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杰
摘要:嬰幼兒產品創意的新型理念帶來手工課程應用型改革,手工課程內容滿足現代嬰幼兒的審美態度,包括當下技術手段、情感關照、價值判斷等融入形成的新手工形式。授課方法有助于提高職前幼師美術課程中的創意實踐、審美態度、文化理解的美術核心素養能力,同時有助于學生用新的形式解決更多實際問題,使作品回歸到產品和幼兒生活中去。
關鍵詞:嬰幼兒產品;應用;手工課程
中圖分類號:G652;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207-02
手工在傳統勞動生產力發展進程中,作為凝聚勞動者創造力和生命力的生產形式,促進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手工作品有著工業生產和科技制作無法替代的生命特征,它包含了勞動者情感、個性、經歷的生命痕跡,也記錄了作品創作過程中的行為、心理與文化屬性。作為職前幼師美術教學最為重要的基本技能,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嬰幼兒教育需求的提高,手工課程面臨著從技能型向應用型改革和轉化的新境況。
一、職前幼師手工課程的新境況
傳統手工課程大多以材料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即根據點、線、面和塊狀材料進行形象塑造和色彩表現。課程內容包括材料特點、制作方法及手工技能幾個方面,側重于教師設計和示范講解,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并完成課后作品。傳統技能型手工課程著意培養幼師的技能技巧,卻忽視了幼師的創意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在日益增長的嬰幼兒市場需求面前,幼師手工課程的片面技能化將導致學生培養實踐能力弱、作品缺乏創意的狀況。
技能型學習帶來課堂匠氣的模仿,作品中體現不出學生的經驗與情感痕跡,學生學習過程生硬缺乏變化,與時代和嬰幼兒群體脫節。在此種現狀面前,改變職前幼師手工課程的教學模式,以嬰幼兒產品創意的創新型理念引導課堂,才能夠帶來手工課程的應用型改革。
二、手工在嬰幼兒產品創意研發中的正確解讀
手工是與機械化和技術化相對、融入人類情感的技術化勞動過程,手工包含了技能的傳承表現和創意的傳達。嬰幼兒產品創意的構思、材料,進行個性化展示和創作親歷參與的過程,即是手工制作的過程。與商品化的嬰幼兒產品不同,手工側重人類體力與心靈參與的勞動體驗,以及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個性表達和情感寄托。手工具有千篇一律的工業生產所不具備的人工智慧。
手工材料豐富,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程教學從材料分類,為紙藝、布藝、木料、自然材料、廢舊材料等;以材料特性來分類,有點狀、線狀、面狀、塊狀材料等;教學內容上包括紙雕塑、剪染紙、衍紙、布偶制作、綜合材料制作……手工材料安全、環保的特點符合嬰幼兒產品對材料的特殊需求。在操作上,手工課程重點在于制作過程的參與性和創造性,在行為中掌握技巧與探索材料,使手工課程相對于其他藝術學科有著更高的實踐價值。嬰幼兒產品創意使學生在手工課程中的目標性更加明確,手工技巧與產品創意的結合豐富了產品的制作形式,手工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在創意產品上得到體現。嬰幼兒產品創意課程剝離了手工的純技巧表達,以更加綜合并具有當代市場意義的實現形式,提高職前幼師美術課程中的創意實踐、審美態度、文化理解的美術核心素養能力。在認知幼兒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對嬰幼兒產品的創意性、實踐性以及材料特點進行探索,運用手工材料及制作行為將蘊含的生活經驗、審美態度和文化理解融入作品當中,最終產生與嬰幼兒生活密切聯系的產品。
三、“應用型”手工課程的改革路徑
(一)“應用型”手工課程內容的改革
傳統手工課程中內容的分類主要依據材料及材料組合形式進行,教學側重手工技法的傳授講解,整體與幼兒市場需求及時代發展脫節,課程中體現實用性與傳承性的手工方法較少,課堂缺乏活力與創造力。在這一境況下,改革手工課程內容尤為重要。
手工課程需順應時代發展,這是作為時代人的特殊需求。手工課程內容應滿足現代嬰幼兒的審美態度,包括當下技術手段、情感關照、價值判斷等融入形成的新手工形式,而非進行一成不變的手工技能型傳承。將嬰幼兒的認知和理解用手工的技法表現出來,鼓勵嬰幼兒以時代語言探索手工這一技能表達形式,并提高手部靈活性與應變性。例如,以當代具有影響力的建筑、雕塑作品引入課堂,引導幼兒欣賞并提供材料創作表現作品;以自然景觀、地理名勝引入課堂,引導幼兒欣賞并運用材料拼貼、手繪等多種形式表現景觀;以幼兒最喜愛的繪本為導入,進行繪本戲劇表演、道具制作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課堂活動。手工可拓展幼兒的知識認知,也對幼兒玩教具制作、環境裝飾、日常用品等的創意改造具有重要意義。幼兒改變日常物固有的使用特征,以創新的形式和思維進行材料組合變化,運用手工技能表現,增強幼兒對生活的情感及創作經驗。在學前教育專業手工教學中將這一創造性活動與手工技能結合,融入創意產品的“應用型”手工教學內容,豐富課堂的知識性與趣味性。
(二)“應用型”手工課程教學形式的轉化
傳統手工課程教學以技法講授為主,如在紙工類教學中,教師講解紙的種類、表現形式、紙的組合技巧等,對紙工在幼兒生活中的應用形式、紙與幼兒問的關系及圍繞紙工開展的游戲活動等相關內容較少涉及。紙工課程除講授、演示等簡單形式外,還缺乏更多諸如專題討論、市場調查、民俗考察、幼兒園實踐等新形式融入課堂教學。
圍繞嬰幼兒產品進行“應用型”手工課堂的構思,在教學方法上注重運用新的形式解決更多實際問題,使作品回歸到產品和幼兒生活中去,成為貼近幼兒成長需求的職前幼師教學模式。以木工教學為例,除了木工割、鋸、拼合等手工技巧外,教學中運用幼兒喜愛的模型玩具、建筑構架、組合拼圖等的趣味性形式,激發學生對生活中木料表現的興趣。通過對木料的手工學習,學生所了解到的并非只有材料,還包括木料的用途、架構方法,并將木料與生活中的積木、拼圖、建筑結合。
(三)“應用型”手工課程教學方法的轉化
“應用型”手工課程教學在方法上的重要轉化就是注重知識建構,即以生活化和社會化的教學體驗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是以社會和文化的方式為中介的。學習者在認知、解釋、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識,學習者在人際互動中通過社會性的協商進行知識的社會建構。”
教師幫助學生積累有關于手工這一學科的基礎知識,在這一經驗背景下,學生通過嘗試與實踐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并探索新知。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型提升的同時,其對世界認知和理解也有所上升,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對于現實世界的思考、價值探索與文化解讀,都將通過藝術創作的形式外現出來。手工教學中,應通過學生這種知識建構的方法加強材料的組合形式、關系與材料語言自身解讀的過程。新模式與傳統手工課程教學有著較大的不同,手工課程教學種類豐富、方法多樣,為學前教育機構、幼兒園的作品裝飾、環境創設開展提供前期教育服務。
手工課程應體現作品的實用性與創意性。進行開放型的手工實驗室創建,突出學生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圍繞實用與實踐性進行實驗室目標建設。在實用性上,充分調查現有幼兒生活必需品的實際需求和設計方法,以生活化審美的視角進行產品設計創作。如在幼兒家居環境設計中,用燈飾的方法完成吊飾設計,運用皮具、紙具等多材料設計燈罩,并進行燈飾手繪;在兒童房設計中,結合環保安全的木制桌椅進行木器手工制作,如制作相框、筆筒、書架,并結合手繪形式突出兒童房的個性特征;在兒童紡織品手工設計中,完成布染、布偶、布兜、書包等兒童實用品的設計制作;在兒童玩具手工設計中,完成風箏、面具、指套小人、球類玩具等多種類型的作品制作。
在嬰幼兒產品創意研發課程領域,手工作為分類最廣、形式最豐富,與嬰幼兒生活實用結合最為緊密的藝術形式,正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學前教育類課程的“應用型”改革與轉換。手工所蘊含的創意與創新性力量,將促進學前類學生在市場實用性需求面前思考如何適應和生存。
★基金項目:2016年度長沙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幼兒產品創意研發的學前教育專業‘應用型美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201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