢復原貌,像我國古書畫復原環節的挑刮畫心、填色、接筆等。填色、接筆這類步驟是允許的,其是客觀存在的,是具體操作中的關鍵步驟。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盡管如今西學東漸,可是其本身文化依舊有各自內在演進的過程。文化的持續性與延續性促使有的物品補全是可行的,不管是在外形、結構或者是精神層面上。部分舊學內涵深厚、藝術修養極高的修復者,其補全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是堅持了藝術品創作者的思想,可是補全卻違反了現代修復的宗旨。
(五)現代恢復
根據西方修復觀念與修復原則的復原,在技術方面與自然學科的發展息息相關。堅持的原則為較少干預原理、零干預宗旨、可辨別原則與可在處理宗旨和真實性原則。這類原則支持修復人員進行添加、除掉、重制等情況。傳統修復的重制是絕不允許的。
通過文化相對論可知,所有的文化均具備其獨創性與充分的價值,在分析各民族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摒棄以西方文化為主的“本族文化中心主義”思想。就像上述講到的一樣,文物屬于文化載體,無論是何種文化群體,其思維模式、審美理念與認同均存在差異,其對待本身文化載體的行為也存在差別,不能夠一致化,而需要求同存異。
四、結語
總之,文物本身不僅僅是物質文化實體,同時也是承載精神文化的實體。文化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加強文物保護與修復,大力發展文物事業。通過本文的詳細研究,相信在未來,我國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