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欣
摘 要 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理念和新聞生產流程,成為了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這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給傳統新聞業帶來了巨大變革和影響,但是其本身的局限性也值得從業人員認真反思并加以克服。
關鍵詞 大數據;數據新聞;反思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9-0161-02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云存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已經滲透到各行業、各領域以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也在重構著新聞傳播。大數據改變了新聞生產的理念和流程,數據新聞成為新聞業在大數據時代的一種創新。這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給傳統新聞業帶來了巨大變革和影響,但是其本身的局限性也值得從業人員認真反思并加以克服。
1 大數據和數據新聞
1.1 大數據的內涵及特征
大數據,又被稱為“巨量資料”,是指數據量大到無法通過人腦、常規主流軟件工具進行處理,而是需要新的處理模式對數據進行捕捉、分析、處理的能力。大數據指的并不是大量的數據,而是數據的自動挖掘技術。
大數據具有3個特征:1)不是隨機的樣本,而是能夠獲得的全體數據;2)大數據研究處理的數據體量巨大,因而大數據并不熱衷于一兩個數據是否精確,所以大數據不是精確性的,而是混雜性的;3)大數據并不注重原因,只承認結果,大數據不注重因果關系,而注重相關關系。
1.2 數據新聞的內涵及功能
數據新聞是在大數據時代興起的一種新聞生產方式,學界眾說紛紜,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但這些說法基本上都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數據新聞內容上是基于對碎片化的數據進行挖掘、抓取、統計、分析來發現新聞線索,另一方面通過文本、圖表、圖形、色彩等可視化技術將新聞內容呈現出來。
數據新聞能夠對社會某一現象進行事實描述,并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進行事實判斷,從而結構性的把握這一現象的趨勢和動態、預測新聞走向,進而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和推送。
2 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生產的意義
2.1 數據新聞生產帶來新聞理念的變革
傳統媒體在新聞生產理念上對于數據并沒有特別的重視,只是在新聞內容中根據需要引用一些數字。而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了新聞內容不可或缺的資源,數據的價值在新聞生產中不斷涌現,這無疑打破了過去以主觀判斷為主新聞生產的理念,媒體從業人員開始重視數據的收集與利用。
數據新聞帶來的新聞生產理念的另一變革就是開啟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新聞生產模式。與大眾傳播時代媒體主導新聞生產不同,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生產注重用戶體驗,旨在通過推動新聞個性化定制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
2.2 數據新聞生產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
1)新聞采集。傳統的新聞生產中,記者通過社會上提供的新聞線索或者自己的職業敏感來獲取新聞信息,用適合的角度進行新聞報道。大數據時代,數據資源極其豐富,在技術的支撐下,記者不必出去尋找新聞線索,通過專業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記者就能獲取新聞。
2)新聞報道。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引入新聞生產,在某些領域,新聞機器人可以輔助記者進行數據新聞生產,記者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聞事件深藏的意義的挖掘、創意新聞和深度新聞的報道上來。而且,數據新聞生產可以將大量碎片化的信息生成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報道。
3)呈現方式。數據新聞改變了傳統媒體單一化的新聞呈現方式,運用了多媒體的可視化手段。借助大數據,新聞稿件既可以用圖文,也可以用圖表、多維數據圖像等表達方式,將報道生動、形象、清晰地表現出來,增加了報道的趣味性和視覺沖擊力。比如新華網的“數說新聞”專欄中《“數”說十九大報告》《一圖讀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內涵》等等,通過圖解、圖表等直觀的形式,使受眾對于十九大報告一目了然。
2.3 數據新聞生產帶來新聞隊伍的變革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媒體的不斷融合發展,數據新聞對媒體采編隊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新聞要求記者能夠獲得數據、通過數據挖掘新聞價值、最終與用戶分享數據。新聞記者要在浩如煙海的數據中發現線索,準確分析和深度解讀,僅憑借傳統的采訪、寫作能力是不夠的,需要有很強的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首先,從事新聞生產的從業人員要培養數據思維。要充分認識到大數據時代數據的重要性和價值,具備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意識。其次,需培養專業技能。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傳統新聞采訪、制作等技能,還要掌握數據挖掘技術、圖表處理應用技術、數據可視化呈現設計等,一專多能。最后,要轉變角色。新聞從業人員在寫稿的時效性、準確性上無法與人工智能抗衡,若想取得突破,必須積極轉型。要發揮自身優勢,做好新聞把關人角色,在深度解讀與意義挖掘上下功夫。
3 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生產的反思
數據新聞是大數據在新聞領域的實踐,它給新聞的生產帶來了顛覆性的革命,但是作為應用時間不長的新技術來說,數據新聞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局限性。
3.1 數據的真實性問題
真實性是新聞的首要要求,是新聞的生命,數據新聞是基于數據分析處理來生產的,所以數據的真實性對于數據新聞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數據新聞的失實情況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一是數據來源失實。互聯網上爆炸式的信息增長,缺乏有效監管,造成信息真偽難辨。而數據技術僅抓取數據,并不負責辨別數據的真實性,因而,很容易將虛假信息選取為分析樣本,最后造成新聞失實。二是數據的選擇性公開。由于數據的選擇性公開,媒體無法獲得全面數據,最終難免會出現新聞失實,對用戶形成誤導。三是對數據的人為干預。一些單位和個人出于私利,在網上散布虛假數據,若被抓取,極易形成虛假新聞。而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主觀選擇和判斷,也會影響數據的真實性。
3.2 數據價值不等于新聞價值
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數據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在新聞領域,過于重視數據價值而無視新聞價值則是本末倒置。數據和算法不應是衡量數據新聞有無價值的標準,通過數據分析進行的判斷有時是不準確的,比如現今流行的“標題黨”,就是通過吸引眼球的標題被大數據的算法鎖定,推送給有此需求的用戶,但是新聞內容往往毫無新聞價值而言。事實上,大多數用戶關注的是大量數據背后的價值,也就是通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新聞價值。一篇新聞報道如果滿篇數據分析,而沒有深入的新聞價值挖掘就,只能是數據分析報告,而不是合格的數據新聞。因此,新聞從業人員要摒棄“泛大數據”思維,堅守新聞理念,傳播優質新聞內容。
3.3 數據新聞缺少人文關懷
媒介不僅僅具有傳播新聞的責任,還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傳播主流價值觀念,引導主流輿論。大數據時代,數據技術只是一種信息處理方式,沒有情感感知,體會不到意圖和情緒,只能是機械地分析處理,在龐雜的數據中尋找體現的某一現象或問題。大數據強調信息結構化,“去故事化”,這與新聞報道中的故事化訴求產生了矛盾。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生產呈現給用戶的不僅僅是數據、數字等等結構化的關系,而是要表現出溫度和情感,講好新聞故事,對受眾進行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導,引發受眾對于新聞事實深層次的思考,形成數據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新聞生產模式。
3.4 對用戶隱私的侵犯
隱私權是每個公民應有的人身權利,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大數據時代,用戶隱私權的神圣光環被逐漸褪去,谷歌、亞馬遜、百度、淘寶、騰訊等企業監控著他們的每一位用戶,人們的閱讀習慣和喜好、購物興趣、行為心理等無時無刻不被記錄、分析著,每個人都毫無遮擋地暴露在大數據面前,基本都是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數據新聞雖然以清晰、客觀贏得了用戶的認可,但是用戶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的隱私就成了數據新聞隨意分析的樣本,數據新聞生產對于個人信息采集、存儲、使用的隨意性也引發了用戶對于自己隱私保護的擔憂。
4 結論
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已經成為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對于新聞業來說,大數據是把雙刃劍,新聞從業人員既要與時俱進,積極進行數據新聞生產,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又要做好數據新聞的把關人,彌補數據新聞的不足和弊端,使數據新聞實現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瑤.“大數據”時代新聞價值觀的結構性變革[J].新聞知識,2015(5):27-28.