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隨著網絡金融的興起,各個網絡平臺也分別推出了各自的虛擬信用卡業務,引領了新的借貸方式的改革。然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存在政府治理不到位,商家承擔風險加重,消費者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信任危機。本文對虛擬信用卡在實際應用中出現安全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提出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引導信貸平臺規范運營、建立征信平臺等針對性意見,最后為解決網絡支付安全問題提出建議對策。
關鍵詞:電子商務;虛擬信用卡;電子支付
一、研究背景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購逐漸成為人們的新寵,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為了迎合網購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各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紛紛推出了金融借貸業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虛擬信用卡。然而虛擬信用卡自身的運營和安全性等問題并未完善全面,虛擬信用卡被盜刷的新聞不勝枚舉,說明此類虛擬信用卡在使用的過程中存在極大的隱患和問題,這些案件不但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資金安全,并且在無形之中嚴重影響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商家的信譽。
二、虛擬銀行卡存在的問題
1.國家層面
(1)缺乏相關標準來嚴格監管
虛擬信用卡在本質上與傳統的銀行信用卡功能相似,并具有相同特性,而虛擬信用卡則屬于互聯網賒購業務。在成熟的銀行信用卡業務中,有嚴格的審核制度,例如對機構的資金實力、風控能力、評級機制的科學性等。然而國內對于此領域并沒有明確的準入標準、運營規范和風險控制要求,產品的投入與運營都是由發起電商通過自身的業務經驗,或借鑒其他類似產品的經營模式進行架構設計的。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混亂,存在的風險隱患自然是不言而喻。如在京東白條運營的過程中,質疑資金來源的聲音不絕于耳,隨之引發的還有消費者對于限額評定的不理解以及自身信息安全的疑慮。
(2)滋生套現和洗錢等違法活動
各個平臺為防止虛擬信用卡套現,都將虛擬信用卡應用范圍進行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制止了一部分的套現行為,但在百度搜索“京東白條套現”等關鍵詞,仍發現這種行為屢禁不止,甚至在網上對套現方法及渠道都有詳細的教程。相較與傳統的信用卡套現,這類虛擬信用卡更便捷,操作更簡便,交易方式也隱蔽在網絡中,使查處治理變得更加困難。
(3)影響中央銀行金融統計數據準確性
虛擬信用卡作為新型的金融模式,雖然移植與傳統的銀行信用卡,但是在現行的中央銀行統計制度下,涵蓋了傳統的銀行信用卡,但并未建立專門的虛擬信用卡統計制度。而虛擬信用卡發展至今用戶數量及使用領域日漸拓寬,對傳統信用卡造成的沖擊不言而喻,隨著虛擬信用卡的發展,統計數據所缺失的虛擬信用卡領域的影響會不斷擴大,影響統計數據的準確,不利于貨幣政策的調控以及影響對金融業風險的評估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2.電商平臺層面
(1)難以實行強制有效的防范和制裁
雖然目前電商平臺基于大數據可以掌握消費者的各項信息,但是目前市場上各個電商平臺掌握的種種信息并不支持共享,導致“狡兔三窟”的情況出現。也就是說消費者在某一家平臺逾期后,并不影響他在另外一家平臺上使用虛擬信用卡,這將大大增加某些消費者的投機心理和平臺的違約風險。
(2)信息未納入央行征信體系
由于現在大多數平臺都是以個人信用支付產品來使用虛擬信用卡的,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信用資質,所以并無法通過央行的征信系統來系統全面的評判消費者的信用資質,導致分析出來的信用資質并不權威,仍存在極大的違約風險。同時,消費者出現違約情況后,平臺并不能將數據與征信體系關聯在一起,使部分消費者有恃無恐,而平臺雖然也制訂了一系列的違約后處罰措施,但約束力極其有限,助長了投機分子的不正之風。
3.消費者層面
(1)個人信息安全存在隱患
以京東白條為例,在進行白條申請時需要填寫很多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證、銀行卡卡號、手機號,甚至在某些平臺需要提高手持身份證照片、工作地址、家庭住址、家人朋友聯系方式等更為隱私的信息。這些信息在使用過程中,如果平臺缺乏嚴密的信心保密措施,很容易存在被非法盜取、泄露甚至篡改的風險。
(2)消費者權益保護維權艱難
由于大數據影響,現在個人信息泄露已成公開的秘密,例如學校生活中填寫了大量的個人資料,在有心人士的利用下很有可能冒名注冊虛擬信用卡進行盜刷,而難以追回。或是有些平臺鉆合同的空子多收取費用或密集短信騷擾用戶,而消費者缺乏合理正確的渠道進行申訴和維權。
三、整頓和發展管理建議
1.進一步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業務相關法律法規
《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出臺,已經搭建好了互聯網金融管理的大致框架,而在此基礎上,應細化相應法律法規,圍繞著《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進行補充和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例如在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層面出臺對于如何進行企業與個人征信管理條例,以及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對電商平臺在采集了用戶的個人信息后應如何使用、保密、權利與義務方面進行嚴格的規范。
在保護互聯網消費者權益問題上,對消費者權益加以保護,對消費者權益的投訴和處理進行詳細規定,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引導電商平臺的消費型信貸規范發展
(1)建立虛擬信用卡的電商平臺準入制度
可以通過虛擬信用卡的性質給合規電商平臺發放金融牌照,出臺統一標準,對電商平臺的準入門檻、資產評估、授信評級標準、平臺安全性、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檢測,核準后方可進入市場。
(2)建立虛擬信用卡產品信息透明制度
將電商平臺的信用總額度、用戶人數、分布的地區、壞賬比例、資產信息等情況進行強制披露,使擁有虛擬信用卡產品的電商平臺更加透明化,加強群眾監督。
(3)加大對洗錢套現的打擊力度
電商平臺加大身份識別、交易記錄的管理,主動檢測可以的交易,并及時向央行和銀監會進行報告,數據共享,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
3.建設網上征信平臺,與央行征信掛鉤
首先,將電商平臺征信數據逐步納入央行征信系統,信息互通,加強信息互補,使電商平臺的催收欠款更具威懾力,促使消費者誠信使用信用卡。其次,合理開放網上征信,讓消費者可以隨時查詢自己的征信情況,實時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態。最后,建立“失信者名單”,完善失信懲戒機制,對失信行為進行合理的披露,約束消費者不良行為,并與線下個人出行、公共服務信息等諸多方面進行聯合懲戒,對于不良信用者進行包括司法、金融、行政、出行等方面進行相應限制。
參考文獻:
[1]夏謙謙.區塊鏈引領互聯網消費金融變革[J].中國外匯,2016,(23):56-57.
[2]馮科,何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創新[J].中國金融,2016,(11):32-34.
[3]許凌,陳龍強.科技與消費金融創新[J].中國金融,2016,(11):37-38.
[4]楊國娜.虛擬信用卡的法律監管問題探究[D].海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