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會展業作為服務產業之一,發展突飛猛進,前景非常廣闊。涉及農林牧副漁的農業類會展在會展業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從山東省農業類會展業發展情況出發,對山東在農業類會展業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出現的問題加以梳理,為農業類會展業發展如何面對新經濟環境下的中國會展業新常態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農業類會展;發展情況;措施;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國家大力扶持發展服務產業。201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15號),堅持深化改革、科學發展、市場導向,全面推動會展業發展。在大趨勢帶動下,會展業蓬勃發展。山東省農業類會展因地制宜,特色發展,有力促進了地區綜合經濟提升。
一、山東省農業類會展舉辦情況
1.在山東舉辦的國際性農業類會展
山東的青島和濟南等主要城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展覽場館設施先進齊全,配套服務優良,是各類大型國際性展會的主要舉辦地。近兩年,在山東舉辦的主要大型國際性農業類會展主要有: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青島)、第12屆中國畜牧業博覽會暨2014中國國際畜牧業博覽會(青島)、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青島)、第十八屆全國肥料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青島)、第九屆和第十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濟南)等,有效帶動了當地旅游、廣告、公共設施、產業發展、科技、市場信息和農業生產的綜合發展。
2.山東省自主舉辦的農業類會展
近年來,山東省注意引導各市充分發揮文化、區位和特色產業優勢,農業展覽呈現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態勢。山東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易會、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中國(蒼山)國際蔬菜產業博覽會、棗莊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中國(肥城)國際有機農產品食品博覽會,中國(菏澤)農資交易會、中國聊城農產品產銷對接會暨水城金秋綠色食品博覽會、樂陵棗博會、濟南茶博會等大型專業農業會展漸成氣候,對帶動旅游產業發展,促進地區綜合經濟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以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為例,該展會已連續成功舉辦18屆,在國內外農業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僅第十八屆展會的參觀人數達就已到210.2萬人次,實現貿易額127億元。對科技示范推廣、服務“三農”發展、促進經貿交流、助推地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強大的助推作用,已經成為國際知名蔬菜類品牌展會。
3.山東省組織參加國內外農業類會展
山東連續多年組織全省優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優質品牌農產品參加國內舉辦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中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易會等大型品牌展會,帶領企業赴香港、新加坡、西班牙、英國參加國際食品展,同期舉辦山東名優農產品精品展。
在2017年3月份的第二十屆英國國際食品及飲料展覽會上,山東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商標首次亮相國際展會,企業參展素質和洽談水平有很大提高,山東展區洽談場面火爆,累計接待專業客商2000多人,取得貿易成果20.82億元。
二、山東促進農業類會展業發展的主要工作措施
1.堅持服務三農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力量,集聚優勢,搭建營銷推介平臺,不斷適應新形勢新需求,有力推動產銷銜接,促進生產、流通、消費的有效銜接,不斷聚集推廣現代農業前沿技術,集中展示交流國內外農業新技術成果、農業生產資料、現代農機裝備等現代農業的各個方面。立足提升與創新,在新品種引領、新技術應用、新功能轉化等方面實現突破,促進設施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低碳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新動力。
2.推進“互聯網+”
加快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生產流通消費高效銜接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為參展商和采購商提供更加便捷和快速的服務。以互聯網為載體,以大數據為支撐,以各省市農業主管部門推薦企業為品質保障,提供產品展示銷售、品牌推廣和交易結算管理等綜合服務。
3.堅持鏈條延伸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進一步展示農業領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平臺創新,豐富展會活動,提升展會內容、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國際合作交流功能,積極開展國際招商,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科學規劃展示內容,精準定位招展招商,邀請國外專業展團和采購商,提升展會國際化水平。
4.深挖展會資源
引導各市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打造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區域格局。將優秀傳統文化、世界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展會,將展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豐富延伸展會內涵,深入挖掘品牌展會潛在價值,堅持優化服務,增強展會內在活力。
5.健全評估統計體系
根據農業部出臺的《農業部展會工作管理辦法》和《農業展會分類認定實施辦法》,組織全省范圍內的農業展會開展展會分類認定申報工作。按照主題定位、影響范圍、功能定位、展出內容、組織模式、發展態勢、資質及認可度、高新技術含量、展覽展示效果、展商觀眾評價、實現經貿效果11個方面的指標進行分類。其中,前6項內容為平行分類,主要確定農業會展活動的屬性和特征;后5項內容為等級分類,主要評價農業會展活動的組織運作水平和實際效果。這項工作的開展,為規范農業會展市場,促進行業標準形成,擴大農業會展知名度和影響力,樹立品牌展會,實現展會國際化奠定了良好基礎。其中,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連續三年被評為5A級展會,另有其他多個展會被評為4A級和3A級。
三、目前農業類會展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行政色彩太濃。主辦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給領導看上,忽略展會的帶動作用。關于展會對主辦地旅游、廣告、公共設施、產業發展、科技、市場信息和農業生產的綜合帶動能力總結少,關注少。
2.設施條件供應不足。場館設施配套不完善,拓展空間有限,部分現有場館在規模和設施條件上仍難以滿足大型國際品牌會展的需求,相關服務不完善。
3.政策體制不配套。沒有形成統籌協調的會展業管理體制,沒有明確管理的牽頭部門。多部門審批、監管,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調機制。
4.展會同質化嚴重。會展的內容、參與的企業都差別不大,造成客戶觀展疲勞,展會參與度與吸引度下降。多個展會中心同時展示一個主題,造成資源浪費。
5.專業人才較為缺乏。會展業是一個涉及面廣、系統性強、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對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別大,而目前我國會展人才總量不足,培養層次不高,培養方向也以基礎性服務人才為主,與會展行業發展需求相距較遠。相關理論研究、實踐教育和培訓方面的積累更少。
四、農業類會展業發展對策
新經濟環境下的中國會展業新常態,機遇挑戰并存。發展條件改善,市場競爭加劇。做好農業類會展業發展工作,要把握以下幾點:
1.加強區域聯動。調整全省資源優勢,統籌融合。加強展會與文化、體育商貿、旅游相關行業的融合,嘗試整體推介、整體營銷戰略,促進會展與經濟的互補共贏。在展會時間、地點、主體的選擇上要與兄弟省市和相關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互相協調。
2.堅持政府與市場雙重動力共同推動會展業發展。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經營等多種方式,擴大會展供給。加快市場化進程,引入市場機制,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產業等政策鼓勵會展經濟市場化發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承辦、聯辦展會的積極性。
3.順應國家經濟調整大勢和一帶一路戰略,加強與東盟、亞歐展覽平臺的聯系合作,重點打造高端化、國際化的品牌會展。
4.加強會展人才培養,強化理論體系。打造一支展會行業的優秀人才隊伍,學習國際先進辦展理念,提高會展業人才培養層次,為山東省會展行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強化會展行業研究,在農業會展對于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分析、參展公司收益評估、國外展覽業支持政策和運作模式的考察等方面展開相關理論研究,為行業政策、發展規劃、人員培訓提供理論指導,促進會展決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業會展理論與實踐問題.農業部農業貿促中心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
[2]于孔燕.關于農業類展會發展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6.8.
[3]馬世俊.展會的作用及我國會展存在的問題[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8.8.
作者簡介:馬彩鳳(1982.07- ),女,籍貫:山東省青島,學歷:本科,畢業于濟南大學;現有職稱: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農產品宣傳推廣、農業展覽組織策劃、文物博物展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