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娜 黃勤
【摘 要】 “智慧社區”視角下的社區綜合化信息平臺應以社區人口管理為基礎,綜合物業、文娛、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綜治等方面功能需求,向集成化、智慧化、個性化的功能發展。分析當前社區信息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區;信息化;大數據;公共服務;智慧社區
“社區信息化”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社區管理和信息服務網絡,進行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逐步滿足社區居民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隨著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的提出,社區信息化也在向著“智慧社區”升級。“智慧社區”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兩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政府的管理與服務,一方面是社會力量的參與。要以信息化、智慧化的手段統合政府與社會兩方面的力量,一個至少在區縣層面統一的社區綜合化信息平臺必不可少。該平臺應以社區兩委為居民提供的服務為基礎(建立在對社區人口的精準了解與管理上),統合由政府方面提供的、延伸入社區的教育、醫療、養老、人力社保、衛生計生、綜治、文化、安全等功能,同時應統合社區居民、駐社區單位、群團、其他社會組織等各種社會力量,并且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通過與其他相關平臺的數據共享,實現集成化、智慧化、個性化的管理與服務功能,減輕社區工作人員負擔,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使社區居民生活得更便捷更幸福。
一、社區綜合化信息平臺主要應包括的功能
(一)社區人口信息動態管理
以社區兩委工作人員、社工和居民骨干為用戶,以權限管理區分用戶身份,以社區網格化為人口信息組織框架,以信息錄入、查詢、統計為基本操作手段,對社區人口信息進行管理。通過本功能社區兩委可對社區人口情況及時把握,可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特病病人、特扶家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醫療、就業、關愛、補貼等服務。
(二)居民走訪與信息溝通
社區兩委為居民提供的服務,相當一部分是以走訪了解和信息發布為形式的,因此信息平臺應重視這一方面的功能開發。應為兩委工作人員、社工、志愿者開發便捷的“走訪預約”功能,既要方便走訪者為自己規劃合理的走訪時間,又要便于與被走訪者,即居民約定走訪時間,盡量避免“社區上門,居民不在”的情況,提高走訪效率。
還應開發便捷準確的信息溝通功能,方便社區向居民群發信息,方便居民向社區報事、報修、提出建議,推進社區由“兩委管理”向“居民自治”發展。
(三)社區養老輔助
社區里常有年齡較大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可將老人及其子女的手機、呼叫器、智能手環等電子設備接入統一平臺,實現一鍵呼叫或身體監測設備自動報警,平臺通知老人子女、社區醫生、社區工作人員及時上門。
(四)居民健康管理
可將社區衛生站采集的居民身體監測數據聯網匯總到社區統一平臺,設置報警閥值,居民身體數據觸動閥值時立即報警,便于社區醫生監測居民身體情況,尤其是老年人和特殊病人。通過對每個居民的身體數據的長期監控,還可以事先預測,提出警告,提醒居民加強鍛煉、調整飲食作息,或及早入院診治。
(五)社區綜合治理
開發社區統一平臺的手機APP,將APP與社區內的攝像頭聯入統一平臺,社區工作人員、居民和攝像頭采集到的事件物件信息,如走訪記錄、人員糾紛、公共設施損壞等,都可即時上報統一平臺進行處置。還可與物業公司進行數據共享,以便物業公司及時進行設施維護和環境保護。
(六)社會組織與居民團體管理
社區內組織一般包括社會組織、志愿者組織以及各類居民文體愛好組織,社區統一平臺可將這部分數據納入采集范圍,增設“社會組織與居民團體管理”模塊,有利于社區工作人員掌握各組織人員參與情況、活動開展情況、設施設備提供情況,以便提供必要幫助,促進社會組織活動與居民活動的蓬勃開展。
(七)居民培訓與再就業
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是社區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類居民通常受教育程度低,獲取信息的渠道少,工作技能單一,因而收入水平不高;可通過社區統一平臺與人力社保部門聯網,提高培訓課程和就業推薦的針對性,以便提升就業成功率和收入水平。
(八)義務教育督促
不論村或社區都有許多學齡前人口和學齡人口居住,尤其村中還可能有較多的留守兒童,統一平臺可與區縣教育部門聯網,開發“入學提醒”、“報到提醒”,若社區內義務教育對象未按時報到入學,社區(村)工作人員即可上門走訪,督促入學。
(九)居民發展與社區工作預測
智慧化的關鍵在大數據,大數據思維的核心是預測。建立全區(縣)統一的社區綜合化信息平臺后,可以跟蹤采集大量的居民個人數據和社區事件物件數據,應采用大數據技術對居民的發展與社區工作做出預測,以便為新變化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可跟蹤采集居民壽命、身體、醫療、教育、就業、政治面貌等各種信息,預測居民醫療、養老、教育、就業等各方面的發展變化趨勢。
二、當前社區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沒有統一平臺,各業務系統間數據壁壘嚴重
從全國來看,社區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地區已實現全區層面的基本功能統合,但仍有相當多地區沒有全區統一的社區信息化平臺。社保、衛計各業務部門從自身工作需要出發,開發出不同的信息系統要求社區安裝使用,但彼此間數據壁壘嚴重,數據重復采集重復錄入的情況十分嚴重,給社區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要實現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信息化,必須打破數據壁壘,不能是社區圍著業務部門轉,而應是社區圍著居民轉,部門圍著社區轉。
(二)老年人口對信息化難適應
社區信息化建設或者說“智慧社區”建設的一大難點在于,老年人口既是社區的主要服務對象,又是社區建設的主要參與者。目前參與社區工作的,除社區兩委人員及少量社工外,主要是網格員、樓棟長等一些居民骨干,而這些居民骨干又主要來源于退休人員,局限于年齡和受教育程度,這些骨干對智能設備接受、使用難度較大。社區養老服務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要以智慧化的手段提高養老服務的成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必然要使用一些智能化的電子設備,而老年人卻不會操作這些設備。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社區智慧化需要智能設備,而社區主要服務對象和社區建設重要參與力量卻不會使用這些設備;要適應老年人口的特點,社區工作就不能廣泛使用智能設備,客觀上影響了社區智慧化的進程。
(三)社區建設參與力量不足
目前“社區治理”參與力量主要是工作相關的黨政機關、社區兩委會、居民骨干和群團組織。社區是居民生活發展的載體,社區的發展應該是政府機構、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社區內居民團體、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成果,目前這種政府一家獨大、資金來源單一、社會力量參與度低的情況是不健康的。政府和社區兩委壓力大,居民滿意度低。信息化建設作為社區整體發展的一部份,同樣受到這一問題的影響。
(四)信息安全保障須加強
智慧化的社區統一平臺需要龐大的數據支持,與此同時,數據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一個是技術方面的安全問題,一個是人的方面的安全問題。從技術方面看,統一平臺和手機APP的安全技術水平,黑客對平臺的網絡攻擊,用戶權限管理的周密程度,無線網絡傳輸的安全性、數據采集的真實性等都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從人的方面看,社區保密制度還不夠健全,社區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強,擴散了信息平臺賬號密碼,居民骨干保密意識差,有可能把手機借給他人使用等情況,也都是數據安全上存在的隱患。
三、建好社區綜合化信息平臺的建議
(一)打破數據壁壘實現數據共享
建立區(縣)乃至全市的數據資源管理共享機制,打破各業務部門、鎮街、社區乃至區縣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數據共享,為建設全區(縣)統一的社區綜合化信息平臺奠定基礎。越高層面的數據共享與開放,越有利于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資源“淘金”,使全區(縣)的居民信息等數據成為大數據視野下的新金礦。
(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
充分引導駐區單位、居民團體、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各種力量參與社區建設,調動多方資源滿足居民不斷增漲的物質、文化、娛樂、情感需求。尤其是引導青壯年居民、社工和志愿者參與社區事務,由他們充當社區骨干和老年居民與智能設備間的橋梁,加快社區信息化進程,讓老年居民也能享受到信息化的成果。
(三)加強數據安全保衛措施
建立并落實嚴格的保密制度,加強培訓,增強社區工作人員及其他社區工作參與人員的保密意識,從源頭上杜絕數據泄漏。不斷更新信息平臺與手機APP的安全技術,充分使用手機號碼綁定APP、U盾、指紋識別驗證、面部識別驗證等技術,保障數據安全。
綜上所述,在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信息化是關鍵的一環,一個全區(縣)統一的社區綜合化信息平臺又是信息化的核心。做好頂層設計,打破數據壁壘,引導社會參與,保障數據安全,集成化、智慧化、個性化的社區綜合化信息平臺是可以實現的,將為社區提供更好的管理與服務。
(中共重慶市北碚區委員會黨校,重慶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